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人寿的困局:亏损下银保渠道难舍弃,帅位空缺转型难

如果结算利率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且投资收益不足,将会面临长期亏损的隐患。

出品|每日财报

作者|郜融莲

近日,中融人寿发布了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报告显示,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27.73亿元,净利润-1.22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50%,上半年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为48.54亿元,净亏损2.11亿元。

中融人寿利润由赢转亏,上半年保费收入也同比缩减超2成。《每日财报》注意到,业绩下滑背后,是中融人寿转型不及预期,依旧依赖银邮代理渠道,业务重回“分红+万能”的原有模式,与此同时,作为公司战略执行者的总经理一职已空缺两年。

据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融人寿实现保费收入48.54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63.54亿元的保费,缩减23.6%。

近年来,中融人寿年度保费变化也较大。早在2016年,中融人寿因投资偿付能力不足,收到监管函,被要求停止经营新业务、暂停新设分支机构。受此影响,2016年中融人寿保费仅有24.80万元。

直到2016年11月,一笔8亿增资落地,监管解禁,中融人寿的业务才得到了好转。2017年-2019年,中融人寿公司保费分别为35.30亿元、50.78亿元、80.59亿元的保费。

近年来,中融人寿盈利能力已有所改善,在2016年和2017年连亏两年后,2018年、2019年该公司分别实现0.13亿元、1.05亿元的盈利。

盈利能力回转的背后,与中融人寿发力万能险和分红险有关。据年报显示,2017年,中融人寿分红险保费收入为0元,而这一数据到2018年增加至47.68亿元,2019年增加至74.72亿元。

在2017年时,中融人寿原保费均来自传统寿险,而到了2018年便实现了由单一种类的传统寿险向分红险+万能险的转变,这也是公司缓解经营压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融人寿近年来也在不断地探索转型。2018年,中融人寿确定“十六字经营战略”,即“规模增长、价值提升、效益引领、创新驱动”,制定力争三年后启动IPO的目标。

并强调将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以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并全面展开各项业务。积极探索个险、经代及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发展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类业务,稳中求进。

也是在2018年,中融人寿下线了原有全部产品,重新开发并上线新产品,着手推进科技转型工作。

然而轰轰烈烈的科技转型并没有搞多久,2019年,中融人寿又表示,将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做大做强做优银保渠道的同时,大力推动互联网第三方渠道和自营渠道的建设。

2019年,中融人寿原保费的前五大险种以及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的前三大产品保费收入均来源于银邮代理渠道,其中,前五大险种占总保费超九成。显然,中融人寿网销等其它渠道还较弱,渠道建设的实际情况与设想的方向有所偏移。

转型不及预期背后可能是公司总经理一职长期空缺。据公开资料显示,此前,孙建军空降到中融人寿总经理任期不足1年便离职。

截至目前,一直是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孟岩主持工作。2018年2月至今,中融人寿“帅位”空缺已超2年。

值得一提的是,中融人寿2020年上半年偿付能力为132.50%,虽已过监管100%的红线,但仍不足150%。

根据银保监会7月17日发布的险资权益投资新规,保险公司上季末综合偿付能力在150%以上但不足200%的,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目前中融人寿的偿付能力水平制约了其权益投资的比例。

另外,在年内多家寿险公司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的背景下,中融人寿并未进行调整。

对此,业内认为这样做可能是出于获取保费、维持流动性的考虑,如果结算利率长期维持较高水平且投资收益不足,将会面临长期亏损的隐患。

此次亏损是否会延续到2020年全年,中融人寿又将如何扭亏为盈并提高公司偿付能力,《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