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中秋节的思念/张亚旭
皓月当空,银辉闪闪洒落大地。
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子在月光下嬉戏,打闹,处处飘散着开心的笑声。
时光向上追溯30年,记忆随时间慢慢展开,月亮、老树、土墙、红瓦,嬉戏的小伙伴,还有我的亲人……
如果时光能够定格,我愿将这些片段凝固永恒。
我的故乡位于豫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有水有山,有鸟有花,承载了我太多的童年乐趣。
1984年的秋天,玉米成熟的季节,田间地头、家里家外,老乡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做着准备。对祖辈生活在农村的庄稼人来说,一年中没有比丰收的事情更让他们开心了。
月亮越来越圆,越来越亮,从邻家孩子手里,我时不时地看到他们手上从一穗熟玉米、一块馍馍、一把花生,变成了一块块儿的月饼,在另外一些孩子羡慕的眼光中,脏兮兮的小伙伴形象瞬间高大上了。
我知道我的家里也有一包月饼,是前几天一位亲戚拿来的。奶奶把月饼挂在了墙上,说是防止老鼠偷吃,待过两天去看望另一位亲戚时带上,就不用花钱再买了。
小孩子嘴馋,并且也是有虚荣心的。最终我还是冲破内心的犹豫、胆怯,在一个不被家人注意的时候,我偷偷把月饼拿了出来,喊上小伙伴,几个人围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开始品尝美味。
天高云淡、金风吹拂,几个小伙伴傻傻地围在一起,在大家眼巴巴的目光中,我用颤抖的小手解开细线,拿下最外面油红色的包装纸,一层一层的解开牛皮纸,万众期待之中,两块儿圆盘似的、金黄的、上面还印制有凹凸图案的月饼显现在眼前。
一人分了一块儿,二蛋是老大,他维持着秩序,确保发的公平。
“哎呀,真硬啊,快把我的牙哏掉了”,一位小伙伴禁不住叫了起来……
那时候的月饼主要原料是面粉和冰糖,还有花生仁,红丝和青线,质地硬的要命,其实一点也不好吃,无论是花样、原料、口感,根本不能和现在的月饼相比。但在那个年代,能够在中秋节吃上一块儿月饼,却也是让人奢望的一件事情。
七八个小伙伴,大约一斤左右的月饼,在一个个吃的不亦乐乎之后,终于轮到开始考虑善后的事情了。
聪明的二蛋找来了土块儿,然后又用纸给包装起来,系上了绳子。虽然毛毛糙糙,但对于我们这群孩子来说,是没有那么多后果要去考虑的。
回到家里,我把“月饼”挂回到了原来位置。
接下来的两天里,风平浪静,心里从忐忑逐渐过渡到安稳。
月亮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亮了。有一天早上终于看到奶奶把月饼拿起来往篮子里放,掂了掂,又把篮子放下,我似乎感到了暴风雨的来临,便一转身溜了出去……
中午回到家里,叔叔和姑姑质问我,我开始还不承认,但最终无法自圆其说。把叔叔气的非要揍我,还好姑姑及时阻止,只是责骂了几句这事就过去了。
奶奶串亲戚回来是在傍晚时候,每次奶奶出门回来总是会给我捎回来好吃的,这次也不例外,她一边从篮子里掏出来花生、葡萄和油膜给我吃,一边问我月饼的事情。
知道经过之后,奶奶数落了我几句。又问我:“月饼好不好吃”?
“难吃死了,一点也不好吃”,我嘟囔着。
“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了,明天咱自己做月饼”。
自己做么?我喃喃自语。
一夜难眠,想像着奶奶做的月饼会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天早上我睁开眼睛没有看到奶奶,一咕噜翻身下床满院子的找,半晌十分,才看见奶奶从外面放羊回来,原来还没有开始做呢。
看我着急的样子,奶奶从压井里压出来了水,把手洗了洗。然后打了两个鸡蛋在碗里搅匀,掺入了白糖、白碱调和,好像是还有不知何时弄好的黏黏稠稠的豇豆。又从面缸里挖出了几瓢面粉,倒在和面盆里,添了点水,就开始和面了。
奶奶把和好的面均匀地掐成大小相同的小面段,并擀成一个个面饼。把豆沙捏成小馅团,包入擀好的面饼内,揉成面球后用擀面杖压紧、压平,做成月饼形状放在蒸笼上,又刷上一层植物油,最后扣上了锅盖。
火笼起来了,我坐在土灶边续柴烧火。
那个时候没有烤箱,没有月饼模具,也没有现在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等这么多品种,奶奶掌握的可能是她最熟悉最家庭式的月饼做法,但就是这纯粹的土法工艺,也不是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够吃的到的。
灶火被我烧的生猛、木柴在灶炉里叭叭直响,火苗蹿得老高、顶梢冒着青色的火焰上下跳动着。
等待是焦急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催促,奶奶终于来揭锅盖了。我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眼睛眨也不眨地等待激动人心的一刻。
柴火减少了、火苗减弱了、烧滚的蒸锅逐渐慢慢平静下来。
奶奶先是用手湿了点水,在蒸锅的四周拍打几下,然后拽住锅盖的中间又晃动几下,才把锅盖提了起来。
一阵热腾腾的蒸汽散开之后,一个个圆圆的月饼出现在眼前。可能是外形刷了植物油的原因,浅黄浅黄的特别好看,香香甜甜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
奶奶先拿出来一个,快速放在锅排上说:“老热,光烧住,凉一下再吃”。
热气稍微散开了一些,我快速准确地拿起一个站在奶奶身边吃了起来。一口下去,那感觉不亚于塞到嘴里一块香喷喷的肉块儿。虽然还有点烧手、有点烧嘴烧心,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味道也确实比前几天的月饼好吃多了。
在那个晚上,月亮大如园盘,亮得耀眼,似乎能够清晰地看到上面的桂花树梢。
我和亲人们一起,依偎在奶奶身边,望着皎洁的月亮,听她讲过去的故事……
时光煮水,一晃3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稚气懵懂的儿童长大成一个少年、青年、直至中年。在这30年间,我走出了农村,进到了现在生活的县城,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其间,月饼的变化很大,花样也增加了很多。味道也越来越好吃。但是在我心里,珍藏最深的还是我奶奶给我做的月饼,虽然只有一次,但足够我回味一生。
又是一年中秋节了,来到在奶奶长眠的地方,想起奶奶的音容笑貌,我伤心不已,人世间,最难过的事情也许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2017年9月12日
作 者 简 介
张亚旭、河南宝丰县人,就职于宝丰县总工会,平时喜欢文学,属于一个文学爱好者。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