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看水 ║闲议串条子墩
真的很佩服虫子对长城研究的执着与深入。《四镇三关志》关于神堂峪关的一段简短描述,引发了断断续续的一场讨论。通过这场讨论,结合我爱我的小红马所发表的“空”的观点,感觉对串条子墩、对《四镇三关志》关于“墩空”的定义,越辨越明,越来越接近真相了。
(一)串条子墩在哪?
《四镇三关志》记载:“神堂峪关,永乐年建,串条子墩空,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
这个问题看似细微,却是我们平常疏忽或未能解决的问题:
串条子墩在哪儿?应该是现在的哪一座敌台?或者这座墩台现在还存在吗?
此处的墩空是怎样一种状况?如何会出现墩会?
(二)重重疑虑
会不会,明初只修关隘,多未筑墙体,有些墩台附近,形成了可通众骑的空档?后期才把墙体相连,并改建成空心敌台,旧的墩台,可能不存了,已经彻底消失了。
例如:059号敌台西北侧,有向内凸出的石台,难以合理解释,推测为修建空心敌台时,废弃的旧墩台。
那么,这座废弃的墩台,会是串条子墩吗?
应当不是。这儿显然不是可以通众骑的地方。
《四镇三关志》成书于万历二年,部分资料收集到万历四年,即基本成书后,又经补充。其中明确记载:(石塘岭下)“边城九十二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元年修......空心敌台五十九座,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节次建。"
那就是说,这段墙应当是隆庆元年以前就完成了修建,并且最迟在万历元年修空心敌台时,会再次把墙体与空心敌台相连。
那么,万历二年完成《四镇三关志》时,这段墙就已经是连续的、封闭关口的。
如何会保留有通众骑的墩空呢?
或者,会隐藏于神堂峪关口附近的其他地方吗?
也不会。神堂峪一带是浅山区,海拔不高,站在两侧山顶,视线极为开阔,藏不住东西。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载了两座长城遗产网没有记录的墩台,一座在关南200米处,是编号D12的烽火台,仅起到传烽的作用,不起作战防御作用,应与串条子墩无关。
另一座是神堂峪重边东支墙附近崖壁上的一座实心烽火台,考古报告的编号为D11,高居崖壁上方,功能与D12相同,也不会是串条子墩。
会有民间流传至今的线索吗?——也迟迟没有打听到。
(三)穿条子鱼与串条子墩
还没想明白,其实也确实是没有线索,近年驴友的游记,基本不会提及这座墩台。几百年过去,有很多变化,也许永远消失了;网上的搜索,没有相似度太高的线索。
就在此时,还是虫子找到一条线索。
想了一想,看似有些牵强,却很有意思。
北方广大的地域内,把一种鱼叫“穿条”,包括我的家乡。这种鱼身长十几厘米,体狭长,像柳叶,小时候在池塘里见这种鱼,听到穿条的名称,以为是某种鱼的幼鱼,看这个资料,是一个特定的种类,那这种鱼似乎是一直长不太大了。
很有可能啊,不然,串条子,别无相关的叫法。
那么,串条子墩,是狭长的墩台?像鱼的墩台?与鱼有关的墩台?
对照怀柔055敌台,突然有了一些感悟。
雨季的时候,这座敌台半浸在水中,周围会有小鱼游动。
古时候水大,这座敌台应当就是一座临水的建筑,在台上就可以看得见水中游泳的串条鱼,没有敌情的时候,士兵们不妨下到水边捉几条鱼烤着吃。守着这座墩台,是一种福气啊,简直就是串条子墩。
随口的俗称,渐成习惯,而成为这座墩台的名称。
考古报告所附055号敌台(其中编号与长城遗产网不同,为L44敌台)及神堂峪关口照片。
(四)定位串条子墩
放眼观察神堂峪关所在的山川地貌,符合通众骑地势的,唯有山下的雁栖河河谷。
那么,串条子墩的位置,一定是河谷中的敌台,临水的墩台。只有这样的位置,才有可能墩空通众骑。
关口两侧,有2座镇关台,一座是东侧临水的055号敌台,另一座是西侧崖壁上的056号敌台。相对而言,056距水面较远,崖壁下方是公路,公路也是建于老路基址之上。因此,更为符合串条子条件的,只有055号敌台。
(五)是否应当重新理解“空”的定义
那么,是否我们对空的理解,还有偏差?
我爱我的小红马对“空”的理解,很有借鉴意义,他认为,“空”是指“两墩之间”,进一步引申,即指两墩之间的防御地带。即墩之外的地带。
不过,《四镇三关志》中提到“空”的地方,有时并不涉及两墩之间,仅列一座墩台,例如“串条子墩空”。
这仍然可以借鉴我爱我的小红马解释的思路,此处指串条子墩附近的防御地带。
如果如此理解,则可以合理解释《四镇三关志》成书前神堂峪关口已经修建连续墙体,不存在无墙的空档的问题。
《四镇三关志校注》中对串条子墩空几句话的断句如前所述:
“神堂峪关,永乐年建,串条子墩空,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
那么,这几句话可以重新断句如下:
“神堂峪关,永乐年建,串条子墩空通众骑,极冲。余通步,缓。”
原断句在墩空处有停顿,理解上会认为墩与空是两个词性不同的词,墩是主语,空是状态。重新断句后,墩空两字构成一个词,共同构成主语,通众骑分别是谓宾语,而串条子是定语。
可以通众骑,应当是就河谷一带的地势而言,并不能否定此处建有边墙。
以上纯属推测,不妨拍砖。
20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