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信息,每个人都该了解

为国而宅的日子不好过,是吧?

躺久了背疼,坐久了腰疼,站久了脚疼,想想以前吃饱睡睡饱吃的猪圈理想,自己还是太天真。

关于疫情种种情况,以及前因后果等内容,想来各位也被轰炸到头昏脑胀乃至信息疲劳。

这里不想再多赘述,连篇累牍,只是徒增恐慌。

今天,就想给各位打打气,来看网飞一部新纪录片。

不敢说科普学习,救人一命。这有的是专家学者为你答疑;

只敢想在打发郁懑之余,多了解些原本看似遥远,现在却触手可及的问题。

《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很应景的名字,这部6集纪录片,早在去年就制作完成。

片尾留了个扣子,说不知下一次流感爆发何时何地?

没想到刚刚播出,就赶上了这节骨眼。

这当然不是什么神预言。

即使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仍然有个不争的事实:

瘟疫从不会在意人类的想法,永远与我们如影随形。

它在每个历史时刻,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战争与饥荒,疾病可能是每个普通人,最为无所适从的恐惧。

不过,别灰心丧气。除了不扎堆不传谣,勤洗手免聚会外。看完这部纪录片,你就会明白,面对足以左右民族盛衰,操纵社会荣枯的威胁,我们也并非真的无能为力。

《流行病:如何预防大爆发》,并非一部巨细靡遗,科普病毒细菌,如何一点点扩张繁殖,最终吞噬无数生命的灾难片。

它也没有专注传染病来源和原理,无关病毒细菌的前世今生。

它选择的角度,是很多类似题材作品里,被一笔带过的东西——防疫,即如何从大环境与公共政策角度,遏制预防瘟疫爆发。

你也不用担心枯涩乏味,它的落点依然是人,是我们普通人,面对流行病时,最能依赖和信任的人——医务工作者,现代社会的英雄。

有身在一线,直面疾病蔓延与病人惨状的医护人员;

有退居幕后,独立研发广谱疫苗的新兴公司;

有心怀平民,努力为边境移民提供防疫援助的民间组织;

有承担责难,面对死亡威胁依然推行疫苗接种的政府官员……

他们并非都直面病魔和死亡,但都在各自不同战场,倾尽个体的智慧、热情与生命,以保护群体的未来与安危。

公元前500年以来,流行病所导致的恶性瘟疫,就已成为人类历史的背景杂音。

包括阿卡德、巴比伦乃至波斯帝国的扩张,都遭到了瘟疫迎面一击。

相比历史较为久远的黑死病,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似乎更值得我们注意。

这场致命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卷走了上亿人生命,就算全世界的停尸房都用上,也远不足以存放那么多尸体。

最早,人们只当那是一战结束前的小插曲。

一群美军士兵,戎马归乡,从欧洲回到故土,带来了一些神秘客人。

他们踏上波士顿港口后,46人死亡。

接着,病毒开始席卷整个西班牙,数百万人感染疾病,连国王都不能幸免。

不到一个月时间,流感又扩散到了日本和中国。

继而,全世界都裹挟其中。

全球有超过两亿人口,感染了这种流行病,夺走了至少3000-5000万生命。

有人甚至认为,一战之所以结束,是因为这场瘟疫,让欧洲各国,再无可战之兵。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也正是那一时间开始起步。

这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争,我们开始意识到,能够大规模屠杀人类的,不仅有人类自己。

其后,猪流感、禽流感、埃博拉等新型流行病,只是换了一副面孔出现,随着人口不断增多,迁移愈发频繁,变异更加迅猛,没有人能够保证,未来不会更加狰狞。

如果没有这次疫情,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片中场景,遥远又陌生。

但当下林林种种现实面前,稍有理智的人,都应该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身处一场不会终结的战争。

战场之一:我们最能仰仗的人,却离死亡最近。

对于早期病例来说,我们很难确定传染源头和细节。

医生看到的,是临床症状。

只要见过人体面对细微毒物的结果,就一辈子无法忘记。

这些症状,一个接一个汹涌而至,堆积层叠,最终吞没压在最底下的人。

纵观流行病学的病例,特别是埃博拉这种血疫,冰冷的临床数据,撕心的直观画面,能让任何一个人倒退几步,猛眨双眼,就像看见了异域的绿色太阳。

自从上次非典开始,医疗职业暴露的问题就已经浮出水面。

这次疫情爆发,前期种种物资匮乏和制度弊病,以及更深背景下的信任危机,想来各位也心里有数。

片头一幕就是典型场景:美国纽约,一所医院,医护人员正为一场呼吸道传染病爆发,做着例行模拟预演。

口罩,面罩和防护服,这是医生面对传染病时唯一可以自我保护的东西。

但问题来了,如果这时推门而入一位急症病人,生死只在一夕之间,医生该如何处置?

有年轻医生回答,她会先给病人插管,然后再去穿衣服。

是的,医者仁心,人命关天。

这也是很多患者乃至家属,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但导师一番话,却点出了更大矛盾:这种不顾自我安危的决定,也助长了疫情蔓延。

中东呼吸综合症和非典疫情时,医务人员感染率高到不成比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印度近年猪流感爆发,也可见一斑。

医疗防护措施缺口之大,面对疫情,别说病人,很多医生都没有口罩,这也导致印度每次流感蔓延,患病者和死亡数都年年剧增。

西非埃博拉疫情时,医护人员面临的困境则更加危急。

14-16年期间,600多名医护人员患病,死亡数过半。

保护——是从以往疫情中,吸取的最大教训之一。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一点,甚至有些医护人员受到职业热情影响,也会选择第一时间救人,而不是做好防护。

希波克拉底誓言,督促他们把患者生命置于前列,但勇气和操守,并不能保卫同样平等的生命。

这种牺牲,实则无谓。

想要避免,落在人上,靠的是预案和模拟;落在物上,少不了储备和调配。

战场之二:医疗资源失衡。

疫情爆发时,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风险,但也有医疗资源相对充裕的优势。

而那些相对匮乏和闭塞的小村镇,则难以为继。

俄克拉荷马州的医生霍利,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她是县里唯一的医生,吃喝拉撒都在医院里。

对于小镇医生来说,她必须是全能选手,因为所有人的问题,都指着她一人解决。

一位甲流病人走进医院时,她完全束手无策。

不是专业技术不过关,而是药物和检验设备无处可寻。

流行病爆发时,救命药都优先给了大城市,一个小县城,优先度可想而知。

她的话简单明了:如果这里流感爆发,我们应付不了。

于是,纽约建立了聚合系统,即为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沟通平台内,电话会议连接了所有医院。

在面临流行病爆发时,这一系统的职责,就是及时调配物资和专业人员。

战场之三:预防与治疗的泥沼。

关于流行病你必须了解的常识之一,就是很多新型疾病传播之迅猛,治疗难度之大,都会超乎一般人的直觉。

从某种角度来说,复杂生命体,本身就是一个微生物容器。

无论物种、体格、生长环境如何,体内都饱含各种病毒细菌乃至寄生虫。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人类演化速度,远不及致病微生物的威力,下一场瘟疫流行,只是时间问题。

呼吸系统流行病更是如此。

一个喷嚏,就可能传染一车厢人。

一个超级传播者的存在,足以牵扯千万人命运。

以H和N来命名的流感,及其他变异速度惊人的新流感变种,这些病毒的变种可以说是无穷无尽,隐蔽性也越来越强。

就如这位来到越南搞禄县的专家丹尼斯所说,我确定那个病毒的另外新版本,是肯定会出现。

不知何时,但是会很快。

他走访全世界,预防侦测所有可能传播新型病毒的地点。

如风险极高的禽类养殖场,这里是禽流感常见爆发源头。

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一次接种疫苗是什么时候?

那些高死亡率的流行病,也离我们并不遥远。

埃博拉就是一例。去年在刚果爆发的另一次埃博拉疫情,已经感染了数千人,而致死率接近百分之七十。

埃博拉这种疾病之凶险,你也许有所耳闻。

实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研发出可以真正有效面对埃博拉疫情的系统:没有训练有素的医护小组,没有准备齐全的流行病学家。

很多时候,只有志愿支援的无国界医生在前方勉强维持战线。

疫苗研发,也老大难问题。

大型制药公司,进度缓慢且厌恶风险。

小型科创企业,缺乏信任和必要资金。

为了避免失去控制权,只能仰仗政府资助和非盈利性基金会。

好在,盖茨与Alphabet合作的流感疫苗基金会,已经筹措了1200万美元,支援流感疫苗的研发和普及。

对卫生领域的轻慢,是流行病得以持续猖狂的最大助力。

就盖茨基金会的一项模型指出,通过呼吸传播的流行病,能在一年时间里,杀死超过三千万人。

而国家资源,并没有因此倾斜公共卫生领域。

如美国,所有投资还不够造半艘航母。

报应也接踵而至,2014年,埃博拉病毒乘虚而入,直接登陆美国本土。

每年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总是无法吸取教训。

战场之四:没有人,有权无知与回避。

所谓无知者无畏,科学认知匮乏,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是这次疫情爆发后,我们个人能学到的最大教训。

流行病爆发,就像起伏潮汐。

有时,是可以预测的小海浪,最多让沙滩上的人摔个跟头,出点不疼不痒的洋相。

但更可能,是滔天巨浪,很难预测它何时到来,只能在大难临头前,看到席卷天穹的暗影。

片中,印度斋普尔,H1N1型猪流感爆发。

前线抗击疫病的迪内什医生,对印度流感爆发时的乱象,已经见怪不怪。

他在斋普尔最大的医院中,周围都是周围小城镇的重度患者。

病人家属对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村民,没人了解这个病,没人意识到,它会变得这么重。”

他们只把超级流感当小咳嗽,喝点蜂蜜柠檬姜黄水,指望打发过去。

无知、多疑、鲁莽、轻信……所有在平时看来无关痛痒的“小毛病”,在疫情来临时,都会引发多米诺骨牌一般的崩塌与失控。

人类绝不是理性为先的动物,恐惧和愤怒永远都是我们面对刺激的第一顺位反应。

这种反应,只会让我们成为下一届达尔文奖的候选人。

侥幸心理,如果伴随盲目怀疑,问题会上升到更加难以挽回的境地。

埃博拉疫情肆虐的非洲。

政局不稳,人心动荡,冲突频发,教育水平更是落后,都直接影响到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刚果共和国对抗埃博拉疫情的医疗团队,时常受到武装组织袭击。

他们极度不信任任何外国机构,大肆袭击医务人员,殴打与杀害无辜者。

但还是有人挺了下来,他们目睹过一线希望,目睹过有人在血疫下幸存,这种力量,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意义。

很多人也很难意识到,个人自由和公共安全的边界在哪里。

纪录片中,一些坚信“自然疗法”的父母,认为他们有权控制孩子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美其名曰“我们有权主管我们的身体。”

公共卫生系统,则出于群体利益的考虑,拒绝未曾接种疫苗的孩子上学,这继而引发了轩然大波,甚至上升到对政策制定者的死亡威胁。

站在不同角度考虑,你自然就能得出不同看法。

但关键问题是,你是否真的了解,你所需要的“安全”,和你必须出让的“自由”的关系?

你愿意为群体利益做出多大让步,这一艰难选择,必然会影响许多人的未来。

解决之策也许存在,直观体验就是一种。

比如,全美唯一为边境移民提供流感疫苗的民间组织——飞翼之家。

它选择了,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移民看法。

真实体验永远比说教更能打动人心,当人们切身感受到疫苗功用,体会到他人温暖,才更有可能做出实际改变。

以上战场林林种种,这里就不一一概述。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情绪和立场,而是一些可以帮我们,从爆炸的信息和铺天盖地的谣言里,爬出来的常识和原理。

的确,从一部纪录片里,了解防疫工作,理解英雄的重担,摆脱无知者无畏,避免偏听偏信,都无法帮你抵御病毒侵袭。

但至少能让你免于,成为疫情蔓延的推手,雪崩中的雪花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