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大意是虽有智慧,也要善于观大势用大势;虽有锄头,也要耐心等待天时。这里的势,指的是形势、潮流;这里的时,指的是时机、机遇。
势,是客观存在的,表示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具有规律性。古人一直很重视对势的研究。《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求之于势”。取势就是合乎规律,顺势方能占得先机。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基于对时势的洞悉。当时,变法是各国大势,秦国地处偏僻,土地、赋税等改革滞后,导致国力衰微,秦孝公想要变法图强;秦国的百姓不满现状,想要有饭吃、有地种,参军立功、光大门楣……商鞅徙木立信,强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循名责实,信赏必罚”,满足了现实需求,顺应了时势,排除旧贵族的种种阻力,变法功成,秦国一跃成为强国。
善弈者谋势。只有观大势、明大势,才能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认清形势、感知态势、洞悉趋势,有利于把握大局,掌握时机建功立业。战国末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六国,就是把握了历史大势,采取正确的政策策略,顺应人心,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六王毕,四海一”,“器械同量,同书文字”,创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同理,秦朝末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大势变成了“天下苦秦久矣”。苛政之下,老百姓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反秦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陈胜、吴广“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等到刘邦、项羽等豪杰并起,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中国共产党强调“势”、重视“势”,善于立足现实、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从党的诞生到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到实行改革开放,无不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的结果。
察势观势,应势而动。主动顺势、乘势是一种智慧,意味着尊重规律、顺应人心。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谋划改革还是推动发展,都离不开对势的认知。必须敏锐把握势的发生发展,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我国经济带来明显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出现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首次负增长。关键时刻,我们因时因势,顺势而为,精准施策。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不失时机抓好复工复产,坚定不移干好自己的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古人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深刻体察世情国情党情,观大势、想大势、谋大势,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深入理解党中央决策部署并坚决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有效性,我们就一定能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创造新的伟大奇迹。(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