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买的麻花与陈麻花大战

总理来重庆了,到了瓷器口,还买了陈麻花。
自掏腰包了一百块。
民间自此有言:北有庆丰包子,南有陈麻花。
到过重庆瓷器口的,都知道瓷器口卖麻花的有好几家,还挨着,一个写着陈麻花,用很小的字写着陈建平仨字;另外一家以名字冠店名:陈昌银麻花;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小众的,如陈昌原麻花、陈守林麻花……。
谁更正宗,没人说得清,于是,大部分人去买麻花,都是看哪家店排队拍得多的。
而排队最多的,永远只有那一家!嗯,这家叫什么名字,我都不好写出来了。
因为总理买的是另外一家的。
两家麻花店,门口罗雀与游人如织的对比     记者 祝可 摄
最早的时候,瓷器口就一家姓陈的老板卖麻花,直到近年,才逐步发展到好些家店铺同时销售麻花。谁是最早的那一家,谁是正宗的陈麻花,好像都在说自己是,但谁也拿不出个凭证,没人能证实。
但法院给证实了。
2020年3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转而认为“陈麻花”不足以被证明是通用名称。“陈麻花”成了重庆市磁器口陈麻花食品有限公司的专用名,也就是市面上看到的陈昌银麻花。
排长队那家麻花,在判决下来后,为避免触犯法律,火速撤换了店牌,更名为:陈建平麻花。
奇怪的是,就算这样,几个月过去了,排队的,还是只有那一家:陈建平麻花。
对于排队最多的情况,有人说:
“游人并不知道哪家才是正宗的陈麻花,就选择排队最长的一家去购买”、“他们雇人排队……”
潜在的意思便是,这些人没眼光!
至于雇人排队的说法,这么多年了,排队最多的那家也没被人抓到过雇人排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是你怀疑人家雇人排队,你依葫芦画瓢,也天天雇人排队不就行了?估计也试过。
可依然,排长队的那家,始终未改变。

排队可以依葫芦画瓢,但某些渠道,并不是想学就会的。

早在2007年,陈昌银麻花就已经有职业经理人管理店铺,甚至发展成为公司了,超市卖的都是陈昌银麻花,其官网写到:
多次引起CCTV-7、新浪网、农博网、重庆电视台天天630、《世界经理人》、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知名媒体的争相报道。
是不是真的是“引起……报道”,咱也不知道。
可以确定的是,陈建平麻花至今仍坚守店铺经营,收入主要靠店铺。而陈昌银麻花的收入,主要靠超市及特产店销售。
打通超市及特产店的难度,显然更大,获取这些渠道,更难。
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
匠心,不知是谁先提出的,能坚守匠心,不忘初心,那是当然好。若有创新,也无不妥,毕竟销售这事儿,条条大路通罗马。
依稀记得,2018年一则关于陈昌银麻花的报道,说,“陈昌银麻花的南川委托加工厂环境脏乱差,生产车间蚊蝇乱飞等情况”。像这样的情况,虽然有创新,但匠心,似乎丢失了一些。希望在后来的日子,有则改之。
固定在一家排队买麻花是否也算一种匠心呢,可能不是,或许只是一种执着,一种实在,不忘初心。
重庆人挺实在的,到重庆来的精神小伙也容易变得这样实在,还总是不忘初心,比如这个拍照的年轻人。
转了吗
赞了吗
在看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