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IC专访易介中|“正确的创意”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WATIC系列专访旨在通过建筑科技创新力量加速建筑行业变革,采访将覆盖超过百万人群,意图聚集科技创新企业、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等领域专家、领军人物。
内容将围绕创新科技在城市与建筑中的应用,探索新型建筑科技如何赋能城市建设,助力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以专业的内容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带来借鉴意义。
vol.4
“数智营城”
系列专题采访
Digital & Intelligent Technology Build a Smarter City
易介中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21年9月2日
10:30
采访时间
WATIC:久闻易先生在SCI-ARC(南加州建筑学院)读硕士时就被称作“天才建筑师”了,从一个建筑设计师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创意”?
世界上有6岁音乐天才,然而至今没有过一位6岁的建筑师,因此建筑师行业肯定是没有“天才”这一说的。我也就是年轻的时候在美国那一个极端鼓励创新创意的学校与美国西海岸建筑大放异彩的大时代背景下,有较为突出的独特思考能力、较为疯狂的独特空间造型能力,再加上周围的老实朋友圈少有我这么“炸”、这么年少轻狂的勇气,大概也比较符合一般人对于“天才”容易引起争议的形象认知吧。回想起来,如果我当初继续坚持做设计,估计现在应该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建筑师。
美国西海岸建筑群 ©️Pedro Lastra on Unsplash
只要是别人制定游戏规则的任何活动或比赛我几乎都没有兴趣,一开始从事设计行业的时候,这个非常困扰我,因为有一关我永远也过不去——明知这是一个“傻子”制定的任务,还得执行,在地球上建造出一堆很明显马上就需要“被城市更新”的“垃圾”,这对我而言真是身心灵的摧残。
我始终坚持,关于建筑,所有的“创意”必须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否则可以上纲上线到对地球“犯罪”的行为。
我其实非常厌倦相当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建筑奖:建筑作为大量建材堆积的一个巨大物件,先抛开复杂的土地价值、甲方的综合素质、各个环节尊重设计的程度、施工队的品质、给设计师做作品的时间充裕与否等等,各种复杂变数先不考虑,施工总价与单价至少是显而易见的吧?拿一个闪光灯下媒体红人设计的造价惊人的各种曲面的房子跟一个撸起袖子深度经营社区营造的造价非常接地气的房子,一平米单价2万跟一平米单价2千的房子,是否存在可比性?F1方程式赛车跟自行车是否存在可比性?我期待ARCHINA建筑中国有一天一起发起一个建筑奖,至少是相同单价与规模区间的比一比,相同业主做出作品的比一比,相同严重缺乏设计时间却又得以建成的项目比一比。
我觉得,我已经回答了我认为什么是“创意”,有机会我希望可以再展开说其他的维度。言而总之,“正确的创意”是一切的基础。
因为对“创意”的理解,我很快就从设计师的角色快乐地转型为“策划师”——因为策划更需要“正确”,这点非常容易达成共识,同时一起形成共识的人通常是“最终决策者”。当然,策划师也时常需要面对各种突然的挑战与糟糕的更改,但改动文字比起大动干戈地修改设计图还比较容易接受。
WATIC:我们知道您也长期研究城市设计方法论,您认为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大趋势是怎样的?
我想大家应该要始终提这样三个问题:城市设计的核心是为谁设计?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为谁更新?更新什么?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每个城市几乎每天都在大量更新——“大拆大建”的更新、翻天覆地的更新、消灭城市共同记忆的更新,简单粗暴的“更新”已经暂告段落,我们现在开始面对把之前更新的项目“再更新”,我称之为“城市再更新”,甚至在大量的项目上必须是靠着空间重新优化、产业重新升级、使用者重新定位的“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更新©️Scott Blake on Unsplash
城市有机更新会出现很多关键名词:“大拆大建”已经不复存在,长三角地区再无这样的机会,总是保持一部分、开发一部分、存量资产盘活一部分。
我在微信的“财经”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真是特别说明问题,我把它部分节录如下,与大家雅俗共赏:
“1979—2020,是中国经济的上半场,以2021年为起点,中国经济将开辟下半场。
就像打球比赛一样,下半场的打法和上半场一定是不一样的,无论你是哪一方,都必须调整打法,才能适应新的比赛节奏。
世界处在在巨变中,每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只能让变化加速到来。这场疫情的到来,将加速推动中国经济下半场的进程。
从上半场到下半场,关于城市经济的大逻辑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简而言之两句话:
上半场,我们的收入来自于“资本”型增长;
下半场,我们的收入来自于“运营”型增长。
那么什么是运营呢?就是靠管理、优化、配置去盘活这些资源,使这些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各有各的任务:
上半场,在资本的推动下,要先通过“模式+技巧”的创新,给社会搭好骨架。
下半场,在运营的推动下,要再通过“产品+内容”的填充,让社会有血有肉。
先资本,后运营,这往往就是个人、企业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也是一个“先硬后软”的过程: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真正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因为从“资本”到“运营”的升级,其意义不仅再在于社会的逻辑不一样了,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一个人人都在沉下心来做产品、内容,重运营的时代,才是健康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
WATIC:科技创新现在作为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大趋势,在我们建筑设计或者城市设计角度有哪些新事物出现了呢?
我们一直在研究城市生活中的lost space(失去的空间),其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墙。
譬如说走道空间,很多地下通道非常脏乱差又很阴暗,很大程度上都没有行为、没有场景,可如果它的这个本身是LCD屏幕构成两面墙,而且是消费场景,那我们一边回家就把菜买完了,商铺可能还会有一些促销就把库存都解决了。加之我们国内的物流成本相对低廉,但速度又非常快,网络超商就变得非常发达。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找到各种场景,“墙”就随之变成了软科技,非常有意义。
WATIC:那么这堵“墙”对于文旅产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像上面所说,我们在研究“墙”,这样的一套系统,对于文旅产业而言必定是有挑战的。当游客花这么大的力气坐飞机到了海南,如何让消费在他面前出现,那如果仅仅是一个手机端,那消费行为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何必舟车劳顿呢?
因此,需要创造出有意思的“墙”,增加视觉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假如我们在这堵“墙”上有公共艺术,有年轻人的交友平台,有我们刚才说到的电商购物、打折促销……所以这面墙可以带来的产业会是非常多元的,挺值得期待的,我们给他一个可爱的名字叫“超墙科技”。某种程度上而言,文旅产业的核心就是销售。我们也同样期待这堵“墙”所带来的各种消费行为。
WATIC:现在年轻人的旅行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大家或许都已经不再对名胜古迹趋之若鹜了,反倒会对诸如阿那亚的地方颇感兴趣,您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或者观念上的改变呢?
秦皇岛的阿那亚形成了首都休闲经济圈的短度假商业模式,利用项目适当引导,引发业主自主发展的各种文化多样性小众社群经济,形成难得的冬季海岸极度寒冷却仍然有消费者聚集的北方四季型休闲目的地。
所以我们现在开始关注的不仅仅是城市有机更新,同样要关注景区的有机更新。现在的网络实属发达,在达到旅游目的地前,可能大家都已经通过各类app提前看过了景点非常壮美的图片,然而到了现场可能因为天气、身体疲惫等各种原因难免会有落差感,换言之现在大家的“嗨点”(巅峰体验)普遍都太高了,很难激起兴趣。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旅游地就主要就是为了在社交平台上打卡的网红地,这个地方可能自带IP,比如上海的迪斯尼度假区、北京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等。
上海迪士尼乐园©️Capricorn song on Unsplash
对WATIC大会的期待:
如今海南正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宏观架构下的发展。可以说海南是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地方,在政策驱动下,他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创意集散地”。
未来科技的引进和交易,在海南会非常有前景。对于建筑科技,其包含两个创新内容,一个是工业经济,一个是楼宇经济,那到底海南应该要发展什么?其实就是这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在这场大会上,我可能会更希望可以看到大家在这两个方面进行的一系列讨论。
易介中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采访人:萌萌|ARCHINA建筑中国新媒体记者
编辑:萌萌
排版校对: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