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生存困境和精神迷惘——论罗怀学故乡烟囱坝和布朗山部落的纪实摄影
文/江媛 配图/罗怀学
《故乡》、《布朗山纪事》是罗怀学历时二十年拍摄,结集而成的具有文献档案价值的两部摄影集。怀学君以胞衣之地烟囱坝为轴心,渐次延伸到金沙江下游一百五十公里的大江两岸,用黑白胶片拍摄了上万张照片,辑录成《故乡》,是一部珍贵的云南、四川金沙江沿岸村镇及居民的影像档案资料。《布朗山纪事》拍摄的是云南布朗族被政策性要求放弃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改种大面积普洱茶,骤然从部落文明向初级工业化农业转换的经历。从文化角度审视,怀学君的拍摄具备抢救性留存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遗存的影像档案的意义:即通过抢救性拍摄为烟囱坝与周边村镇及布朗族原始部落保留珍贵的影像档案,记录了农耕文明的没落及工业社会的兴起带给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惘。今后,人们只有在罗怀学的影像档案里寻找被淹没在金沙江中的烟囱坝及周边的村镇和消逝的布朗族原始农耕部落。怀学君拍摄故乡是为了留住“乡魂”。那么什么是故乡?什么又是乡魂?故乡是一个人洒落脐带血的地方,是留在每个人血肉和灵魂中的胎记;乡魂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对其精神起到塑造作用的决定力量。多年前,一只竹筏撞碎在湾湾滩,贫寒的母亲尽己所能,收留了又冷又饿的十几个男人,对儿子以身施教;幼年罗怀学尿湿裤子遭到同学耻笑,老师替他洗干净裤子并拿来自己的“天津蓝”衣服给他穿上,很好地保护了一个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我想,母亲对落难船工的无私帮助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性观照就是乡魂。
历史上,金沙江下游航运发达,向上断续连通永善、巧家,向下直达宜宾、泸州及长江沿岸,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在烟囱坝中间有一条粗麻石古驿道,清政府将东川的铜经此路,通过水陆联运运抵京城铸造钱币,形成了 “铜运古道”。罗怀学的父亲上过私塾,后在乡村教书,是怀学君最早的启蒙老师。怀学君生于烟囱坝,长于烟囱坝,血肉和精神都得到烟囱坝山水人文的喂养浸润,可以说作为一个男人的血肉和精神都在此锻造成型。因此,烟囱坝是罗怀学血缘和精神的双重故乡,即便他离开故乡,他仍将成为乡魂的容器,并以故乡之眼看世界、看人生,即便他后天的学识、生活有所改变,他那牢固的精神地基仍旧是故乡的。
▼ 选自罗怀学《故乡》 竖滑查看更多图品
金沙江下游被誉为“黄金水道”。除盛产砂金,更多指向它的航运和生态意义。家门前的湾湾滩,是金沙江末端最后一道险滩,曾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最为集中的洄游繁衍栖息河段。随着葛洲坝电站大坝建成,彻底阻断了洄游鱼道,从此,再也见不到中华鲟的身影了。绥江县新滩镇,2004年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金沙江下游有许多码头,除四个深水港,还有数不清的野码头。绥江县城有上中下三个码头,客轮、大型货船停上码头,摆渡船靠下码头。绥江港是向家坝电站库区内最大的内河港口,与宜宾、水富、屏山、新市等港口,组成金沙江航运枢纽,上至屏山新市镇,下达上海及长江沿岸,航运十分便捷。绥江县老县城2008年6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二十纪80年代以前,金沙江下游两岸没有公路,老百姓的日用百货、油盐酱醋,出入货物全靠水路运到码头,再用人背马驮背往各供销社,背夫行当生意红火,凭力气吃饭,赚点脚力钱。80年代末,金沙江下游右岸公路修通,水运衰落,背夫的身影渐渐消失 。绥江县新滩镇,2008年6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新市镇,人称“小香港”,是屏山县在金沙江上的重要森工港口,是四川大凉山木材外运聚散地。清政府时期,朝廷的“皇木”(金丝楠木)就是从这一带漂放进京建盖宫殿。兴盛时,江边有二十四个码头,每天源源不断的木材运往长江中、下游支援国家建设,如今成了市民休闲纳凉的场所。 屏山县新市镇,2011年7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屏山县城有上中下三个码头,是宜宾市在向家坝电站淹没区内最大的内陆港口,是金沙江下游滇、川两省航运、贸易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船开不等岸上人”,意即:错过机会,不会再来。女人从男人手中抢过“双月猪”(满两月的猪崽)奔向最后一班轮渡。屏山县老县城,2007年11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 选自罗怀学《故乡》 竖滑查看更多图品
金沙江下游河段,江窄、弯多、滩高、水急,航道部门在弯急水险的地方建了许多“信号站”,用航标为上下船只导航。姚谢,湾湾滩信号站最后一代信号工,家住四川,子承父业,一干二十年。姚谢说:“再干两年,等电站蓄水,我就失业回家了。”绥江县新滩镇,2010年1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上世纪90年代,金沙江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土地撂荒。石溪五社村民罗时恩,以粮食抵租金的方式将村民撂荒的田土租种过来,大量种粮养猪,年年被昭通市评为劳动模范和吨粮养殖专业户。绥江县新滩镇,2010年1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金沙江下游河段,被誉为“黄金水道”。湾湾滩,是金沙江改称长江前下游河段上最后一道险滩,曾是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中华鲟最集中的繁衍栖息河段。每年秋天,大量中华鲟从近海溯江而上洄游至此产卵,繁衍生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20世纪80年代,长江上建葛洲坝电站大坝后,斩断洄游鱼道,中华鲟再也无法洄游到此产卵。绥江湾湾滩,2010年1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远处露出水面的湖心岛是当年的湾湾滩,中华鲟洄游产卵繁衍河段,电站蓄水后,许多鱼类的生活习性都将被彻底改变。湖面上渔民在摸索新的捕鱼方法;喜鹊窝下的水域是过去的新滩古镇。两岸百里湖畔,将是移民新的故乡。绥江县新滩镇,2014年4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绥江新城场平公路上跳橡皮筋的女孩。身后是拆来只剩下土坯墙基的自家老屋,四五年后,这里将建成一座新兴的湖滨移民城市。绥江县后坝村,2007年11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看着肉架上没卖完的猪肉,蹲在老街上的肉贩,一筹莫展。绥江县新滩镇,2010年1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2006年11月,向家坝电站开工建设;2007年11月,库区部分移民先期搬迁安置;2009年9月,库区部分乡镇地面建筑物先期拆除;2012年6月,库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正式启动;2012年8月,库区地面建筑物拆除工程全面铺开;2012年10月,向家坝电站蓄水发电。绥江县新滩镇,2007年11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屏山老县城是四川在向家坝电站库区内古建筑保存最好的县城。临江的西南正街,典型的川南建筑风格,一色土木结构吊脚楼,经过数次洪水和火灾的洗礼,铅华犹存。只下剩框架的榫卯结构民居,仍然稳稳当当伫立在江边。屏山县老县城,2012年8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转运家具到码头的村民。绥江县老县城,2012年8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罗怀学《 金沙江下游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影像档案 》25、新滩古镇被列为向家坝电站库区第一批拆除试点,主动配合政府拆迁有奖。新镇还在建设中,老街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很快,一切又都归于平静,赶场天,乡民照常井然有序在老街废墟上赶场交易,人,还是那些人,街,不是那条街。 绥江县新滩镇,2009.09.。选自罗怀学《故乡》
男子坐在江边丢弃的沙发上,望着不远处搬空的绥江县城和眼前滔滔的江水发呆。对岸是屏山县屏夷司,是当年马湖彝族土司府的宗族属地 绥江老县城,2012.08。选自罗怀学《故乡》
罗怀学《 金沙江下游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影像档案 》28、坐在搬空的自家门前,演奏《梦驼铃》的屏山县自来水公司退休工人唐德清师傅,拉得一手好琴,是县城红白喜事礼仪队的大提琴手。这是他最后一次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县城拉琴,明天,他的家将搬迁到宜宾附近新建的县城,开始新的生活。屏山县老县城,2012.06。选自罗怀学《故乡》
屏山老县城是四川在向家坝电站库区内古建筑保存最好的县城。临江的西南正街,典型的川南建筑风格,一色土木结构吊脚楼,经过数次洪水和火灾的洗礼,铅华犹存。只下剩框架的榫卯结构民居,仍然稳稳当当伫立在江边。屏山县老县城,2012年8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南岸镇何宗金老人,年过八旬,当过船工,跑过水运,当过杀猪匠,做过掌窑师。航运衰落,赋闲在家,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去江边舀鱼、捡水柴,安度余生。运气好的年份,舀一年鱼能挣三五千元,舀到大鱼,鱼死网破,血本无归 。 绥江县南岸镇,2007年11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罗怀学《 金沙江下游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影像档案 》15、屏山古城老街临江边的移民提前搬迁,过去热闹的场口一下子冷清下来,过河赶场的人少了许多,摆渡船排队等候生意,船老板干脆上到岸边,一杯清茶,一张报纸,静候乘客过河。屏山县老县城,2010年9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绥江人戏称的“断桥”,其实就是一段突兀的桥面和一排一字排开的桥墩,原本想做成个形象工程,结果建成了豆腐渣工程,桥还未建起来,工程就寿终正寝了。夏天,废物利用,桥上桥下,成了市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成为一道“风景”。绥江县老县城,2011年7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金沙江,从雪山一路走来,夏天是个流动的“天然泳池”,是纳凉解暑的好去处,冬天,是个储热保暖的加湿器。每逢夏季的赶场天,散场后,这名卖完菜的男子,都会来到废弃的新滩石灰码头江边裸泳一番,再凉凉快快回家。绥江县新滩镇,2009年9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公平买卖。市场管理人员在为买卖双方称“双月猪”。在许多乡场上,专门设有畜禽防疫管理员,负责畜禽交易的全过程,只要买卖双方谈好价,从检疫到称量,管理员一条龙搞定,方便了百姓,避免了麻烦和纠纷。绥江县老县城,2008年6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屏山县城,是川南在金沙江左岸保存最好的古城。西南正街,是屏山县城最古老的街区,亭台楼阁众多,民居建筑层楼叠榭,四合院、吊脚楼鳞次栉比。西正街上一边喝茶一边卖背篼、箩筐的乡民,休闲、买卖两不误。 屏山老县城,2009年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金沙江下游川、滇两岸老百姓赶场天都爱蹲茶馆,喝“盖碗茶”,保留着谁先落座,后入座者,只要面熟,茶钱第一个落座者都会照付的风气。高谈阔论摆龙门阵,海阔天空扯把子,一杯茶从早喝到晚,续水免费,常常喝成无法“吆账”(结账)的“流水茶”。屏山县新市镇,2011年7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工人在搭脚手架,准备将红太阳广场上肃立了近半个世纪,被列为文物的毛主席塑像整体搬迁至新县城,重新辟地,择吉日复原重建。搬走的,是绥江百姓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重塑的,是全县移民的美好夙愿。绥江县老县城,2012年8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2007年11月,库区部分移民先期搬迁安置,为新建城镇腾出土地建新城。坐在拆来只剩墙基的自家堂屋中留影的老人哭诉道:一年前丈夫去世,儿女在外打工,女婿遭遇不幸,家中没有男劳力,家,只有老太婆一点一点慢慢搬。绥江县新滩镇,2007年11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移民家庭凡有子女谈婚论嫁,都突击赶在库区蓄水前操办婚事,免得搬迁后,亲戚、邻居各奔东西,难聚拢。喜宴大多自筹自办,要摆“九大碗”,吃喝三天,分“加官酒”、“正酒”、“回门酒”。婚礼上,新郎新娘答谢宾客,明年的今天,身后的老屋将被淹没。屏山县老县城,2011年12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下葬前,亲人和逝者作最后的诀别。电站蓄水前,库区移民家里亲人去世,都往淹没区380米水位线以上的后山上安埋,免得将来蓄水再次动迁,动了风水,破了家族运势。绥江县老县城,2010年9月。选自罗怀学《故乡》
布朗山的布朗族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式竹楼,冬暖夏凉。楼下放养牲口,楼上住人。过着“刀耕火种,轮息抛荒”式的原始部落生活。1999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点播时,男人在前,手握一根七八尺长的木棍戳窝,女人在后,向窝里丢籽,从山脚退着往山顶种,踩踏的泥土自然盖住窝里的谷种。2005年5月 。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开种前,要等布占做完法事,种下“地魂,”将风雨雷电等各路鬼神,请来,保佑祭风调雨顺,祭拜后方可正式播种。2005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每年五月(傣历七月)是布朗族种旱谷的季节,在火烧地里捡一根烤焦的木棍削尖在火上蘸蘸火,就是种庄稼的天然环保工具。2001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播种时,两人一组,一般由男女或老幼搭档配对播种。2002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串架立起来,再上上横梁,整个房子的框架起来了,再盖上草排或瓦片,一座竹楼的主体工程就算完工了。2000年10月 。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请布占(通神灵者)占卦择吉日立竹楼串架,全村人都来帮忙,再请布占念经做完法事,才能将串架立起来。1999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的竹楼,屋顶用草排或瓦片覆盖,通风透气。二楼将楼梁延伸出屋外,搭一个凉台,用于晾晒粮食、衣物,休闲之用。2003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占“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担当,他们是通神和人之间的智者。寨子里的大小祭祀活动,村民家请神驱鬼,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要请布占做法事。布占在为新生孩子拴线祈福。2003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 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竖滑查看更多图品
布朗族是一个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的民族。捕到竹鼠的布朗族小伙子。竹鼠是一种专门刨食竹根,致使竹子枯死的鼠类动物。2000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山与缅甸接壤,布朗族村民用木头和竹篾把中缅分界的南冬河堵成鱼坝,拦截从下游洄游来上游产卵的一种细鳞鱼。2003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到大城市见过世面的布朗族姑娘,回到寨子感到了一种不适应,一种失落和无法重新融入其中。1998年4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山经济落后,女孩子还不到结婚年龄,便纷纷外嫁四川、河南等省。寨子里最后一名适婚女孩出嫁,意味着又将多一个光棍。2000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村民开始将种旱谷的火烧地改成水田,种双季水稻,产量会高很多。2002年5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山是普洱茶原产地,随着普洱茶在全国走红,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投资商蜂拥而至,挖掘机开进了山寨,开荒垦地,种茶叶、咖啡,布朗山不再沉寂。2005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男孩十二三岁生活能自理后,父母就会把他们送去缅寺当和尚,学傣文,念经书。“升和尚”是布朗族男孩子最神圣的仪式,从此,由人变成了神,衣食无忧。成人后还能还俗,结婚生子。2005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天地鬼神等原始宗教。一年有大大小小无数的宗教活动,“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升和尚”等等。赐佛祈福,求神保佑是他们一生从一而终的精神寄托。1999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傣历十二月(公历10月),是布朗族收割旱谷的季节。收庄稼,从坡上往坡脚收,避免身体碰掉谷粒,做到颗粒归仓。2001年5月 。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旱谷割倒,摆在地上暴晒两天,再堆成谷垛焐上两天,将旱谷抱到篾笆上,用棍敲、棒打、脚搓、手揉脱粒。2001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用扇子扇去秕谷、杂草,剩下金灿灿的谷子,装进袋子,晚上收工后,就可以将一袋一袋的谷子旁回家晾干装仓了。2004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打回新谷,女人们忙着舂米尝新,新米煮出的第一锅饭,要送到缅寺让佛爷、小和尚们先吃以示对佛的敬重。1999年13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每次进山,去到每个寨子,都会出钱包录像给村民看,看录像是村民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香港武打、枪战片是村民们最喜欢看的,可以一看通宵。2003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太阳没落山,村民们就挂上银幕,坐等乡干部来寨子检查完工作后晚上出钱包电影给村民看,直到天黑,乡干部也没来。2001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村寨,村村有寨心,家家有火塘,火塘是一家人的中心,敬奉着家里的祖先神,是议家事的地方,也是年轻人“串姑娘”(谈情说爱)的场所。2000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孩子纯朴、善良,眼神里总有一种深深的渴望。1999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在布朗山,每个寨子都有一所学校,大多一校一师,老师常把两三个年级的学生拢在一起上大课,语、数、音、体、美一人包揽。2005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用锅盖吃饭的布朗族女孩女孩。布朗族女孩特别勤快,不但要为家里砍柴打猪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还要负责带弟妹。1998年4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大人干活背的背箩,小孩也拿来当玩具玩。2001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鸡猪牛羊,都是孩子们的玩伴。追着猪取乐的男孩。2000年10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布朗族孩子没什么可玩,最爱玩的,就是“老鹰叼小鸡”游戏。1999年12月。选自罗怀学《布朗山纪事》
《故乡》、《布朗山纪事》的拍摄成功,源于罗怀学对故乡自然环境的热爱、对乡村自给自足模式的熟稔以及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痛惜和对文化多样性丧失的忧虑,也源于他对诸多细节的敏感捕捉。当然,在拍摄中他与被拍对象保持尊重的距离并抚慰乡人丧失家园的不幸,值得尊重。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摄影师,怀学君的目光穿过混乱的人群和现场,迅速做出判断,捕捉到关键性瞬间,不断调动摄影机,形成结构、人物及建筑的高度契合,呈现出图片画面和人物的准确性。在拍摄赕佛节时,罗怀学采用三角式构图,使位于顶端作为信仰标志的庙宇与匍匐在地的人们构成三角形坚实的基座,表现了人们祈求信仰摆脱困境的渴望。拍摄布朗山,罗怀学极好地驾驭了画面的纵深感,通过摄影机控制画面的远近、主次、虚实,极好地传达了人物的情感冲突及情绪,令人读图便能感受到转变生活方式的艰辛及诸多情感的复杂性。在拍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时,罗怀学拍摄了在山顶与天际线交接处耕种的布朗族人的豪迈及孤独无依,隐喻布朗族放弃祖辈的耕作方式后,宛若地球上的孤儿被连根从泥土中拔起,未来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