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真伪莫辨的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却被梁启超怒赞!

明代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册
每开19.1×12.5cm 荣宝斋藏

此册明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内七篇》纸本,每开尺寸长19.1、宽12.5厘米,荣宝斋藏。书后有梁启超、张謇跋。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

王宠的小楷和行草书精到潇洒,在书法史上也是鼎鼎有名的。

遗憾的是,天妒英才,天赋异禀的王宠只有39岁的光阴。熟悉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书无十年功,讲究的是人书俱老,39岁的年龄应该还未曾到达巅峰状态。反过来说,这也充分说明了王宠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分。

今天,我们不看别的,集中注意力来欣赏一下这件王宠的楷书《南华真经》,10厘米写了200多个字,小却精到,服了。

很多人对小楷的尺寸没啥概念。一般来讲,两厘米见方以内的楷书就可以称之为小楷了,再大一点的话就成中楷了,如果单个字大到七八公分的话,就可以称之为大楷。

既然两厘米以内就可以称之为小楷,那么王宠的这篇《南华真经》有多大的尺寸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王宠的这篇楷书是写在长19厘米宽12厘米左右的纸片之上的。在这比巴掌还要小的方寸之间,却写出200多个字,你能想象它有多小吗?

这么说吧,如果你的手机屏幕比较大的话,全屏显示的大小就和原帖差不多,单字尺寸和我们现在常写的硬笔字差不多。

当然了,王宠楷书的精妙之处凭借的可不是尺寸上的大小。他的楷书之所以被世人称道,靠的是用笔的细腻精到,以及结体上的藏巧于拙。
如果你细品的话,你会发现王宠的楷书有一个很大的结体特点:凡是左伸的笔画都尽力收缩,凡是右伸的笔画都处理的开张舒展。这种一收一放的处理方式,使得王宠的楷书整体看上去疏朗空灵,流动畅达,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曾称赞王宠的楷书说:“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

《四友离书论》中也曾说道:“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

名家尚且如此推崇王宠,我辈也不应错过这位书法史上的天才级人物。
这件《南华真经内七篇》册页署款为王宠,但仔细揣摩,面貌和王宠其他作品大相径庭,可以判定是一件伪作。仅就作品而言,此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从整体的篇幅布局来看,整洁俊秀,拙朴感十足。明显的晋人手法,但是在使用晋人手法的同时,还融入了隋唐写经的一些笔法,比如每个字横画的写法,起笔不做顿的动作,而是直接由空中落下,尖峰起笔,收尾略顿笔。这种笔法是写经的其中一种笔法,有利于快速书写经文,且能够更好的控制整篇所有文字的“势”。如果是起笔顿度比较大的笔画,虽然对单字来说,形态会趋于完美,但是对于整篇的气息连通不会有太好的衔接。当然了,这还主要是个人手法问题。我们不做过多评述。
从作品中每一个单字可以看出:作者对魏晋时期钟王的小楷是很有研究的。除了笔法,还对文字的字势,形态等都做了研究,尤其是魏晋特有的拙朴形态,这种形态的小楷风格到了现代以后,很少有人喜欢,更多的人则是喜欢以欧体为代表的唐楷风。对这种魏晋风逐渐失去兴趣。但是就书法的艺术形态来说,魏晋的“拙朴形态”明显优于隋唐时期的“规则形态”。
每一个字的起笔和运笔还有收笔之间,都存在着有趣的顾盼姿态,这就是生动的前提,单个字的生动不足为观,但是整体宏观之下的生动就会产生那种犹如人间百态的生动感,并时刻表现出妙趣。就如很多人在不断的迎来送往,有说有笑,有悲欢更有离合一样。
由于图片太多
此中省略40页

此册小楷字较小,字数很多,但写的一笔不苟,雅有书卷气,横画起笔尖露,略似文徵明,但比较含蓄,梁启超跋中语:“吾常谓雅宜山人(王宠)书有道气,远在文待诏(文徵明)上。兹卷渊懿静穆,稀世瓌宝也”。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