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因伤掉队,路遇一小红军与之交谈,后细想不对:不好,上当了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曾经描写了长征时的路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虽然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但是在长征过程中,许多战士都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却无法走到终点。
可以说,长征是集齐了血与泪的英雄讴歌。在长征路上发生的事情也令人印象深刻,感动铭心。其中一件,就和陈赓将军有关。
红军长征千万里,战士粮食短缺在即
提起长征,很多人都会想起那漫漫长路。从江西瑞金,到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历经两万五千里(亦即12500公里)。
长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路线的困难之外,还要跨越地理上的难度。有许多险峻的峭壁、湍急的河流、深不可测的泥淖,都在前面,作为挑战等待着我军。
之后,我军相继占领了遵义,并且在遵义召开了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中心的中央领导集团。
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了进一步的方针:原先准备前进的路线是湘西方向,但是遵义会议后,红军的路线改为渡过长江,向成都的西南或者西北建立根据地。
也正是遵义会议改变了方针,使得长征开始向胜利的道路前行。但是即使方向正确,也能够战略性地躲避国党的追击,但是依然逃不过两个致命的问题。
一个是漫漫长路,代步工具配备不齐,大部分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虽说那个年代本就条件不好,很多人出行也是靠走路的,但长征情况特殊,很多时候都会造成体力透支的情况。
即使有坚强的毅力,也终究无法冲破生理上的极限。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日渐短缺的粮食也使情况变得雪上加霜。
红军们不仅无法通过粮食来增加消耗过多的体力,反而面临着缺乏粮食而造成的饥饿问题。
缺乏体力已经不是红军面对的最大问题,能否充饥才是。许多人品高洁的红军战士们,为了让自己的同伴能够多吃一口粮食,自己跑去挖土、挖树根来填满肚子。
红军就这样,在艰苦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生命的奇迹,其中也有很多令人讴歌的感人故事,发生在了长征过程中,其中一则就发生在松潘草地里。
陈赓受伤进度慢,偶然遇小红军战士
松潘草地位于四川阿坝州,连接着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因为奇特的地形而形成了一片片沼泽,水草盘根错乱,覆盖于沼泽之上,人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常年温度处于零下状态,并且伴有雨雪风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本来红军是没打算渡过这如同禁区一样的地方,可是因为一次战役改变了路线。
1935年8月,毛儿盖战役开始。红军在这一场战争中打得极其辛苦,却也得到了喘息之机。由于敌军的错误判断,让我军能够及时进行商讨。
8月20日,毛儿盖会议开始。会议重新制定了战略方针,改变了行进路线,准备向陕甘地区前进。与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开学典礼也在此展开。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由特殊的部队和红军大学合并而成的,那支特殊的部队就是干部团,干部团中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保障着红军的安全,是重要的战斗力量。
领导这个干部团的就是有着传奇经历,声名显赫的陈赓将军了。在途中,他多次在生死关头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儿盖会议让红军不得不背水一战,改变路线通过松潘草地,寻找其他路线前往陕甘。其中周恩来患有严重的肝脓肿,身体十分虚弱,生命危在旦夕。
当时,陈赓和后勤负责人杨立三为周恩来的病情衣不解带,还专门跑去雪山找雪替高烧不止的周恩来降温。
后来,更是为了周恩来担着担架继续走在长征的路上,而这也导致了他的腿部旧伤开始复发。
哪怕是在盛夏的8月,也感受到松潘草地带来的寒冷对人们身体的摧残。更何况是陈赓旧伤未愈。于是他和两个红军战士,大大地落后于部队。
就在这时候,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深绿色的沼泽草地中徘徊。定睛一看,那是一个个子矮小的少年,身上穿着的是红军的衣服。
只见他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已经有些脏污,与他瘦小的身子不同的是,他身上背着一个硕大的斜挎包,里面鼓鼓囊囊,像是装了许多东西。
显然,这个小红军和他们一样,也掉队了。此刻他的脸上,也充满了迷茫。在看到了陈赓他们的瞬间,小红军的迷茫的双目瞬间像拨开了云雾一般。
哪怕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形下,如果没有特殊状况,红军也不会轻易掉队。陈赓知道,这个小红军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于是他走上前去,询问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小同志,你是不是也掉队了?因为肚子闹革命吗?”
“肚子闹革命”是当时的一种打趣的说法,指的是因饥肠辘辘而不断发出的肠鸣声,如同闹革命一般。
陈赓显然是想活跃气氛,让在场所有人从这低迷的状况中打起一些精神来。可是,少年的回答,却让陈赓挂在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小红军状态不对,陈赓上前仔细询问
只见这个男孩上下打量了一下陈赓,又看了看在陈赓左右搀扶着他的两名红军,心里似乎盘算着什么,笑着说道:“没有啊。”
陈赓一看便知,这少年早熟得紧,从自己和身边的红军的状况,少年应该早就判断出来自己是谁。即使不知道自己是谁,也猜得出自己应该是个级别不低的军官。
陈赓怕小红军因为自己的身份的原因,而不敢直言情况。便自己主动上前,继续说道:“你一定是饿了,所以才会掉队的。”
男孩听陈赓这么说,更是用力地摇了摇头,说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况。
男孩越是否定,陈赓越是起疑心。
最后,陈赓干脆从包里拿出一袋青稞炒面。那炒面说是一袋,其实也就半个拳头大小的分量,还是他在之前的路上省下来的,一直没舍得吃。
他将这一袋炒面递到了小红军跟前,跟他说:“你肚子饿就别逞强了,快点把这袋面给吃了吧!”
小红军看到这袋面,眼神闪烁了一下。可陈赓当时着急将面塞给他,并没有发现他表情的变化。
直到事后陈赓想起来,才明白小红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然而此刻,小红军将表情迅速收起,退后了一步。
他抓着自己身上背着的大挎包,拍了拍鼓鼓囊囊的地方,对陈赓说:“我现在还有很多炒面呢!”
陈赓并不相信,要知道当时部队的粮食可是稀缺资源,这个年轻的男孩只有一个人,那怎么会有这么多干粮?
他觉得男孩是在欺骗自己,正想进一步询问,男孩却将挎包往身后挪了挪,说道:“就算你是首长,也不能抢我的干粮。”
陈赓听到男孩这么说,说道:“既然你有粮食,你为什么要离开部队?是想要做逃兵?还是想去给西藏的乡亲当女婿?”
男孩立马抗议:“我当然不是要当逃兵!我一定要继续走下去!我只是没你们大人腿长,当然走不快了。”
旋即他突然想到了什么,小眼珠子贼溜溜地转着,朝着陈赓的腿和拐杖上看了好几眼,接着便说:“不过我可是走在了首长前头,看来我还是比较快的了。”
陈赓见这小子,在知道自己的身份之后,丝毫不虚,十分有底气,暗自佩服起这个少年,心想若是走出了草地,说不定可以好好栽培一下。
戏称与陈赓赛跑,小红军另外有隐情
于是他便和小红军打趣道:“既然是这样,你和我比比赛跑如何?看谁能够先跑出这片草地。”
小红军的表情十分自信满满:“当然没问题了,您先吧!”
陈赓听到小红军这么说,心里顿生好奇之情:“哦?为什么是我先?你就不怕我赢得了这个比赛?”
小红军摇了摇头,脸上更是志得意满:“您腿脚不方便,我可不想胜之不武,被别人说是在欺负您。所以先让您几步,之后您就知道,我有多厉害了!”
陈赓听到小红军这么说,哈哈大笑,他应承了小红军的要求,和旁边两个红军慢慢地先行一步。
一开始,陈赓还没有注意到有什么不对劲,不知不觉,三人就这样走了几里地。陈赓这才发现,原本应该赶上来和他吹嘘自己跑得快的小红军,一直不见踪影。
他扭头看去,四周依然是黑黢黢的沼泽,和深绿色的水草。天色渐渐暗下,感觉就像深处一只巨兽的嘴中。
就在这刻,他的脑海里迅速扫了一遍刚才发生的一切:小红军一直死死地压着包的开口,不让人瞧见里面是什么东西;小红军看到他拿出炒面时的眼神,充满了饥饿的渴望;小红军在看到他们之前,双目已经失神……
陈赓这才明白,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孩子并不是想私藏粮食,不愿分享给他们。相反,他只是不想让陈赓将剩下的粮食分享给自己!
如果这就是真相,那这个男孩现在就危在旦夕了,陈赓大喊了一声:“不好,上当了!”便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朝原路返回。
一路上,他不顾旧患的伤痛,也不让两个红军搀扶着,一心只想快点回到刚才的地方,将怀里的炒面喂进那个孩子的嘴里。
那男孩并不在这里——这是陈赓的第一个念头。可是很快他就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瘦小的身影。
然而和之前不同的是,那原本是笔直地站在草地间的男孩,如今却是已经横躺在了草地之上。
小红军早饿极了,长征路上尸骸遍布
陈赓三步并两步地走上前去,第一时间就去探男孩的鼻息。而鼻间没有任何动静,似乎已经表明了一切的结局。
他颤抖着打开了小男孩一直护在身后的包,里面只有一样东西——一块又黑又硬的牛骨。这牛骨上有许多少年的牙印。
不难想象,在被饥饿摧残的每一天,少年都试图从牛骨汲取一点点养分,但是最终依然无法果腹,让他不甘心地放弃。
巨大的悔意席卷了陈赓的内心,假若他早一点发现小红军的不对劲,假若他能够更加细心一点,也许这个少年的性命,就能活下去。
自此之后,陈赓便对此事久久不能忘怀。他经常拿这件事情教育下面的干部,让他们多多体恤士兵,多关心士兵的心理状态和身体情况。
其实,在长征路上,发生如同这个小红军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平常了。许多红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
他们为了自己的伙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步步地走出了各种困难的境地。也正是如此,才会让现代的人们看到他们如此惊心动魄的经历。
红军长征时走过多少个省市,就有多少个红军纪念碑,有多少个红军纪念地。这是他们成为英雄的象征,是纪念过他们为了党、为了战友、为了人民而所做的一切。
结语:
在面临绝境的时候,很多人都无法抵抗人性的丑恶,会选择自相残杀。但红军却展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选择了为他人牺牲。陈赓遇到的小红军就是如此。
这种坚韧不拔、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便是长征精神的精髓所在。长征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正是红军中这样品性高洁的军人不在少数,我军才会是一支得人心的军队,才会最终突破了重重现实所带来的困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