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瓜敷脸真的能美白吗?
一段时期里,被看作很平常的黄瓜,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被肯定为很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食物之一,并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加上在其他方面的保健作用,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了。
黄瓜为葫芦科一年蔓生植物,品种颇多。通常较多见到的黄瓜品种,原产于印度,后逐渐传播到西南亚、欧洲等地区。黄瓜之传入中国,多认为是在西汉时代,张骞(?一前114)奉汉武帝之命,率助手与随从等,两度出使“西域”大宛、大夏等地多年,返回时把黄瓜种子带回甘肃、陕西和其他中原地区栽种。后来,随着中国对外海路交通发展,印度原产的黄瓜又经西南亚由海路传到中国南方地区。
“黄瓜”之名,并不是此种瓜最早的汉文名称,它从“西域”传入中国后,起初被称为“胡瓜”,后来改称“黄瓜”。文献上较常见载的说法是,公元319年,中国北方羯族人石勒(274-333)自称赵王,在中国北方一部分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后赵),他对人们把羯族称为“羯胡”极为恼怒,下令禁止其统治地区的任何人及事物出现“胡”字。因此“胡瓜”名称也不准用,人们转而根据它老熟时呈现黄色而改称它为“黄瓜”。后来,它又有“王瓜”“青瓜”等别名。
黄瓜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曾有过一些趣闻。其中一度有以黄瓜命名的县城,据北齐历史学家魏收(506-572)编撰的《魏书》记述: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置黄瓜县。有学者考证,上述黄瓜县的故城,相当于现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五十华里地区。5世纪北魏时,“黄瓜县”名称的出现,很可能是彼时该地方栽种黄瓜特别驰名的缘故。但在北周兴起(557)不久,“黄瓜县”之名称被废除。
黄瓜被引种到中国后,颇长一段时期属于稀罕之物。由于栽种在自然环境中的黄瓜,成熟结果通常为每年七八月间,皇帝、皇后等养尊处优者,往往急于享用此美食,对此,中国古代有采用温室栽培黄瓜的办法。唐代诗人王建《宫前早春》诗句:“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反映了新春期间供应宫廷皇室瓜类美食的情况。
据说,诗中所说的瓜是指黄瓜,明代书画家、进士王世懋(1536-1588)《学圃杂蔬》写到的“王瓜”可供佐证:“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宫取以上供。”
中国古人食用黄瓜,发现它有清热、解渴、利尿、通便、排毒、缓解咽喉肿痛等作用。另外,对皮肤未破损的烫伤,可用生黄瓜切片外敷局部治疗。
现代科研报道,黄瓜因品种不同,所含成分也略有差异,不过,它们均富含丙醇二酸,具有抑制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的作用,有助防止人体肥胖和减肥。黄瓜虽含葡萄糖、甘露糖、木糖、果糖等,但含量低,基本上不参与代谢,所以很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黄瓜的上述特点,加之它的钠含量低,所以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的良好食物。黄瓜的纤维素,能促进肠蠕动和通便,既防治便秘,又帮助排出体内有害物质。
黄瓜皮和嫩籽含多量维生素C和E,对维护人体细胞与组织的生机、延缓衰老,都有助益。人的面部或肌肤,每天用新鲜黄瓜汁涂抹,或者用捣碎的黄瓜泥涂敷,二三十分钟后洗净,实行一段时日,将能使面部、肌肤柔嫩润泽,减少皱纹。
此外,黄瓜还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B1、B2、B12)、钾、钙、磷、镁、铁、锌、锰、硒等,对人体诸多方面具有保健作用,如防治牙周病、减少脱发、防止指甲裂开等。
众所周知,黄瓜可生吃熟食,但为避免其维生素C等损失太多,烹饪黄瓜不可长时间加热。烹饪黄瓜时,若加少量醋,将能减少维生素C损失。如把黄瓜做成酸黄瓜,也能使维生素C得到较好的保存。
中医学认为,黄瓜属“凉性”食物,故胃肠虚弱、大便溏薄者不宜多食。
来源:《民以食为天》
编辑:佩兰
图源网络
傅维康
教授、主任医师、著名医史学家
1930年生于长汀,1957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医师、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医史博物馆馆长兼医学史教研室主任等。著有《中国针灸史话》《中国医药历史漫话》《医药文化随笔》。前二书由外文出版社译为英、法、日、越、印尼、西班牙文出版。主编出版有《中国医学史》、《针灸推拿史》、《中药学史》等。1993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评价为“二十世纪将中国医学史介绍到世界的突出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