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寇准与湖南衡阳市及常宁市水口山镇的一段往事

一代名相寇准,是北宋时期太宗和真宗两朝的重臣。普通人知道寇准,大多数都是从“杨家将”这部评书中知道了他。当年潘仁美陷害杨家将,而寇准设计智审潘仁美,让杨家所受的冤屈沉冤得雪,也让大家为寇准的机智和勇于主持公道而叫好!

就是这样一个大臣,在位高权重时可以为他人伸张正义。可是当他自己得罪了朝中权贵而蒙冤遭贬时却无人为其鸣冤叫屈,以至于自己在六十多岁时,抱病在床,而不得不离开了河南开封不远千里来到了湖南衡阳。于是,寇准在衡阳居住的那段日子里,在这里留下了不少故事和传说。

寇准,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宋太宗时进士,能诗文,人称寇老西儿,官至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枢密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宰相。寇准于1019年因故遭贬任衡阳司马,不久又贬到湖南道州,今道县,1022年三贬到更偏僻的雷州,1023年因病去世于雷州。

在湖南省的衡阳市,下属的区县里有一个县级市叫做常宁市,常宁市的北大门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水口山镇。这里物产丰富,有色金属储量很多,尤其以铅锌矿储量而闻名遐迩,如今是我国重要的铜铅锌冶炼基地。话说寇准被贬到衡阳任衡州司马以后,因为是不得志的官员,又已经年迈,所以,他所任官职实际上就是一个闲职。水口山镇离衡州府城不远,又是几条江河溪流交汇之处,在古代人们常走的是水路。所以流经水口山的湘江就相当于当时的高速公路。寇准看中了这里的交通便利,风景秀丽,于是就在水口山镇盖了一栋房子供自己养老居住,希望在常宁颐养天年。

几百年后就到了清朝末年,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就把水口山镇境内大量开采的铅锌矿收归官办。当时第一任总办叫廖树蘅,因为是陈宝箴儿子的同学,彼此之间还是好朋友,所以深受陈巡抚的器重。廖树蘅到水口山之后,把这里搞得有声有色,因此水口山在清朝末年成了湖南省重要的财源地。后来廖树蘅在水口山曾建了一座临湘楼,请好友三湘大儒王闿运先生题联。王闿运略加思索,对联就一挥而就,这副对联是这样写的:松柏岁寒心,平仲昔来曾筑室;潇湘云水色,元晖吟望试登楼。“平仲”是北宋名臣寇准的字,说的就是寇准遭贬谪时也曾在水口山盖房子居住过!

寇准在常宁水口山镇居住的那段时间里,人已经到了暮年,身体又多病,再加上身处异地,无时无刻都在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就写下了不少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诗词。如传世之作《江南春》就写于在常宁水口山镇居住期间。词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据说寇准当年特别喜欢南朝诗人梁柳恽的《江南曲》,尤其是“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等句,这些诗词无疑非常符合寇准当时的心境,希望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

然而,就算是寇准希望在常宁居住了此一生的小小愿望都不能实现!在这个偏远小县没有住多久,朝廷再次下诏书把他贬到了湖南道州,尚未来得及休息调整,很快又把他贬到了雷州。于是,一代名相在再三折腾后病逝于异乡。

寇准去世以后,经过其夫人请求,将其灵柩运回老家安葬。在途经过衡州时,当地父老乡亲听闻此事,纷纷从各地赶来,把竹枝插在路上,遥祭寇准,竹通祝音,寓意祝愿寇准的灵柩一路平安到达目的地,传说当年的竹枝都成活了,后来还长成了茂密的竹林,后人就把它称之为“相公林”,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以示纪念。

如今,常宁市的水口山镇已经成了湘南第一镇,这里落户了许多大中型企业,成了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寇准那时候的偏僻小渔村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人们早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水口山镇的红色工矿游也已经初具规模,要是有人能够在湘江边建立一座小楼来纪念当年的一代名相寇准,说不定会为水口山镇的旅游业增加更深的文化底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