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游》

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知。

注:

怜:怜爱。

暄:温暖。

何之:到哪儿去。

解读:

肃宗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游览了四川新津县东南五里之外的修觉寺,并写下了《游修觉寺》一诗: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两首诗作比,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创作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游修觉寺》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幽静而显豁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漂泊的愁情。而《后游》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不过正如浦起龙说的,两首诗“衷怀只是一副”,诗人只是以散文化的句式,写出其内心的感时伤乱之情。

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以倒装句的形式出现,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因为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诗人这样处理,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亲近和欣喜之情。

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承接上联,“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诗人与江山之间的心灵契会,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这一联历来受人推崇,“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清杨伦《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诗人在叙写了江山之情后,为读者展现了修觉寺的晨昏美景——清晨,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轻雾,犹如轻沙一样笼罩大地,黄昏之时,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尾联与前文互应,面对“江山有待”的多情,“野润沙暄”的美景,诗人以感慨为全诗绾结,自己多年漂泊之情、羁旅之愁似乎一下子全部消解,既然能在此享受大自然的无尽无穷宝藏,何必舍此地而去它乡呢?这实则是诗人自我安慰和自我排遣之词。

孙琴安先生认为诗人重游修觉寺之前,必定受人冷遇,从第七句客愁二字可以佐证。因受人冷遇,心情郁闷,故来重游,却不料江山却有如知他今日要来,似乎在特意等待他的到来,花、柳并不因为他受到冷遇而漫待于他,相反依然欣欣向荣地盛开,象上次一样地欢迎着他的到来,杜甫目睹此景,联想近年来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不由触动情怀,以为人间小人还不如自然界花草树木,故发出了“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感慨。也正因此,再加上此地“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的美景,诗人郁闷之心情“客愁全为减”,如此全诗可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看图识唐诗(641)杜甫·后游

            杜甫·后游 寺忆曾游处,寺和桥都是曾经游览的地方, 桥怜再渡时.再来时对它们都有爱怜之意. 江山如有待,这里的山水好像正在等待着再见到我, 花柳自无私.红花与绿柳也似作出无私奉献的表示 ...

  • 解读杜甫《不见》:多年不见,甚是想念,圣与仙的惺惺相惜,尽在杜甫《不见》中

    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享年59岁.湖北襄阳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一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但官运不济, ...

  • 他也曾是个莽撞少年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能咏诗 九岁苦练字 妥妥的神童一枚 十四五岁 已经震动四野 远近闻名 有自序诗为证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 ...

  • 23 唐诗解读——杜甫之《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人海随烟雾. 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 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 ...

  • 34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一)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注: 旧丘:家乡. ...

  • 36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三)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注: 貔:古书中一种猛兽. 大荒:<山 ...

  • 35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注: 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阳必经上东门,因军营 ...

  • 38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五)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 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古代多以罪人. ...

  • 37 唐诗解读——杜甫之《后出塞五首》(其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注: 献凯:报捷. 继踵:接连不断. 两蕃: ...

  • 159 唐诗解读——杜甫之《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注: 任城:旧县名,唐属兖州鲁郡,今属山东济宁市. 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事.许主簿,生平不 ...

  • 唐诗解读——王勃之《游梵宇三觉寺》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注: 青磴:石台阶. 遽忻:立即高兴起来. 延赏:长时间游赏. 解读: 这是一首游历诗,体现了王 ...

  • 185 唐诗解读——李白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注: 挂席:张帆. 古月:胡之析字,指安禄山. 帝子:指永王. 龙骧:指晋朝大将王濬. 解读: 北上平叛固然是永王的幌子,但也未尝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