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男性的奶酪?

作者:莫小北

最近,广州地铁该不该设置女性车厢的议题又引起了讨论。支持者以性骚扰发生的频繁而立论,反对者的理由则包括:会影响地铁运营效率,固化了男性都是性骚扰者的负面评价,也建构了女性都是柔弱的受害者之污名。但为什么有些国家比如日本的女性车厢就存在并合理呢?这也就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女性车厢,该不该?
笔者认为,反对女性车厢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性骚扰的不以为意,觉得区区小事,何足如此?——这样的定位,一方面忽视了性骚扰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是贬低女性、物化女性、乃至支配女性的结果。难道,女性对于自己身体就没有自主权而该被玩弄与猥亵么?很遗憾,直至今天,还有“是”的答案在理直气壮地存在。这种态度,与女性的双重身份有关。
对女性来说,她既具有个体的身份——无涉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而是一个自由、自在、自主的灵魂;也担负群体的角色——女性。虽然群体的发声更有力——比如女权运动,但大多数时候,群体者仿若一层糖衣,包裹(制约)着个体的活动。
这样的双重身份与男性的际遇不同,男性生来既是男性(male),同时也是普世性的人类(man)之一份子。当女性要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时,便被认为是触动了男性的奶酪——殊不知,这块奶酪本就不是男性(male)所专有的。这需要我们从本质论转向建构论,发现现实的“养成”(have become)轨迹,而取代本当如此(be)的惰性思维,尤其对既得利益者来说。
设置女性车厢,当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但对于有时群体角色严重压制了个体身份、或者反过来,群体获益远大于个体付出的场景,这样的措施以及背后的关怀或精神,值得多问几个“为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