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书摘:《结网@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作者)

导致拖延的原因并不是懒惰,个人生产力专家DavidAllen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烦人的小任务,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它们会中断生活,但影响不大;另一种则属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或对当事人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所以,消灭拖延提升效率的方法,就是把任务分解为连续的、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小任务。产品经理需要与研发团队确认每一个阶段中所包含的子任务是否足够小,是否过于困难。

周作人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为人和文章:“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炼,老年爱淡远。”产品经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常也会经历类似的几个阶段。新晋产品经理可能酷爱花哨的功能和体验;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就不再满足于这些细节,开始粗放地添加功能模块;在经过一系列挫折之后,终于明白了做好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最后,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开始考虑“Don’t be evil”、“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之类的命题。

关于用户体验的方法论有很多,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记的用户体验三要素:别让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假设现在有用户试图访问你的网站,那么你的网站最好能在10秒之内呈现给他,因为若超过这个时间,人们经常会放弃或者中断一个大任务的执行。许多研究都表明,用户最满意的打开网页时间,是在2秒以下。如果等待12秒以上,网页还是没有载入,那么99%以上的用户会关闭这个网页(通过进度条等手段可以将这个时限延长到38秒)。用户打开了页面,点击了一个按钮,你的网站有1秒的时间来展现他所期望的内容,1秒是对话舒适间隔的最大值,为了让对话舒适地继续下去,这个时间点你一定要告诉用户点什么,不然用户会觉得冷场而离开。如果他输入了一串字符或者移动了窗口,那么这时候留给你的网站进行手眼互动反馈的时间是0.1秒,实际上,人对连续动画的感知大概是0.065秒,超过这个时间他就会觉得在这里进行操作太浪费时间。一些抽样调查显示,用户倾向于认为打开速度较快的网站质量更高、更可信,也更有趣。所以,绝对速度一定要及格,在及格的基础上越快越好。

把一切变得尽可能地简单,而不只是简单一点。

——爱因斯坦

不管你是准备踩在每一次变革的浪尖上,还是想修炼以不变应万变的神功,都需要牢记两条法则:

创造用户价值是第一要务;

机遇只光顾能力上做好准备的人

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绝大多数人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和他人或机构进行价值交换才能维持日常生活。交换的前提是自己能够创造价值,所以在考虑回报之前,要先想想自己付出了什么,给他人提供了哪些价值。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出门左拐就捡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放弃不劳而获的想法是走上社会的第一步。

个人能力方面,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产品经理而言至关重要。

产品经理在工作中需要很多灵感(这一点和艺术家非常类似),需要对生活保持敏锐的观察,有效地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点点滴滴,将这些细节积累为“阅历”或“经验”,为灵感制造一片土壤。在观察生活的时候,不光要用眼睛和耳朵,更要用脑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比如我们看到年轻人走在盲道上发短信这样一个情景,经过思考可以得出,盲道不仅能够帮助盲人还可以帮助注意力不在道路上的正常人,这种思考就是归纳推理。

在产品团队中,产品经理经常处于风暴的中心,需要警惕非此即彼的陷阱,务必要多运用开放和融合的思维方式。销售团队出于收入的考虑,可能会要求向用户发送广告邮件,客服团队立即否定了这个提议,认为这样做会招致大面积的投诉,损害公司品牌形象。遇到类似的问题,产品经理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真的只有这两个选择吗,是不是还有皆大欢喜的方案?有时候两个或几个过于鲜明的观点彼此激烈碰撞,会让人觉得这就是所有的选择。其实不然,非此即彼的情况是很少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可以引入新的方案或者融合不同的意见。

产品经理在面对各种难题的时候,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简单地做选择,而要先跳出来,看清楚这到底是不是选择题,想想如何创造用户价值。

曾经战斗在技术创新最前沿的前微软高管唐·道奇(Don Dodge)撰文剖析过创新者与模仿者,他举了以下案例:

AltaVista ->Google

Napster ->iTunes

VisiCalc ->Lotus 123 -> Excel

Word Perfect-> Word

Netscape ->Internet Explorer

Apple Newton-> Palm Pilot -> Blackberry

IBM PC ->Compaq -> Dell

Double Click-> Google AdSense

Ofoto ->Flickr

Compuserve ->AOL -> @Home -> Comcast & Verizon

为什么模仿者摘了这么多果子呢?唐·道奇发现创新者往往缺少兼备技术远见和管理能力的领导者,而模仿者则没有这个致命的问题,相比创新者,后来居上的模仿者更加综合:

更好的商业模式(Google、AdSense、Dell)

更好的市场定位(Word、Excel、Comcast、Verizon)

更好的时机(iTunes、Flickr)

选择了更好的平台(Blackberry、Word、Excel)

更好的管理(所有的模仿者)

那么,创新是没用的?模仿反而更吃得开?唐·道奇也回答了这个问题。成功的模仿者们,他们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模仿,他们的确使用了和前人相同的概念,但他们坚持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创新者的原始概念或功能集,并且持续保持市场地位的领先。

有些人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了“抄袭可耻”的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无限放大,引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把自己关进了闭门造车和重新发明轮子的怪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的现象,这被称为NIH综合症(Not Invented Here,并非发明于此)——人们不愿意使用、购买或者接受某种产品、研究成果或者知识,不是出于技术或者法律等因素,而只是因为它源自其他地方。

不要因为概念上的模仿就否定概念之外真实有效的创新,也不要因为原创了一个概念就自以为天下无敌。

为什么可以向个人用户收费?

传统的产业划分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世界著名未来学家Alvin Toffler在其1970 年的著作《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划分方法,即“制造业—服务业—体验业”。Joseph Pine II 与James H. Gilmore 合著的《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进一步指出:“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那么你所从事的就是商品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那么你所从事的就是服务业。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了体验业。”

每个QQ 会员用户都是在看过特权清单之后才付费的吗?很多用户并不知道有这个清单的存在,他们只是在购买一种尊贵的体验,对于这些用户来说,QQ 会员是体验业而不是服务业。

在中国工作的项目经理还需要面对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问题(我也见过一个印度人表现出同样的问题,欧美人是否也一样不太清楚,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特色吧)——你的同事可能不够职业。在确定任务时限的时候他拍着胸脯说明天下班以前完成,第二天下班以前你去要结果,他却说:“还差一点,现在有事情要走了,明天一早来了就搞定,绝对不耽误项目。”而真正搞定,却是在一周之后。这是真实世界中的案例,你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同事,可以试试资深项目经理Maggie推荐的“一日三催”——早午晚三次检查项目进度并判断完成时间。既然承诺的时间是假的,那就只有你亲眼看到的真实进度是真的了。当然,这招需要讲究一下颗粒度,不需要对团队里所有的人都用,盯紧那些不太信守承诺的同事就好了。

“我们的烦恼并不是我们懂得不够多,而是我们所知道的都不是事实的真相。”

——Josh Billings

每一个岗位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都有优秀的同事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用心投入去体验。无论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如何发展,这种全力投入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积累。

有的朋友很心急, 对一个岗位、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一遇到困难的问题就浅尝即止, 还未体会到精髓所在,就急于换岗、换公司、换行业。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过,“不精一艺莫谈艺”。我个人建议,年轻的朋友可以更耐心一些,尝试用心投入去发现工作之美,尝试体会工作本身的快乐。

当我们经受住极大的压力,在重重危机和困难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可行的解决之道的时候,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难以言传,是未经历极限挑战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只有用心投入的人,才能体会这种工作的快乐。

一直很欣赏华为公司的一句话,“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在工作中,能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能相互信任和相互欣赏彼此的激情,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创造价值,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一个人是否是绝顶高手,是否绝顶聪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对团队有激情。你是否学会欣赏团队成员的努力,你是否愿意建设性地帮助他人成功,只有对团队有激情的人,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

——Tony(马化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