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效应」来创造成功!脸书「赢家通吃」给个人的5个启示

Facebook 最近(2017年4月)更新了新功能,悄悄的把相机功能放入它的App 中。而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个功能和 SnapChat 极度相似?这正是Facebook 企图运用了它在社群网站上得到的「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阻止 SnapChat 继续壮大的布局。本文分享「网络效应」如何让新创事业快速成长,创造屹立不摇的领导地位。

本文5大重点:1. 利用「网络效应」筑起经济护城河。2. 从提供简单又实用的服务开始,创造「网络效应」。3. 用内容来建立网络效应。4. 用大数据来巩固网络效应。5. 建立了「网络效应」,靠着「借用」也能够继续壮大。

创新心法:持续提供好的印象和服务给顾客,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效应」,你将能拥有更多竞争优势。

1. 利用「网络效应」筑起经济护城河

所谓「网络效应」是指一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会随着使用的人数增加,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进而吸引更多使用者。

透过「网络效应」所累积的使用者,因为使用者人数增加而受惠更多,更愿意继续使用。当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会形成一种群聚效应。也就是说,当身边的人都在使用,或是媒体不断报导,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成就产品在市场难以取代的地位。许多网络公司利用「网络效应」快速成长,并在特定市场维持领导地位,使「网络效应」成为这两年国外创业圈的热门话题。

就如同照片分享的App Instagram,最早只有提供照像滤镜功能,使用者除了能在Instagram上分享照片,也能轻松地将照片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当在Instagram上分享的数量越来越多时,便会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加入Instagram,分享自己的照片、或是追踪他人的照片。使用者可以得到的价值随之增加,驱使更多的使用者加入。「网络效应」让Instagram成为照片分享App的领导者,就连Facebook都自认无法在行动装置的照片分享上超越Instagram,于2012年出资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

2. 从提供简单又实用的服务开始,创造「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的核心概念是,服务或产品的价值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增加。在一开始的时候,提供简单实用的产品或服务,吸引使用者加入,待使用者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再开始建立社群,让使用者间能互相分享并互惠。

台湾知名的网络看板「批踢踢实业坊(PTT)」,就是很典型的例子。PTT早期只是一个台湾大学电子布告栏系统,使用者多数为学生,以学术性质为目的,在网络上快速分享资讯。随着时间累积及使用者增加,PTT上的资讯不再局限学术领域,内容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使用者在布告栏上的互动也越来越热络,提供给使用者的价值随之增加。时至今日,PTT已成为台湾许多资讯的集中站,更是很多人寻求问题解答的地方,自创站以来已有超过20年历史,仍然没有被淘汰,是目前台湾最受欢迎的论坛之一。

(图片来源:批踢踢实业坊)

同样道理,天涯刚成立的时候(1999年)只是炒股爱好者的集聚地,是股民交流的平台,随着使用者越来越多,许多网友,尤其是精英阶层开始转移到天涯社区,名声也越来越大,到了2013年,注册网友高达8500万人,成为当前大陆流量最高、讨论最热络的BBS论坛。

天涯论坛

3. 用内容来建立网络效应

早期的新创事业透过各种方式吸引使用者加入,并尽可能让使用者间能在网络上建立关系。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能够长久,因此开始有人提出内容优先商业模式,提供使用者发表文章或影音的工具,再利用这些数位内容的主题带动社群讨论。这样的模式并非透过使用者间的互动产生「网络效应」,而是利用使用者有兴趣的文章、影音、照片发布等内容,吸引使用者加入。这样的方式与仅专注于建立关系的模式相比,可以更快地提供价值给新加入的使用者。

举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为例,草创时期仅提供使用者在网络上放个人档案及建立关系,专注在增加使用者间的关系建立。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Facebook上的使用者所提供的资料就越多。即使拥有很多会员,若网站上没有丰富的状态更新,人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而不再造访。拥有庞大资料量的Facebook知道,内容才是使用者不断造访的关键,便很快地开发了照片及发文等功能。每个会员可以在Facebook上表达想法、分享影音,也可以阅读到朋友或明星的状态,进而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注册账号。造就拥有超过15亿用户数的庞大社群网站,至今没有其他社群网站可以取代其领导地位。

(图片来源:Facebook)

图说:除了让会员上传个人档案和建立关系外,Facebook后续开发了多元服务,比方说群组和照片上传等。

4. 用大数据来巩固网络效应

科技的进步使人类有了处理大量数据的技术,「数据网络效应」也随之被提出,运作模式就如同将「网络效应」应用在大数据上。当越多人使用产品,公司便可取得更多的资料,使产品变得更「聪明」,能更准确的命中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使用者继续使用的意愿,公司便可再从使用者端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网络效应」不同的是,「数据网络效应」需要产品或服务会有自动学习的能力,要能够快速收集使用者的资料,并即时做出更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调整。日积月累下来,便很难被竞争者取代,因为没有人能比这个产品更了解并契合使用者的需求。Google就是利用这个概念建立起搜寻王国,透过解读使用者在搜寻引擎上的行为,调整搜寻结果,让使用者往后可以更快找到想要的资料。甚至在使用者还没输入完关键字,就预测并列出可能的关键字组合,大幅提升使用者体验。

5.建立了「网络效应」,靠着「借用」也能够继续壮大

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在去年「借用」了Snapchat的「放映」功能后,使用人数直线上升,目前用户数目已达到7亿人。而其中的1亿名用户是在去年12月后才加入。除了Instagram外,Facebook也陆续的将类似的功能新增到旗下的WhatsApp和Messenger中。

除此之外,Facebook 也将Snapchat 最引以为傲的「扩充实境」功能,加入Facebook 的App,进一步粉碎了SnapChat 成为「未来照相机」的愿景。

虽然这样做显得Facebook 不够创新,但是,由于它累积了大量的使用者,因此有了「网络效应」的Facebook 可以选择直接抄袭竞争对手的新功能,借此防止自己的使用者因为想要体验新功能而转用对手的产品。这样做也确保Facebook 持续保持领先的位置,逼对手和它共存,而不是超越它。这也是拥有「网络效应」后的优势。

建立「网络效应」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许多的时间及努力来累积创造。无论是透过现有用户所贡献的内容,吸引更多用户加入,或是利用使用者所提供的资料,调整成最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都是无形之中筑起一道很高的门槛,让后来的对手难以与之抗衡,成就「大者恒大」的网络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建立自己的「网络效应」。不管我们从事任何行业,只要我们能持续让我们服务的对象(客户或主管)满意,就能够吸引更多人来使用我们的服务。而在这样口耳相传的情况下,就算之后有提供一样甚至更好的服务对手出现,你也能靠着「网络效应」得到比对手更多的优势!

本文为创新拿铁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