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6月第55卷第18期

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

苗春兴1、李雪松1、马德爽2

(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胸外血管外科1、泌尿外科2,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

目的:探讨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30例采用硬化疗法治疗为研究组。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切口数目等。术后3个月随访CEAP分级,观察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数目均≤4个,对照组有6例切口数目≤4个,13例5~10个,6例11~15个,5例≥1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随访CEA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硬化疗法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与传统手术疗法相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生活质量;硬化疗法;传统手术疗法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8-0048-03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大隐静脉最常见。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肢皮肤可发生瘙痒、脱屑、色素沉着等营养性改变,严重者还会出现湿疹、溃疡。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硬化疗法是通过向曲张经脉注射化学性硬化剂的方法治疗静脉曲张[1,2]。本研究比较传统手术疗法与硬化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30例采用硬化疗法治疗为研究组。60例患者男27例,女33例,年龄31~65岁,平均(51.5±10.8)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明确诊断,CEAP分级为2~3级,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非手术治疗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0.9±9.4)岁;其中左侧12例,右侧9例,双侧9例;研究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1±9.9)岁;其中左侧10例,右侧12例,双侧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患者平卧,腹股沟区卵圆窝做斜切口,分离大隐静脉根部分支,切断结扎,暴露股静脉入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分离远心端,剥脱器自近心端向远心端剥脱膝上大隐静脉主干,浅静脉团采用点式结扎。(2)研究组采用硬化疗法治疗。患肢近心端绑止血带,配置泡沫硬化剂,1%聚桂醇注射液2mL与空气8mL混合,BD针置入大隐静脉远心端,向BD针中注入泡沫硬化剂。注射后,加压15min,去除止血带,穿弹力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手术切口数目等。术后3个月诊随访CEAP分级[临床(clinical,C)、病因(etiology,E)、解剖部位(anatomy,A)及病理发病机制(pathology,P)][3],CEAP分级法:根据临床病变及体征分为0~6级:0级:无可见或触及的相关的静脉疾病体征;1级: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网状静脉扩张;2级:可见静脉曲张,直径≥3mm,网状静脉扩张;3级:出现患肢水肿;4级:继发皮肤、皮下组织改变,色素沉着,脂肪硬化等;5级:可见愈合的静脉性溃疡;6级:可见未愈合的静脉性溃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瘀斑、患肢麻木/肿胀、皮下硬结或血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患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数目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切口数目均≤4个,对照组患者有6例切口数目≤4个,13例5~10个,6例11~15个,5例≥1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0.000,P<0.05)。见表2。

2.3 术后3个月随访

两组CEAP分级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随访的CEA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131,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689,P<0.05)。见表4。

3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常见的病变范围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分支,大隐静脉最常见[4]。曲张的静脉可见扩张、蜿蜒、屈曲,从事站立工作、体力劳动人群高发[5]。下肢静脉曲张与浅静脉股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有关,导致血液反流,增加静脉压力。另外静脉壁薄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长期站立、富强压力增加,肥胖等因素增加静脉压力,也增加了静脉曲张的风险。在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酸胀、钝痛,肢体沉重等症状[6,7]。上述症状在久站后加重,平卧、抬高肢体可缓解。在中后期,静脉壁受到损伤,静脉发生扩张、隆起,大隐静脉走行区最为明显[8]。

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手术治疗能够根治下肢静脉曲张,其缺点是切口多、恢复时间较长、有创、影响美观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小创伤或者微创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例如激光闭合、硬化剂注射、冷光源透光旋切、射频消融、导管电凝、微波治疗等,均有较好的效果。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机制是硬化剂接触静脉内皮,使血管内局部发生炎性粘连,使曲张的静脉发生闭塞[9-11]。治疗一段时间后,静脉即转化为纤维条索状,这一个过程称为硬化[12]。在硬化剂治疗前,患者需要明确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是否通畅以及返流情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硬化剂类型较多。5%鱼肝油酸钠是常用的硬化剂之一,静脉曲张消失率与基本消失率可达到85.6%,但副作用较严重。10%乙氧硬化醇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硬化剂,疗效可靠,每周注射1次,直至静脉曲张消失,急诊止血率92.5%,曲张静脉消失率88.0%,副作用较鱼肝油酸钠少。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用聚桂醇注射液硬化疗法治疗,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总住院时间短,微创,切口少,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静脉旁注射聚桂醇后,静脉周围发生纤维化,可压迫静脉,发挥止血的目的;聚桂醇在静脉内注射,使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阻塞曲张的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13,14],聚桂醇具有轻微的麻醉效果,能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局部的疼痛感,增加耐受性。聚桂醇注射液以其高效、安全、快捷的特点成为治疗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之一[15]。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依据临床、病因、解剖以及病理生理学提出了CEAP分级法,本次研究中术后3个月随访,两组CEA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传统手术治疗比较,硬化疗法临床疗效相当。

综上所述,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较,硬化疗法创伤小,并发症少,预后与传统手术疗法相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