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如何理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梁武帝时的禅宗先驱傅大士一首禅诗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物不可以倒流,但象可以倒流,大象则可以逆转。故前文说“可名为小,可名为大”,小大可以逆转,河水可以倒流。老子显然是在用禅的意境说法。

《道德经》是有禅意的,禅意的关要就是逻辑反转,把老子称为第一位禅师当然是合理的。如果把“执大象”读为“空手执大象”更加有意义。

老子第十章说“凝神抱一”,抱与执意义很近。名家以概念分离为工具,使物与象实现了分离。在名家之前,物与象的概念是不分离的。世人习惯于把物和象合体理解,当名家把物与象分离的时候,遇到了世人的攻击,致使名家的伟大发现被淹没了。

计算机时代来临,把物与象彻底分离,世人才真正知道把物与象分离的伟大意义。计算机可以传输象(图形),但不能传输物(物体)。人工智能更进一步,把象(图形)进一步分离为逻辑。技术进步就大为提速了。这是象的历史发展。

老子宣说道,直接把物分离为象,再把象分离为逻辑。这样的比喻使我们更易理解老子的伟大功绩。老子《道德经》已经为科学技术进步准备了思想基础。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第一段: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二段:乐(lè)与饵, 过客止。

第三段: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第四段: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修道士应该勇往直前,不可受外境诱惑,中途停止修道,虚度一生。此章文字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有一定难度的。

第一段经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执大象。河上公注:“执,守也。大象,道也。”大象是道,执大象就是守住道。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温不凉。故能包统万物,无所犯伤。主若执之,则天下往也。”古代圣人仰观天象,窥探天机。天象之母就是圣人仰观天象背后的主宰,是天象的创造者。这里王弼把天象与大象作了区别,不要把天象错会为代表道的大象。

《易经》就是观象的文化,象中隐藏了微妙的天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之文,这是古代通灵的巫师的神秘职业。大象显然超越了巫师眼睛直观之天象,故王弼说是“天象之母”

王弼是《易经》大宗师,所注《易经》是历代注释家的典范。所以王弼从“执大象”这句经文看出《道德经》和《易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世人只能领会物,但道不是物。老子一直避免把道与物联系起来,怕弟子们误会。前面对道的描绘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道不是物,道只是状、象,没有物质性,没有质碍性。

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二十一章)老子还说“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既然是“大象无形”,怎么执呢?象是物的超越,大象是对象的超越,超越再超越,就见道了。

大象不可执,老子却要修道士去执。道只有用心去执,去抱,凡夫之手是无能为力的。大象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子。大象是对象的概念分离,所以王弼说大象是天象之母,只有道可以担当这个威名。

世人的物质概念很难分离,混合思维,实际上思想进步和科学进步都离不开概念分离。概念分离是智者,混合思维是凡夫。经过概念分离再走向整合思维是大宗师。老子“执大象”一句经文,开启了物与象、象与大象的概念分离的道路。

执大象这句经文是老子告诫世人不可执物、不可执象,唯一可执者是大象。物是道所生,实际上是假物,名也是假名。“一呼我为牛,一呼我为马”,喊老子为牛,老子答应。喊老子为马,老子也答应。世人肉眼中,牛就是牛,马就是马,二者有分别。于是世人执着牛为牛,马为马。

基因科学的进步,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跨越牛和马的分界。世人眼中都是徼(边界),但徼(边界)是虚假的,可以超越,可以逆转。象超越了物,天象是象的最大者。执大象一句,遣除物的羁绊,再遣除象的羁绊,包括遣除上天垂象(天象)的羁绊,直执无象之象。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超越。

大象是道,但不能简单的把大象注释为道。道有八万四千相,大象是道之一相。

经文:天下往。

释德清注:“此明前章未尽之意也。”意思是此章是在阐述前章未尽的意蕴。

前章说:“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归向道就是“天下往”,二十八章更是阐述“三知三守三归”,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很清楚万物从那里来,又归向那里。世人可能不关心万物的归宿,但一定关心人生的归宿。子路问孔子:“敢问死?”这就是代表世人对归宿的关心。人生的归宿与万物的归宿是关联的,要知道人生的归宿必须首先知道万物的归宿。天下往更代表人类文明的归宿。

下二句“往而不害,安平太”就是为人类文明未来的考虑。“为天下溪,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则“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婴儿、无极、朴是修行的终极归宿,虽然是三,实际是一。婴儿是逆生长,无极是无所极,朴是纯朴性。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 ...

  • 老子,是如何领悟道的?我们,能不能也像老子一样的领悟道?

    我们现在对于道家文化的认识,或者说对于道的理解和领悟,都是依靠了老子所写的<道德经>这本书. 那么,作为道家鼻祖的老子,他老人家又是根据什么来理解并领悟道的呢? 从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众多零 ...

  • 老子《道德经》:不合群的人,反而离“大道”更近

    文章作者:琢磨君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不合群的人,鲁迅先生称他们为"独行的猛兽",还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其实,我们没必要因为自己不合群而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此章可命名:守道平安 执大象者,是人,是 ...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一部分:执大象天下往 执大象天下往,这个象字是现象的意思,人要懂得天地万有的大现象法则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执大象 天下往(和音)

    始终重情义.有定力.讲原则.敢担当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传递更多温暖和希望,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3月11日,中国全国两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落下帷幕.观察2021年中国"两会时间& ...

  • 篆刻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欢迎光临篆刻学堂 闲坐窗前,赏一枚印 读一本书,解一个字 执大象天下往 01 作品简介 印文:执大象天下往 作者:早飞 材料:寿山石 尺寸:48×16毫米 02 诵读经典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

  • 36.问道老子:什么是“执大象天下往”的“绵绵若存”?

    36.问道老子:什么是"执大象天下往"的"绵绵若存"?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三十五章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 ...

  • 《道德经》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转载--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quo ...

  •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讲述道的作用. 先贴下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往这里投奔 ,投奔这 ...

  • 道经之三四、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校订本: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格(客)止.故道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白话通译本: 恪守大道的基本原则,天下人都会前来归往.归 ...

  •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安平太,执大象,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二篇.道经 第十一章,遵循大道的纲纪 安平太,执大象,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