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笔记 | 脑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
脑动脉夹层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0%,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颅内段和颅外段动脉都可导致夹层,其中颈部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2.5~3)/10万,而颅内动脉夹层的年发生率为(3.6~4.4)/10万。夹层后易发生相应动脉供血区脑栓塞,行TCD超声可检出46%~59%的颈动脉夹层患者存在脑微栓塞。20%的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同时合并颈动脉夹层,这些患者对rt-PA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仅31%),尤其位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这种串联病变患者多数预后不良。
临床上对于脑动脉夹层病因尚不完全知晓,许多病例在没有明显触发因素的情况下自发发生,大部分脑动脉夹层找不到确切病因,研究认为脑动脉夹层发生可能与某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有关:①先天性因素:结缔组织病、肌纤维发育不良、抗胰蛋白酶缺乏等遗传倾向相关因素可以导致血管壁脆性增加。②后天性因素:吸烟、高血压、脑动脉畸形、烟雾病、口服避孕药、感染、炎症、偏头痛等血管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可能与血管壁不同程度损伤有关,从而引发夹层。③临床实践及多项研究显示,高达40%脑动脉夹层的发生与机械因素(如创伤)、高冲击性运动(如举重、蹦极、体操和其他类型的不适当颈椎按摩手法)有关。据统计,每2万例颈椎理疗中就有1例会引起卒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按摩理疗习惯,在笔者医院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卒中的患者在颈部按摩理疗后由于发生了脑动脉夹层出现临床缺血事件。
脑动脉夹层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动脉夹层。颅外段夹层需要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前是否存在颈部机械刺激等诱因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临床上对于具有以下条件的TIA、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考虑脑动脉夹层:①中青年患者,男女均可发病;②发病前通常有头颈部伴有不同程度牵拉、按摩或过度运动等诱因;③可伴有一侧不同程度头、面、颈部疼痛;④可伴有Horner征、Ⅳ~Ⅻ颅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⑤颅脑CT/MRI显示有不同程度的多发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⑥临床未发现确切来源的栓塞因素或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证据者,诊断的关键依赖DSA、CTA或MRA成像结果,HR-MRI是诊断脑动脉夹层的较佳诊断工具。
来源 | 中国卒中杂志
排版 | 乔婷婷
审校 |丁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