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篇):大余梅岭和古驿道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唐朝名相张九龄所开凿。现存梅关关楼和古驿道约8公里,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关古道横跨大庾岭,(又称梅岭),梅岭因唐代的张九龄在此开凿通往中原的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的梅树而得名,位在韶州,今日划分在南雄市,是广东,湖南与江西之交界,南接韶州(今韶关市),北邻虔州(今赣州市)、郴州(今郴州市)。五岭以南为珠江水系,以北连结赣江通往长江水系。
由于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直至梅关古道的开凿,令穿越南岭不再被视为畏途。梅关古道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使南北交通往来更加便利,大批的岭南物资也由此配合河运运输至江淮各地及首都长安。随着广州市舶司的出现,岭南更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加速了中原的经济重心南移。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祖籍岭南的宰相张九龄辞官返回家乡供养母亲,途中看到家乡父老翻越南岭山脉十分艰难,决心打通南岭,改善进出岭南的交通。于是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了允许。当时那里荆棘丛生,山石成堆,工程非常艰巨。建成后的大庾岭新路,路宽五米,长约八公里,最高处劈山达三十米,路面以青石及鹅卵石铺设而成,并在道路两旁种植梅树,故称梅岭古道。
宋嘉佑八年,梅岭古道进行重修及扩建,并在岭上建立关楼。关楼北面门额的“南粤雄关”和南面门额的“岭南第一关”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所书。关楼北侧石碑上刻“梅岭”两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大批物资,包括茶叶、瓷器、丝绸等,通过梅岭古驿道运往广州,进行外贸交易,该交通路线是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经济运输线。随着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通商,令经大庾岭到广州的进出口物资大为缩减。及至1936年4月28日,粤汉铁路株韶段建成,从此出岭南只需沿韶关到株洲乘400多公里铁路。道路陡峭,主要由挑夫和马匹所通行的梅关古道终究遭到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