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理解,雍正对执行比较严厉的政治行为的解释和自白,绝对正义
“康乾盛世”时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它涉及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朝皇帝。
要说“康乾盛世”时期的三位皇帝中,谁为盛世的贡献最大?估计会出现很多争论,但要说谁名声最差,毫无疑问是雍正皇帝。
雍正在“康乾盛世”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最主要的贡献是改善了国家的财政问题,简单说,就是把国库的钱搞得多多的。
在当时的清朝,经济上增加收入的办法其实不多,既没有鼓励大航海,向外寻求资源或财富,也没有鼓励科技发展来自我开源。
说白了,清朝的皇帝受限于经济知识的欠缺,受限于自给自足的满足,受限于对外交流的狭隘,不知道怎么搞活经济。
因此,雍正想把国库的钱搞得多多的,只能是在原有的分配形式基本固定的小农经济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而雍正推行的所有政策,如著名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等,不论好坏,本质上其实是强行改变财富分配。
他把原本分配给士绅和权贵的一部分财富收归了国有,在蛋糕没有做大的情况下,自然是国库里面的钱变多了,士绅和权贵的兜里的钱变少了。
且因为要从士绅和权贵的兜里抢钱,他们又不愿意甘心就范,有了对抗心理和行为,雍正需要用比较严猛的政治态度镇压,于是,雍正的名声也就变差了,还是相当差。
对此,雍正估计也是心知肚明,他执政的中后期,为对抗舆论,就曾专门编纂了《大义觉迷录》等书籍,在书中对社会上诋毁自己的言论予以辩解。
雍正要求全国所有官员必须人手拥有一册《大义觉迷录》,还要求全国的地方官、教育部门的官员向最底层的百姓和生员宣讲书中的内容。
这是雍正对自己名声的一种挽救方式,至于效果,很难说好。
因为雍正需要读书人和士绅作为桥梁,去帮助他向底层百姓传播,但因雍正的改革,对他最不满的,也恰恰是这一群体。
其实,雍正执政时,在改革经济政策的前后,多次公开向官员、士绅们讲述自己要改革经济,以及会采取严猛政治的初衷,希望获得他们的理解。
雍正二年,他召集诸王公大臣当面开讲,让他们知道,自己要用比较严厉的姿态和方法来整顿官场及经济,并寻求支持,《雍正起居注》中记载:
......一切制度渐次创定,朕由藩邸入登大位,四十年来,诸凡利弊悉所目睹,全在朕躬经纶规画,以为万世子孙之法。是以朝乾夕惕、兢兢业业,务使宽严得中,方可垂之永久。若明知有弊不加整顿,必加朕以懈弛不理之名矣,非治国经邦之道也。朕若竭力整顿,而内外大小臣工不能革面革心,何以为政......总之朕若能为令主,则圣祖皇帝付托的人,便是本朝列祖之功臣......
雍正八年,在面对大部分士绅、官员对自己为执行新的经济政策而采取的严猛政治的反抗时,他又公开自白,《雍正实录·卷九十一》中记载:
(康熙)祇只圣心宽大慈祥,未曾将侵蚀国帑、贪取民财之人置之重典,姑且包涵,望其徐徐感化,此实如天之仁,也乃不肖官员等,不但不知感激悛改,勉为廉吏,且恃有宽大之恩,心无畏惧,将侵盗贪墨视为固然,数十年来,日积月累,亏空婪赃之案,不可胜数,朕若不再加惩治,仍容此等贪官污吏拥厚资以长子孙,则将来天下有司皆以侵课纳贿为得计,其流弊何所底止?是以数年来朕加意整顿,以冀转移恃恩积玩之风,若果人心知儆,旧习渐除,令朕可以施寛大之政,乃朕之至愿也......
他的意思是,因为康熙的容忍,助长了贪腐之风,现在自己要纠正过来。
等到制度稳定下来,改革成功了,国库也有钱了,自然会把现有的比较严厉的政治态度扳回到康熙时期的宽仁。
类似言论,在雍正时期频繁出现,雍正就是不断用类似的公开的上谕,用自我表白内心的方式,不停地在士绅、官员、权贵等群体中寻求理解和支持。
其实,一开始,雍正还希望用比较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他继位的当年,就想解决国库亏空问题,并留有一定余地,《雍正实录·卷二》中记载:
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支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
话虽然说得严厉,但给了官员们三年的时间,并且承诺只要不再犯就既往不咎。
这其实已经是一定程度的妥协了,他也知道这个事情的难度。
只不过,雍正的媚眼全抛给了瞎子看,“断人财路(包括部分特权),如杀人之父母”,哪怕这个钱财本就是国库中的。
雍正的经济改革注定要遭遇顽强的抵抗,即使他不断自我表白,希望利益受损群体要一心为国,要支持他,可抵抗依旧。
所以,也逼迫得雍正在政治态度上,越来越狠,执行上,从严从严再从严。
好在,雍正继位之初,就做好了准备,比较坚定地把自己的想法和政策执行了下去。
雍正用名声和坚韧换取了一定的成功,给起于康熙执政后期才开始的“康乾盛世”,扎稳了根基。
参考文献:《雍正实录》《雍正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