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难忘卢舍那的微笑/林丛中

行走在洛阳城南伊河西岸龙门山前的石板路上,密布的游客就仿佛伊水边的片片柳叶,显得影影绰绰。微风吹拂的秋日,我有幸来到驰誉世界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一睹卢舍那大佛的迷人风采。

进入山门,沿着一公里长的石壁,面对一片横亘的山脉,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经魏、齐、周、隋、唐等七个朝代400多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十万余尊大小造像洋洋洒洒地陈列在那里。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雕像,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艺术作品,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精华。

此时,我不由想起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二十五日,见到宏伟的龙门石窟后的评价:“伊阙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此所记叙,即著名龙门石窟。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少见之景。”

我惊叹于这些神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造像,这是何等坚忍的意志和虔心的努力!这些石窟造像大部分完成于唐五代时期,另有一小部分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这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佛教史上四次重大的废佛事件几乎都发生在这期间。数以万座寺庙被充作贵族的宅第,无数的佛像顷刻间被毁于劫火。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龙门石窟曾遭到无数次破坏和掠夺。如果大佛也有思想,她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呢?

卢舍那佛像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堪称第一。大佛庄严典雅、丰腴秀美、雍容大度、摄人心魄,当属理想化的圣贤形象。在我国,除云冈的昙曜五窟等造像外,由皇家直接开凿的石窟几乎全都集中在龙门。作为北魏、唐代皇家及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龙门石窟体现的无疑是皇家的意志,它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据说这尊卢舍那大佛模样是按照武则天的面形雕塑的,可以作为武则天的化身人佛像。也是武则天拿了两万贯脂粉钱,是以一个贤惠皇后的身份来修建行事的。一如唐代对大卢舍那像龛的自评:“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

卢舍那,是梵文“光明遍照”的意思,是释迦牟尼的报身像,也可以是释迦牟尼的另一种身份或境界。这一点,倒是和武则天名字中的“曌”字相连了起来。卢舍那大佛像龛坐西朝东,开凿于唐高宗时代,是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建造的。《大卢舍那像龛记》云:“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卅日毕功。”大龛的造像内容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像。

卢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部4米,耳朵1.9米,大佛头结五髻,呈波浪状;面部丰润不乏秀丽;眉弯似新月;鼻梁挺直;凤眼稍合;嘴唇微噙笑意,整个面部慈祥而端庄,睿智而明朗,形象生动而逼真。是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体型最大、形态最美、最富有佛教艺术特色的雕像。弟子立像高10.65米,菩萨立像高13.30米,天王、力士各高10.30米。在九尊造像中,以主像卢舍那大佛为最高,两侧造像高低波浪起伏,构成优美的天际线。这群雕像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

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端庄美丽、安逸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的卢舍那大佛,那神态几乎就是“有情于天下”的盛唐气象。仔细端详,只见佛像的嘴角微微向上翘起,展现出一副温和的模样。所以传说卢舍那大佛按武则天的相貌设计,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相传武则天对洛阳情有独钟,一生多次去洛阳,享受开心一刻。当我站在奉先寺高高的台阶上,俯视每一个前来游览的人,心头立即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我们都是一粒尘埃。这是龙门石窟,或者说是卢舍那大佛带来的神奇之处。

大凡世人提到卢舍那大佛的艺术价值,往往会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说那佛像衣纹的流动飘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强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的确,这些都是事实,然而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还是她的微笑,千百年以来最让人动容的微笑。有人说她是东方的蒙娜丽莎,但是,她内心的包容,接纳和平静,甚至远胜于蒙娜丽莎。据说有一个法国游客每年都要来一次中国,来到卢舍那佛前,感受心灵的净化。

卢舍那大佛微笑且无言,不能为我指点迷津。是我太固执,偏要以自己的眼光去读解大佛,正因为不懂不通不透,才固执地去读解。其实,大佛背龙门,对香山,屹立于伊水畔千年,千年的繁华富贵、千年的破败凄凉、千年的歌舞升平、千年的战乱纷争都了然于胸,正因为大智慧,太明白才无言以对。文人的牢骚、帝王的自大、布衣的叹息、樵夫的山歌,大佛都已听过,正因为大哲理才闭目修身,听任明月相照,山风微拂。此情此景,恰是应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欣赏卢舍那大佛后曾留下的那句发自心灵的感叹:“最沉静的、无言的大佛将永远给我昭示!

在卢舍那大佛的座下,仍有无数的人正在顶礼膜拜,或是忙着拍照。站在大佛的面前,我被大佛的美丽,抑或是大佛的微笑强烈地震慑住了。那极具魅力的微笑啊,多少年了,大佛都是这样地微笑着,似乎看够了历史,历史也看够了大佛。在这样的微笑面前,大佛没有任何可以遮掩的内容,也没有任何值得自豪或做作的地方,你就是你,那一双慧睛,直将四方来客逼到心灵和骨髓,使人的本性在这阳光之下暴露无遗。我想世间最神秘的微笑就是卢舍那大佛的微笑了,坦坦荡荡,不露痕迹。我相信,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将永恒而且无限。

作 者 简 介

林丛中。本名林国强,浙江湖州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职称。在《文学港》《火花》《北方文学》《华夏散文》《文苑》《经典美文》《散文选刊·原创版》《知音海外版》《杂文月刊》《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北京晚报》《天津日报》《浙江日报》等发表作品若干。有散文获奖。散文入编《浙江省五年文学作品选》,出版散文随笔集《羡慕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