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的超级工程,秦始皇动用30万大军只为修一条路

公元前221年,秦扫六合,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霸业,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对外北怯匈奴,修建长城,南征百越,扩大领土。对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字等;修建了从帝都咸阳出发到各地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驰道和直道、从道路的规格上来区分,驰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而直道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了。

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让帝国北疆稳如泰山了,然而这样又出来一个问题: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都在千里之外的河套阴山一带驻防,万一关中有警,救之恐不及。怎么办?

始皇帝又命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自阴山脚下的九原郡直抵咸阳附近的云阳县(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填谷,修建一条南北长达1800余里的军事通道,因为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因为“直道”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军事“生命线”,所以其标准比“驰道”还要高,要修筑得既直又平,因此秦直道地基全程用黄土夯实,而西北一带,多是山地,层岭复杂,深谷瀠洄,欲要一律坦平,谈何容易!所以蒙恬须变身为一个“愚公”,遇山劈山,遇谷填谷,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

秦直道地基全程用黄土夯实,由于全程由黄土夯实,直到现在现存的直道上都是只长杂草不长树木,据考察直道宽度一般为10~30米,最宽处有60米,如此宽的宽度,便于大队士兵,车马快速通行、有学者推算过仅“秦直道”消耗的土方量,如果砌成宽高一米的土墙,竟足以绕地球半圈。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吧,2200年后的今天,陕西省采用机械化作业修一条300多公里的西汉高速(西安至汉中),就用了足足8年的时间。而秦人仅花两年半所筑的直道,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风流竟未被风吹雨打去,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处坚硬的路基上树木至今无法存活,只有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兀自奋力的生长着。

这等千年古迹,比起西方人大加赞颂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如何?比起如今遍布天下的豆腐渣工程,又如何?哪家公司的工程标书里敢写上“该路段使用年限为两千年”?而二千多年前的生产条件下,能如此快完工,不得不敬佩当时人们的智慧。

然而,作为当时地球上规模最浩大的两个军事工程的铸造者蒙恬,后人对他的十数年呕心沥血之作同样不感冒,司马迁评价说:“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与秦直道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与秦直道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与秦直道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秦始皇虽然在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滥用民工,但作为千古一帝,不会简单到仅仅是为了游天下就修建了这么一条世界级公路,而且是往北边的漠北用兵之地。

秦灭亡以后,直道的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军事作用、正是有了这条秦直道,汉王朝的大军才能够快速出现在匈奴骑兵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从直道进军,杀得敌人闻名丧胆。卫青、霍去病也由此进军、在反击匈奴的战斗中,打出了大汉王朝雄风、为大汉获得了一个男子汉的美称、一直到明代,直道仍旧是一条通途,据清嘉庆年间史料记载,那时秦直道还是清朝主要交通干道之一,只因近百年陕北的水土流失严重,而今才渐渐荒废了。

蒙恬北击匈奴、建立长城、并且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直道修建,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蒙恬也成为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看来要发展,先修路看来在那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啊!因此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秦直道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条路一条军事道路,也是一条交通道路、政治道路、文化道路,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不在话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