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绝句

如何写绝句

【一】、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者裁也。所谓绝句,不过两联,离尾即首,离首即尾,其章法也是起承转合。通常,起承在一二句,转在第三句,是绝句最为着力之处,结通常要有独特的意义。一首诗,在确定了主题(立意)并且选择好题材后,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安排这些题材来更好地表现主题。一般要求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把题材主次分明,有起有结地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一首完整的诗篇。 章法无高下,只要适宜表现主题就为好。章法无定法,以适宜表现主题为原则,可以用前人的成法,也可以自己创法。古人论诗的章法,多主起、承、转、合。起是发端。承是承接。转是转换。

合是结束。一章之内,起结转换皆应随意而发展,不可离题过远以致脱节。 胡震亨《唐音癸签》中说“绝句之法……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刘熙载《艺概》云“绝句取径贵深曲,意盖不可尽,以不尽尽之。”

下面一句一句进行分析:
一、起承:
  绝句的第一联,一般都是写实、写景、叙事、议论等。那么就要求首句起得响亮,首句起:以首句点题为正起。有明起、暗起、陪起和反起四种。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最理想的起句要响亮、突兀、高绝,可是于绝句而言,一般情况下难以办到。绝句求其自然即可。还是以“平直叙起为佳”,一般认为,应以适宜表现主题和便于组织成篇为准,不可偏执。

1、点题:
   点题要尽可能避用题面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中用“朝辞”点题中“早发”。“白帝城”因没有别称无法避开。《黄鹤楼送孟浩然至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中用“故人”点题中的“孟浩然”,“西辞”点“送”,“下扬州”点“至广陵”。点题多在第一句,也有在其他句的。

第二句点题的如:孟郊《洛阳晚望》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只见嵩山雪。

第三句点题的如: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此诗起手突兀,用的是逆入法)

第四句点题的如: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还。

2、明起:
   从题之正面说,明见题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极云间”。

3、暗起:
   不从题之正面直说,而题意自见。 如:邵雍《清夜吟》中“月到中心处”。

4、陪起:
   先借他物他事说起。 如:苏(廷页)《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5. 反起:
   不从题面说,而光从题之反面着笔。 如:杨万里《伤春》中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第二句承:承什么呢?为首句做补充啊,或者再发展推进一点。多为承接上句,以“从容承之为是。” 因绝句的内容大都是即景抒情或即事发感,故起承二句多为写景或叙事。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如王昌龄之《闺怨》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叙事:
  叙事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当然,不是每首诗都是具备这五要素的,应根据立意的需要定取舍。起句没交待清的,承句接着交待。

写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起句写下,承句写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起句写近,承句写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起句写先,承句写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起句写地,承句写天。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起句交待了人物“故人”、地点“黄鹤楼”、承句接着交待了时间“三月”、事情“下扬州”。 也有叙述人的先后行为的。 如:僧志南:“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举个熟悉的例子,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首联: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第二句对第一句补充说明。而第一联总体上是为了第三句服务的,是一个铺垫,如此,才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 转合:
  上面已经说了,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 事实上,好的绝句的确如此。转就承笔之意转入正题之意。一般是从前一境界的写景或叙事入后一境界的抒情、议论或推理。若全篇平铺直叙,必然呆滞刻板,缺乏生之气。所以说“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由叙事转议论。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写景转推理。”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写景转抒情。 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张俞的《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如李贺的“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虚词的运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绝句的起承转合需要经常借用虚词作为关联词,以表达开阖、正反、递增、呼应、因果等等诗境的发展。如李贺的“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虚词的运用,既是技巧,也算章法。

下面谈谈绝句承转的手法:

1、顺接顺转:如毛奇龄的《览镜词》: “渐觉铅华尽,谁怜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
 
2、顺接反转: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由景转情: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由情传景: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绝句的合,就是指结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从风格上可以分成两种 :

1、回归题意,直截了当地点出要说的:
    如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2、言之不尽,余味不绝:
    如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我们讲第四句合:就是要阐发第三句的意思,收住全篇。从章法上讲,第三句为主。从内容上讲,第四句为主。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意、理,一般都在此道出。所以此句最当用力,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上。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在第四句表达出自己为政清廉,如冰清玉洁一般的自豪感。 为什么说第三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推舟矣。”从诸多古人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四句一般都是一义贯之,也就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话来说。两句间的关系有单句式的,而更多的则是——复句式的。

单句式:
   单句式中常见的是主谓关系:上句只说出主语(谁、什么),下句说出谓语(干什么、怎么样)。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复句式的又有几种: 
1、并列关系:
   分叙有关联的两件事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2、顺承关系:
   按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如: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祜《赠内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补说关系:
   下句对上句补充说明或归结。如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选择关系:
   说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让人选择。如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5、递进关系:
   下句比上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如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曾几《山衢道中》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无题》 
6、转折关系:
   上句和下句的意思相反。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听弹琴》 
7. 条件关系:
   上句提出一种条件,下句是满足这一条件的结果。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 假设关系:
   上句提出假设,下句说出结果。如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李益《江南曲》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9、问答关系:
   上句提问,下句作答。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0、因果关系:
    一句说原因,一句说结果,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11、目的关系:
    一句表示一种行为,一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如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复句式的意义关系,不仅见于绝句的三、四两句,还有见于绝句整个篇章的整篇复句式的绝句,章紧意密,浑然一体。如: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问答关系。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目的关系。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后面归结前面的补说关系。

流水对结尾:
   绝句结尾两句的转合法也适用于律诗的结尾,所以作诗不宜用对仗结尾。如果用对仗结尾,一般要用流水对,否则就有松散之嫌。流水对与转合法一样,也是两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首诗的结尾,用的就是流水对。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虽然两联都用对仗,但是不失章法的完美。而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严格地讲, 杜甫的这类绝句只是合韵的两副写景对联的拼凑,只可用作律诗中间两联的创作素材。有人称杜甫的这类诗为绝句的变体。 读过杜甫诗集的人大都被其对仗的功夫所折服。杜甫尤其擅长写景物对联,可谓是景物入于眼内,对联便成于笔下。可能当时尚未流行对联这一文体,因而只好作两联凑成绝句形式以便当诗来传诵。所以便留下了这类绝句。

这类绝句将其作为对仗是值得我们研习的,作为诗那就不值得效法了。 杜甫写出这类绝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能成对联的景物处处可见,而能入诗的情感难以随之时时产生,所以便留下了这些没有思想火花的闪现或情感的流露,仅是白描景物的两联对仗组合成的绝句)。 再看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第一首松散,第二首结尾用流水对,就不松散。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则另当别论。该诗起句突兀,章法独特.结尾虽然没用流水对,却也不觉松散,仍算得上一首完整的诗。因为这首诗从章法上分析,它是将转合两句前置了。从内容上分析,它不同一般的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或即事生感的诗那样先写景物后写情感,而是先发感慨,后补缘由。即先写情感,后写景物。如同先说出论点,

再列举论据的论文写法一样。两联之间存有内在的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因而让人不觉松散。起承转合是作诗的常格。也可打破常格,出奇制胜。这当由诗人根据内容需要而作选择。据刘熙哉《隋唐嘉语》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及喜曰‘名下固无虚士’”薛道衡此诗,格法变化迥异常规,是为活法。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亦属活法的成功范例。

吕居仁《夏均父集序》中说:“学诗当学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又不背于规矩也。”沈德潜《说诗语》中说:“诗贵性情,亦需论法。杂乱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着得死法。”

从上述古人的话中,我们应认识并做到认真学法、依法,而又不守法、泥法。学而能化,规矩中有活脱,有创新。总的说来,这起承转合是近体诗的通用篇法,绝句亦然。不过,绝句篇法并不似律诗一般明确分工于四联。四句的安排更加自由,常有合并、简化和省略。一者以为起首句最为关键。严羽《沧浪诗话》云:“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诗词起句,最关紧要,得势与不得势,全在此处。故一开口,便须笼罩全篇。若以不相干之语,虚引而起,全篇委靡不振矣。”

如此种种,其实绝句每一句都不可偏废,如不能全好,起码在一首诗中要有亮点出现,否则白开水一杯,读之无味,那就失败了。

写作绝句无外“起、承、转、合(结)”,此种种皆有章法,然法之亦很宽泛。也就是说,我们写诗应法于古人,但又不必完全囿于所谓的章法,要让其章法为我所用。我们师古、法古,但绝不泥古、病古。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古人多变的诗作,这对我们学写者会有启迪,亦可宽广我们的思路,进而开拓我们的视野、视觉。还是从起说起:

一、起法:
首句起:
   亞枝紅—元稹:平陽地上亞枝紅,悵望山郵是事同。還向萬竿深竹裏,一枝渾臥碧流中。起首切题,开门见山。此为最常规之起法。 
次句起:
  送人歸岳陽—李益:煙草連天楓樹齊,岳陽歸路子規啼。春江萬里巴陵戍,落日看沉楚水西。首句闲,以闲陪衬,次句托起。宛若江南园林,曲径通幽。 
第三句起:
  送狄宗亨—王昌齡: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臯煙。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前二句皆閒,至第三句方詠本題。閒亦非閒,楼台之梯阶也。 
結句起:
   詠雪—鄭燮: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蘆花都不見。将起法寄于结果之中,乃无声处听惊雷也。虽是奇中出奇,但亦为险中生险, 倘无制胜之结落,定为笑柄。
明起:
  黄陵庙—李群玉: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轻舟小辑唱歌去,水远山长愁煞人。起句即点题,毫无遮掩。 
暗起:
  咏石灰—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终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诗不著题,但寄题意。亦称为藏咏。

此外,“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法家数》杨载)

二、承法承者,接续也。托举起句,以贯联转合。 
    古人云:“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領也。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而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沈德潜《说诗晬语》曰:“(承句)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 承者,以协调托续起句为要务。起之于斗峭,则承之以和缓;起之于纡缓,则承之以起之于激扬,则承之以下抑。

缓承:
   题王侍御宅—李群玉:门向沧江碧嶂开,地多鸥鹭少尘埃。绿阴十里滩声里,闲去王家看竹来。起句开门见山、突兀斗峭,承句以鸥鹭、尘埃缓之。 
扬承:
  凉州词—王维: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起句平缓叙景,承句则拔意以扬情。 
抑承:
   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昏黄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起句激昂,承句则陡然抹倒。 
正起正承:
   卢溪别人—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道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起承之间为递进深入。 
正起反承: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起句春意盎然,承句触景伤情。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反起正承:
   西归—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起句委惋,而承句欣然。 
反起反承: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起承句皆反题意。杨载《诗法家数》云:“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转法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以之……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法家数》)

三、转法顺转:
    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顺应起承,就势转变,意兴且情扬。
突转:
   绝句—司马光: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就到山顶上。乾坤只在掌瞈中,四海五湖归一望。 突转直上,波澜起而意气动,平中见奇,出人意料。 
反转:
   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 一反起承之意,情意转变反动而出。 
比转: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起承叙景浓密,而转化只为一事疏之。疏密、浓淡、虚实、动静对比。 
折转: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起承已叙完事端,转折又从头再叙。 
顿转: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转折似断非断,近中突远,一顿一挫,而合又归于近。 
问转: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问转折,引人入胜。 
借转:
   送别红线—冷朝阳: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转折中借事、借景、借情以说事。

四、结法: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中强调:“一篇之妙,在乎落句。” 余以为,绝句之点睛处,非结句不可。因其他三句皆可闲,唯结句不可闲。结句无味,则全篇皆废。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首,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外,落日空江不见春。”(谢榛《四溟诗话》) 
词意俱尽: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结,如急流中截後语,非谓词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意尽词不尽: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结,意尽於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词尽意不尽:
  登乐游原—杜牧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此结,非遗意也,辞中已彷佛可见矣。 
词意俱不尽:
  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刘长卿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一望一沾巾。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结于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顺结: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时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顺意而结,一气贯通。 
逆结: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逆前意而生歧想,出奇制胜。 
问结: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问句结落,多有余味。 
对结:
   和严郑公军城早秋—杜甫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婆雪外城。以对作结,少陵之所爱。 
起句:
   實敘、狀景、問答、反題故事、順題故事、弔古、傷今、頌美、時序、客愁、感歎。結句:祝頌、勸戒、自感、自愛、問信、寄憶、寄書、寄詩、相思、兵戈、我亦、懷古、故事、欣歡、景燕、激烈、何年遊、何由往、那可再、何日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