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量化管理的盲区
学生量化管理有利也有弊,其最大的好处有利于班级考核,但其弊端也是非常严重。教育是复杂的现象,将教育结果量化表示,无疑将之简单化、统一化!事实上,学生量化管理也有其盲区,它不是衡量教育结果的最终“砝码”,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首先,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内心思想”。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有时隐藏在心中,用学生量化管理是评估不到其思想的变化。用心理学的效果和动机理论来解释,也许起思想动机很糟糕,但在学生量化管理上教师抓不住他们的把柄,这些就是学生量化管理鞭长莫及之处。可见,学生量化管理的弊端还是明显的。
其次,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真实想法”。学生可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思想,在表面上配合教师的工作,实际在背后搞小动作,阴奉阳违,但在把柄上没有值得教师发力的着力点,从而在学生量化管理顺利通过,说不定还得到高分,甚至因此获得“达标生”等荣誉,这样,对于原本惩恶罚劣的量化管理制度而言,岂不成了冤大头?
再次,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道德认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期间有反复甚至倒退的过程。道德认知需要教师的教育,这决不是学生量化管理就可以解决。事实上,学生量化管理只是触及学生在校的表现,而对于其道德认知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第四,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情感教育”。教育学生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春风化雨般教育,决不是凭量化分数就能解决问题。也是在后进生眼里对分数无感觉、无压力,如果这样,学生量化管理不但不能起到其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其“报复”班级的最佳载体。由此可见,细腻的教育比冰冷的分数更能感动学生,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情感”的发展。
第五,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教育结果”。教育的最终结果很难用量化结果来表示。同样的量化分数,并不代表二者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是一致的,也许存在很大的差距;反过来讲,不同的量化分数,并不代表二者的情感、态度、意志的发展不一致,也许二者水平相当。所以,量化分数只是客观地反应到学生的表面现象,对学生的教育结果无能为力。
最后,学生量化管理难以量化到“动机目的”。学生的行为有不同的动机目的,学生量化管理有时会机械地记录结果。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好心办坏事”而使班级扣分,其分数怎样量化;一个学生“坏心办好事”而使班级加分,其分数怎样量化?由此可见,学生量化管理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动机和目的,其分数有时反而会干扰教师的判断!
总而言之,学生量化管理只能仅够参考,其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在操作时要避免其负面意义,发挥其积极意义。不要机械地当成灵丹妙药。毕竟,学生量化管理不是衡量教育结果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