某运营公路高大路肩挡墙段路基病害处治方案(假日专题)讨论

一、基本情况

某段位于长大纵坡段的公路采用半挖半填形式通过,外侧临江段采用置于高约6m左右的陡坎之上、高为10 ~14m的衡重式挡墙支挡。挡墙采用浆砌块石砌筑,陡坎多为堆积体,自然坡度约40~60度。公路内侧靠山,地表汇流入边沟,与长大纵坡的路基的边沟汇水叠加后,从路基涵洞处通过横穿路基从外侧高大挡墙中部“飞下”,涵洞长宽均约为1.5m。

公路使用七年来,路肩挡墙逐渐发生倾斜,最大倾斜量约32cm。路肩墙背、填挖交界部位和内侧路肩与内侧边沟多处发生开裂,裂缝最宽约30cm,尤其是挡墙墙背部位下沉约10cm,变形也最大,变形长度约110m,挡墙中部渗水严重。

图1 高大挡墙正面图

图2 外侧路肩挡墙墙背贯通性开裂、沉降

图3 路面填挖交界部位贯通性开裂

图4 路基内侧路肩部位贯通性开裂

图5 路基内侧长大边沟贯通性开裂

基于此,技术人员拟采用在挡墙墙面上设置5排、横向间距为2.5m的预应力锚索框架进行加固,每孔锚索由6根钢绞线组成,孔径Φ110,设计拉力580KN。

图6 设计拟采用路基病害加固工程地质断面图

二、病害原因分析

路基内侧长大边沟渗水造成路基富水,导致路基填方体水解、潜蚀和形成的水压力作用造成挡墙外倾,继而导致路基开裂和沉降。

三、拟采用处治方案分析

1、该段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水的作用,故不应只重视病害的工程加固而忽略病害的工程排水。

2、根据挡墙特征来看,该段挡墙完好情况下的抗力约为300KN/m,现挡墙出现外倾鼓胀,也就是说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叠加压力,或潜在下滑力不应大于300KN/m。现设计采用设置5排、横向间距为2.5m、设计拉力580KN的锚索框架,换算后即可以提供1160KN/m的额外抗力,这是明显偏大的。

3、锚索采用6根钢绞线编束,但采用孔径Φ110,设计拉力为580KN是欠合理的。将由于钻孔偏小造成锚索保护层不足,以及设计拉力与编束钢绞线不匹配的情况。

4、锚索的锚固段长度为5.5m,长度偏短,与设计拉力不匹配。

5、位于中风化砂泥岩的锚索,没有必要采用相对复杂的二次注浆。

6、由于病害产生的额外压力较小,且挡墙完整性相对较好,采用全挡墙面布置锚索框架没有必要。

7、病害挡墙高度较大,且位于高约6m的较陡的堆积体之上,挡墙地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挡墙采用锚索加固后,下倾的锚索必然存在竖向分力,势必会增加挡墙基底的压力。

4、相邻区段相似路基病害如何,应加强调查,防止出现类似病害。

四、笔者建议处治方案优化

1、加强病害路段截排水工程,即:

1)路基内侧边沟的修复,防止丰富的地表水从而边沟渗入路基。

2)加强挡墙部位挡墙泄水孔和仰斜排水孔的设置,有效疏排路基中的地下水,减小水压力作用。

3)破损涵洞的修复,并在涵洞底部的地面设置必要的防冲坎,防止涵水从高处掉落时长期造成挡墙地基损坏。

4)恢复挡墙墙身的泄水孔。

2、依据挡墙规格、变形特征,在挡墙重心及偏上部位设置二排横向间距为3m、竖向间距为4m的锚索框架提高挡墙抗倾覆力、抗滑力,并照顾到该部位的局部挡墙外鼓,提高挡墙结构身身的抗剪性能。

锚索孔径调整为Φ130,将钢绞线由6根调整为4根,设计拉力为480KN,锚固段长度取10m,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替换二次注浆。

3、在挡墙基底的边坡上设置长12m的锚杆框架,对下伏堆填土坡体进行加固,通过锚固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通过注浆提高基底的承载力。

图7 笔者建议优化处治方案

经以上设计优化后,工程的安全性大为提高,且工程造价较原方案降低35%以上,并已被技术人员采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