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形墓、双耳陶罐、开元通宝、铁镰铁斧,新绛侯庄村唐墓考古再现唐代平民葬俗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19年8月至9月,为配合新绛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新绛县文物保护技术中心联合对新绛县侯庄村西北的一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

该项目地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侯庄村西北,距离县城仅2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5°38′28″,东经111°13′57″,海拔440米。墓地周边地势较平坦,南偏西2.7公里即为绛州大堂遗址。本次发掘的墓葬中,有唐墓、明清墓,其中,3座墓(M1、M2、M3)为唐代墓葬(图二),鉴于唐代墓葬资料比较重要,现将这3座唐墓(图三)简报如下。

图二 墓葬分布图

图三 墓葬航拍图

一、墓葬形制

  M 1  

1.陶罐 2.蚌饰 3.铁器 4.铜钱 5.墓志

图四 M1 平、剖面图

M1为土洞墓,平面形状呈“刀把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图四)。墓道方向135°。

· 墓道  形状呈长方形,口长580、宽54-60、最深处336厘米。底部长580、宽90厘米。墓道壁面为斜壁,口小底大,制作粗糙。墓道底部为台阶与不规则斜坡组成,台阶共3阶

· 墓门  高100、宽60厘米。封门用土坯砖封口,砖长30、宽60、高100厘米。封门层数共6层,封门底部为垫土,高约10厘米。

· 甬道  平面呈长方形,长60、宽70、高100厘米。

·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北壁与甬道、墓道北壁直线连接,拱形顶,顶部坍塌(图五)。南北长316、东西宽130-230、高110-140厘米,距墓口深220厘米。墓室四壁制作粗糙,在墓室西、北两壁有柱洞痕迹9处,长20、宽10、深5厘米。墓室底部较平整。

· 葬具  为一棺一椁,椁长306、宽120~130、残高40厘米,椁板厚约5厘米,共17块椁板,横向放置。棺长234、宽70~90、残高10厘米,棺板厚5厘米。棺底有两块垫木。

图五 M1墓室(上为北)

棺内共有2具人骨,为夫妻合葬墓,北男南女,头东脚西。女主人为迁葬,男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双手置于腹部,身高约170厘米,年龄50~55岁。

  M 2  

1.铜饰 2.铜钉
3、4、6.铜钱 5.铜钗
7、8.铜带扣 9.铁器 10、11.墓志
图六 M2 平、剖面图

M2位于三座唐墓(M1-M3)的中间,北距M1仅2.3米,墓室被晚期墓葬M8墓室打破(图六)。M2为土洞墓,平面形状呈“刀把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方向135°。

· 墓道  由斜坡台阶组合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口长760、宽96-124厘米,最深处330厘米。墓道壁面基本为直壁,底略大,制作粗糙。尾端有3层台阶,近封门处底部较平整。

· 墓门  基本呈拱形,高164、宽130厘米,封门用土坯砖垒砌,底部有20厘米垫土。

· 墓室  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上口呈拱形,平顶(图七)。口小底大,口部东西长约320、宽150~200厘米,底部东西长约350、宽160~210厘米。

图七 M2墓室(下为北)

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均为迁葬,共用一棺,男北女南,面向对方,人骨分布比较散乱,年龄均为40~45岁。

棺底青砖铺设,棺长218、宽125~130、残高20厘米,棺梆板长200、厚5厘米;挡板长132、厚5厘米。

  M 3  

1.铁器 2.发饰
3、4.陶罐 5.铜钱 6.铜钗
图八 M3 平、剖面图

M3位于M2南侧,相距仅2米,墓道被晚期的M8墓道打破(图八)。M3为土洞墓,平面形状呈“刀把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墓道方向135°。

· 墓道  为斜坡,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口长520、宽70~80、深70~230厘米。墓道壁面为直壁,制作粗糙。

· 墓门  坍塌,宽70、残高50,距墓口140厘米。封门用土坯砖封口,门宽60、残高50,距墓口150厘米,残存3层土坯砖,砖长30厘米。

· 墓室  平面呈长方形,北壁与甬道、墓道北壁直线连接,拱形顶,顶部坍塌(图九)。南北长330、东西宽160~190、高800~110,距墓口深230厘米。

图九 M3墓室(右为北)

葬具为一椁两棺,椁长270、宽120、厚5、残高10厘米。椁内双棺南北平放,北侧棺长210、宽54、厚5,残高10厘米;南棺长210、宽54、厚5、残高10厘米。

墓主为夫妻合葬,男北女南,均为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上、南,保存状况一般,男主人年龄50~55岁,女主人年龄45~50岁。

二、出土器物

  M 1  

M1出土器物有陶器、铁器、蚌饰、铜钱、墓志,共5件。

1.陶罐(M1:1) 2.铁器(M1:3)
3.蚌饰(M1:2) 4.铜钱(M1:4)
图十 M1 出土器物

· 陶罐  标本M1:1,泥质灰陶,泛黄。圆尖唇,侈口,束颈,深弧腹,平底。口径7.9、底径9.5、高18.3厘米(图十,1;图十一)。

图一一 陶罐

· 蚌饰  标本M1:2,残,银白色,扇形,无钻孔。长5.05、宽5.7、厚0.3厘米(图十,3;图十二)。

图一二 蚌饰

· 铁器  标本M1:3,铁质,残,表面锈蚀严重,已断为两截。残长9.2、宽1.1~2.4、厚约0.4厘米(图十,2)。

· 铜钱  标本M1:4,圆形,方孔,开元通宝。直径2.5、方孔边长0.6厘米(图十,4;图十三)。

图一三 铜钱

· 墓志  标本M1:5,砖质,深灰色。平面呈方形。志盖为四边等距的盝形顶,顶面平整。志盖上用石灰水书写四字,漫漶不清,疑为“赵君墓志”,墨书志文,惜已无法辨识(图十四)。边长26、志厚6、盖厚7厘米。

图一四 墓志

  M 2  

M2出土器物有铜饰、铜钗、铜带扣、铁器、铜钱、铜钉、墓志等,共49件。其中墓志2盒,铜饰、铜钉共37件。每位墓主各有1套铜带扣。出土铜钱6枚。此外,还出土铁器(铁镰)及铜钗各1件。

1.铜饰(M2:1) 2~5、7、8、10.铜带扣(M2:7)

6.铜钗(M2:5)9.铁器(M2:9)

11~13.铜钱(M2:6、M2:3、M2:4)

14.铜钉(M2:2)

图一五 M2 出土器物

· 铜饰  标本M2:1,铜质,圆形,环状双股钉,钉环内套一圆环。出土时紧贴墓志,疑为墓志外原有木盒,此铜饰应为木盒装饰品。直径7.3、环径2.6、钉长3厘米(图十五,1;图十六)。

图一六 铜饰

· 铜带扣  铜质,原应有皮带或绳,现已不存,仅存带扣构件(图十五,2~5、7、8、10;图十七)。中间衔接构件残存4件,呈略半圆形,中间有一长方形孔,长1.8、宽1.5、孔长1.4、孔宽0.5厘米;带扣构件一端构件为方形,中部有一长方形孔,长3、孔长2、宽0.8厘米,另一端构件呈舌状,长5.1、宽2.7、厚0.7厘米。

图一七 铜带扣

· 铜钗  标本M2:5,残,模制,捶打。整体呈“U”形,器身呈圆柱形,尖部细长,尾端粗钝,表面轻微腐朽。长6.15、直径0.2厘米(图十五,6)。

· 铜钱  标本M2:3、4、6,圆形,方孔,开元通宝。直径2.5、方孔边长0.7厘米(图十五,11~13、图十八)。

图一八 铜钱

· 铜钉  标本M2:2,圆形钉帽,圆锥状钉足。长2.07、宽1.2厘米(图十五,14;图一九)。

图一九 铜钉

· 铁器  标本M2:9,残,弧形。表面锈蚀严重。残长11.5、宽2.3、厚0.7厘米(图十五,9;图二十)。

图二十 铁器

· 墓志  共出土两盒墓志,均位于墓主人头部,直立放置。砖质,深灰色。平面呈方形。志盖为四边等距的盝形顶,顶面平整。志盖上分别用石灰水书写四字,漫漶不清,疑为“赵君之志”、“齐…墓志”。志文墨书,惜已无法辨识(图二十一、图二十二)。边长26、志厚6.7、盖厚7厘米。

图二一 墓志 1

图二二 墓志 2

  M 3  

M3出土器物有陶器、铜钱、铁器、铜钗及发饰组件等共8件(组)。陶器共2件,分别为双耳陶罐、无耳陶罐;铜钱3枚,为“开元通宝”;铁器为铁斧头;发饰分为铜钗、铁圆帽发饰。

1、2.陶罐(M3:4、M3:3)
3.铁器(M3:1) 4、5.发饰(M3:2)
6.铜钱(M3:5) 7.铜钗(M3:6)
图二三 M3 出土器物

· 陶罐  标本M3:4,泥质灰陶,泛黄。圆唇,侈口,短束颈,深弧腹,平底,肩部有两个圆形耳。口径17.8、底径18、高30厘米(图二十三:1;图二十四)。标本M3:3,泥质灰陶,泛黄。圆唇,侈口,深弧腹,平底。口径7.4、底径7.4、高11.3厘米(图二十三,2;图二十五)。

图二四 双耳陶罐

图二五 陶罐

· 铜钱  标本M3:5,圆形方孔,开元通宝。直径2.6、方孔边长0.7厘米(图二十三,6;图二十六)。

图二六 铜钱

· 铜钗  标本M3:6,残,模制,捶打。整体呈“U”形,器身呈圆柱形,尖部细长,尾端粗钝,表面轻微腐朽。长13.6、直径0.2厘米(图二十三,7;图二十七)。

图二七 铜钗

· 铁器  标本M3:1,残,表面锈蚀严重。整器呈斧头形,较厚一端有长方形孔。残长12.2、宽6~7.15、最厚4、孔长2.3、孔宽0.9厘米(图二十三,3;图二十八)。

图二八 铁斧

· 发饰  标本 M3:2,残,铁质,锈蚀严重。出土于墓主人头顶部,应是发饰残件,残存两部分,一部分呈圆环状,另一部分呈弯钩状。圆环外径 2.2、 环径 1.2 厘米,弯钩残长 2.8、宽 0.3~1.4 厘米(图二三,4、5)。

三、结语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绛州总管府。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

2013年—2015年考古发掘的绛州大堂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瓷器、各类金属制品及兵器、建筑构件等文物,探明的最早的考古地层已追溯至唐代地层。此外,新绛县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东周、唐墓、宋金墓、明清墓等各时期墓葬。

本次考古发掘的3座唐墓,保存较完整,西北-东南走向,整体平面形状呈刀形,均为土洞墓,由墓道、封门、墓室组成。墓道平面均为长方形,2座墓墓道为斜坡,1座墓道为台阶墓道。封门呈拱形,多为土坯砖封口。墓室均呈长方形,一边与墓道对齐。这种平面呈刀形的小型墓葬,在唐代较为普遍,陕西西安东郊高楼村唐墓M48、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李倕墓、陕西凤翔南郊M337、西安西郊枣园唐墓、西安南郊傅村唐墓M40等,大量的小型墓葬,尤其是土洞墓,多采用刀形或近似刀形的形制。可以看出刀形墓葬是小型墓葬中的主流形制,此形制的小型墓葬在唐代早期、中期至晚期均有分布,刀形墓中直背刀形墓出现最早,其后是弧背刀形墓,折背刀形墓出现略晚于前二者。

盛唐时期,小型土洞墓仍流行刀形,直背较多,墓道多为较短的斜坡式或平面呈长方形的竖井式。此后中唐时期开始出现弧背刀形墓,晚唐时期小型墓仍以刀形墓为主,折背刀形墓在这一时期数量较多。

出土的陶罐在唐代小型墓葬中常见,尤其是双耳灰陶罐与绛州大堂唐代地层窖穴出土的3件双耳灰陶罐形制、大小基本一致。无耳素面陶罐与西安东郊高楼村ⅢM48:28、临汾西赵M2:14、西安西郊枣园唐墓M16:1等形制基本一致。

侯庄村出土铁镰M2:9与西安东郊高楼村ⅢM48:6在形制、大小上十分接近,西安西郊枣园唐墓M12也出土蚌饰(壳)。可见在唐代小型墓葬中,随葬铁镰(犁铧)、发饰、蚌饰(壳)等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葬俗。

本次发掘的3座小型墓葬的墓主多为庶人,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不多,但其中2座墓中出土3盒墓志,墓志内容由于墨书或朱书,经一千多年埋藏,多已漫漶不清,待日后采用高光谱等科技手段进行辨识后,另刊于众。

综合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判断,本次发掘的3座唐墓属盛唐时期小型墓葬,为运城地区唐代墓葬习俗及绛州唐衙署与平民墓葬分布提供了研究资料。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领队为马昇、白曙璋,参加发掘的有白曙璋、张辉、卫国平、狄帅帅,现场拍照张永伟,绘图王蓓蓓。

执笔:白曙璋、杨英杰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新绛县文物保护技术中心

原标题为《新绛县侯庄村唐墓发掘简报》

原文刊于《文物世界》2021年1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白曙璋

终审 | 郑   媛

(0)

相关推荐

  • 埠里墓群M12墓主人身份揭晓

    M12顶部航拍. M12出土的湖田窑青白釉烛台. 备受关注的长丰埠里墓群又传来新消息.日前,记者从长丰县获悉,继新冠疫情和雨季之后,埠里墓群的考古发掘渐渐进入正轨,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埠里墓群M12. ...

  • 北京十二平方公里南区N20地块唐、明墓葬发掘简报

    十二平方公里项目南区N20地块墓葬发掘区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六环太和东桥南部,西邻瑞合东二路,东为博兴三路,南邻瑞合东一街,北为融兴北一街(图一).为配合十二平方公里项目南区N20地块工程建设,2015 ...

  • 新发现 | 山西晋中榆次区流村北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流村北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流村以北约1公里处,龙城大街东延南侧.2020年4月至12月,为配合晋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土地收储榆次区2017年第五批次建设用地二区地块考古前置项目的地下文物 ...

  • 考古界: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摘要:2006年,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出土有三彩陶器.瓷器.铜镜.鎏金银钗.鎏金铜带具等随葬品.这三座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应该 ...

  • 湖南桂阳县高家冲发现东汉至三国时期墓葬

    发布时间:2021-10-12文章出处:"湖南考古"公众号作者:陈斌 2021年8月敖泉镇杏村村民建房取土时发现古墓葬,桂阳县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获悉后,及时上报.经湖南省文 ...

  •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铜印让曹休“重见天日”(图)

    河南省文物局17日在洛阳召开邙山陵墓群考古新成果发布会,与会专家确认位于洛阳邙山的一座大型墓葬为三国名将曹休之墓.经专家考证,曹休墓内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与安阳发现的曹操墓同类器物接近,墓葬形制也与曹 ...

  • 湖南蓝山县东汉、隋代纪年墓

    捷讯皮具城项目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牛承村,用地面积约3.87万平方米(约58亩).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9)第(891)号),2019年9月-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蓝山考古队 ...

  • 考古界:湖南蓝山县考古发现东汉、隋代纪年墓

    捷讯皮具城项目位于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牛承村,用地面积约3.87万平方米(约58亩).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19)第(891)号),2019年9月-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蓝山考古队 ...

  • 洛阳五代墓出土开元通宝钱初析

    2009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洛南新区龙盛安置小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五代时期的墓葬. 这座墓葬除出土有铜印章.铜镜.石砚.白瓷碗.陶罐等文物外,还出土了64枚铜钱,这64枚铜钱全部为开 ...

  • 开元通宝左挑元,右挑元和双挑元版哪个更值钱?

    金银制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 ...

  • 五代十国 闽国·开元通宝背“闽”外郭朵云纹大钱

    五代十国 闽国·开元通宝背"闽"外郭朵云纹大钱.直径71.8毫米,穿宽12毫米,外郭宽12毫米,厚4.8毫米,重145.1克.

  • 唐·开元通宝篆隶体欧阳询书背仰月小平赏赐金钱美品名珍

    唐·开元通宝篆隶体欧阳询书背仰月小平赏赐金钱美品名珍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

  • 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一》早期开元通宝

    早期开元通宝,始铸于公元621年,也就是唐高祖武德四年. 早期开元通宝的主要特征是: 字郭精美,左挑元较多,光背常见.(后来星.月文逐步出现) 主要材质有: 金.鎏金.银.铜.铁.铅. 注:下边(我在 ...

  • 早期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二》开元光背

    早期开元通宝光背钱币比较多见,版别多种多样. 大家可能会问:"你不是讲开元通宝早期版别钱币吗?怎么现在讲开元通宝光背钱币啦?这不是普通的开元通宝钱币吗?" 是的,开元通宝光背钱币, ...

  • 早期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三》开元暴蓝

    在收藏各种各样的钱币中,钱币的品相,钱币的颜色,钱币的材质,钱币的包浆好坏程度,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它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当然,开元通宝暴蓝钱币也不例外.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 ...

  • 早期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四》开元遒劲之一

    所谓遒劲,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指健壮,有力. 对于各种钱币而言,主要表现为:骄健,有力,潇洒,自如,轻松,豪放,大气! 它始终给人一种"唯我独尊,人见人爱"的感觉. 所以,长期以来, ...

  • 早期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五》开元遒劲之二,异书右挑元

    开元通宝遒劲版别钱币,在开元通宝钱币系列中,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版别.异书右挑元遒劲版别开元通宝钱币,更是稀罕. 第一,开元通宝遒劲版别左挑元和右挑元的主要几个种类与价格: 下面以开元通宝左挑元和右挑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