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100件回流文物讲述中国的治乱兴衰和复兴历程(一)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以来,因战争被劫掠以及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和不道德的方式,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300批次、15万余件文物回国。国宝的流失与回归也折射出国家的治乱兴衰。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拍卖场上很多中国文物被中国人拍下带回国内,国内的博物馆购置文物的款项也逐年增加,促使中国文物大量回流中国。迄今为止,我国目前主要通过依法追索、民间捐赠、商业回购、跨国诉讼、直接谈判等手段追回文物。

下面我们精心遴选了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回流文物(一)进行展示。

1.商子龙鼎

此鼎重达230公斤,通高1.03米,口径80厘米,比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都高,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相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回购,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形体巨大,造型雄伟,铸造工艺精良,纹饰精细优美,保存品相完美,是商周铜器中的极品,与后母戊方鼎一方一圆,合称商代重器双璧,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国宝级文物。

2.商皿天全方罍

罍是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大型盛酒器。此器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为“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出土后器盖分离,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国外,并于2014年6月回归中国,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此罍器型硕大,雄浑庄重,雕刻精美,富丽堂皇,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充分反映了中国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的高超技艺和摄人心魄的气势,是中华灿烂文明和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绝佳见证,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神品”,堪称“方罍之王”,国宝级文物。

3.商小臣兹方卣

此卣高49.2厘米,重14.9公斤。盖为四阿屋顶式直沿形,器作方口,短斜肩,深腹直壁略收,圈足外撇的式样,肩两侧设提梁,提梁两端置圆雕兽首形,盖和器的四隅有扁平形的扉棱。卣盖上饰倒置的兽面纹,盖沿饰龙纹,器颈部饰俯首屈体的龙纹,间隔有突出的兽首,腹部上端饰一周鸟纹,腹部饰圆睛和獠牙凸起的兽面纹,圈足饰鸟纹,提梁外侧饰两头龙纹,内侧饰阴线刻成的变形兽面纹。方卣的盖内和器底各铸铭文15字,记王赏赐了小臣兹,于是小臣兹铸此方卣祭祀他的先祖乙。小臣是商代的官名,为君王近臣,掌传达王命之职,也可参与辅政,地位颇尊。此器从现有著录看,其最早的所有者应该是清代晚期著名收藏家吴大澂,自吴氏收藏中散佚后,即流落到日本私人收藏家手中,并多次收录在日本的一些重要青铜器图录中。2010年上海博物馆在市政府及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从日本藏家处将此方卣购回,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造型端庄厚重,保存完好,整器装饰既简朴粗放,又不失神秘庄重,为罕见的传世商代青铜重器,曾经清末金石名家吴大澂收藏著录,并有《愙斋集古图》与之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国宝级文物。

4.商史尊

此尊通高近30厘米,通体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及夔龙纹,均以云雷纹作地纹,上下三层,十分繁缛,但层次分明,没有一丝凌乱的感觉。尊底有一字铭文“史”,明确地注明它是史氏家族的青铜礼器。史氏家族在商代是一个大族,地位显赫。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教授等学者认为,殷墟发掘70多年所发现的觚形尊中以此尊最豪华、也最精彩。20世纪40年代初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随即流落到日本,2002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尊形体颇显粗大,造型典雅端庄,装饰繁复华美,属于商代晚期史氏家族的青铜礼器,是目前发现的最豪华精美的商代铜尊,国宝级文物。

5.商先方彝

方彝是仿照宫室外形制造的屋形礼器,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四阿顶盖,中为斗形器身,下接方形圈足。青铜方彝自商代晚期出现,至西周中期时便逐渐消失,存世数量极少。此方彝通高18.2厘米,器盖和器身均以兽面纹为主纹,下衬云雷纹地,器身兽面纹上下还装饰有龙纹、蝉纹等纹样,器盖与器身内壁有一字铭文“先”,标明它是商代“先族”的遗物。先族为商代大族,活跃在以山西浮山为中心的晋西南地区。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方彝直壁,外无扉棱装饰,装饰十分讲究,体量不大但工艺极精,宛如一座殿堂,凝耸华丽独具特色,如此造型存世仅三四件而已,更属罕见。

6.商兽面纹三牛首尊

尊是一种盛酒的容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渐渐消失了,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尊是祭祀时接待宾客所用的礼器,用于表达主人的敬意。所以“尊”又有敬重、高贵的意思。“尊重”、“尊敬”等也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敬重之词。这件商代晚期铜尊,大口外侈,中部圆鼓,下接喇叭形圈足,肩部和腹部装饰有兽面纹等花纹,肩部等距离排列三个浮雕的牛首。这件铜尊据称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某地,不久即被销往欧洲,2000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将其抢救回国,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尊形体较大,造型十分规整,展现出很高的铸造工艺水平,一直被欧洲的青铜器学者视作公元前14世纪前后中国青铜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7.商版方鼎

此鼎鼎身四壁近口沿处各装饰一首双身蛇,即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肥遗”,左、右及底边处还各装饰有一条乳丁纹带。鼎内还有两处铭文,其中壁上有六行37字的铭文,铭文的大意是:在乙未这一天,商纣王祭祀他的父亲帝乙,属于肜日(一个月的一旬)祭祀。商纣王自管城(即今河南郑州)出发进行祭祀活动,返回时,又进入管城,王赏赐给墉贝。墉以其父亲丁的名义作了这件珍贵的青铜礼器。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商纣王二十二年的五月。鼎内底亦有一鱼形族徽。依据铭文可知,这件方鼎是由商代贵族墉于商纣王二十二年制作的,其内容涉及商纣王祭祀其父帝乙,其中“文武帝乙”一词是继北京故宫所藏四祀邲其卣之后第二次见诸商代铜器铭文,以充分的证据证实商王帝乙的存在。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鼎保存完整,铸工精良,其铭文多达37字,铭文中详细记述了商纣王的王年、月、日及肜日,时代要素齐全,是十分罕见的商代长篇铜器铭文,可以据此补充排定商代“周祭”的历谱,与之相近的仅有现藏故宫的二祀、四祀、六祀邲其卣等寥寥数器。

8.西周倗季凤鸟尊

此尊通高50厘米,身长41厘米,通体表现一只昂首挺立的凤鸟形象,头顶花蕾状高冠,勾喙前伸,长尾披垂。凤鸟的背部设置圆拱形器盖,盖上挺立一只小凤鸟,一幅神情怡然的样子。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等纹样,繁复而美观。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格外崇尚凤鸟,商人以此为图腾,有所谓“玄鸟生商”之说;周人则将之视作民族的守护神,视为祥瑞。盖内侧有2行8字铭文:“倗季乍祖考宝尊彝”,明确标明其为商周时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员所作的青铜礼器。2004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尊形体巨大,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极佳,气势不凡且造型奇特,前所未见,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的青铜凤鸟尊,也是目前所见最为精彩的商周青铜鸟形尊,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国宝级文物。

9.西周神面卣

此卣通梁高33.8厘米,器高16.4厘米,重量4.23公斤,子母口,器体口沿甚高,颈微束,鼓腹,圈足起稜。器盖较高,顶是圆拱状,近沿部呈直壁。拱形提梁跨於器颈长径两端。主体纹饰作浅浮雕状,但神面双角和象首双耳均加细线刻划云纹。器和盖的正背面均饰正视神面,鼻梁隆起两侧为块形耳。圈足上饰同首双身蛇纹,这种装饰表现了古人对鬼神的畏惧与虔敬。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后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收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器装饰繁杂,内容独特,极为工巧,营造了一种庄严肃杀的气氛,具有典型的商周青铜器特征,是青铜艺术品中的旷世珍品,也是存世青铜器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几件作品之一,国宝级文物。

10.西周犅(gāng)伯卣

卣是一种带提梁的壶,是古代祭祀活动中专门用来盛装特制香酒的高级青铜礼器,一般制作十分华美。此卣通高42.6厘米,口径19厘米,重9.2公斤,器盖好像是一个圆顶的小帐篷,盖顶正中的钮由六个倒置的蝉构成。器身颈部两侧设有环纽,内套龙首提梁,提梁上的龙首极为奇特,吻部前突,头上插两个手掌状的大角,手掌中心还各有一只眼睛,应该具有千里眼的意味。卣的盖面与器腹部上都装饰有大型的兽面纹,花纹凸起很高,下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上下花纹可达三层之多。这件卣盖及内底上各有一亚字框,框内有2行14字铭文。据此可知,它为距今3000年前商末西周初犅国国君所作。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器纹样虽然繁密无隙,但皆线条清晰逼真,层次分明,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技巧,在已知商周青铜卣中为个体最大、工艺最精者之一,也是商周青铜器中极为难得的艺术佳品,国宝级文物。

11.西周号仲卣

此器表几乎遍布花纹,甚至连人们视线看不到的器内底上也装饰有四组夔龙纹,装饰极为繁复。盖顶正中为由四只蝉构成的菌形钮。器颈部两侧有环形钮,钮内套装龙首提梁,龙首披角极力外展,十分夸张。器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主纹,兽面两侧各有一龙及凤鸟。盖与器身口部及圈足还装饰有龙纹带。卣盖及器底上皆为两行六字铭文:阝号仲作宝尊彝,可知其为西周时期一位名叫阝号仲的贵族所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器腹剖面呈椭方形,极为罕见,造型特殊,工艺精美绝伦,且富有特色,故被专家们称誉为西周青铜卣中的精品、绝品。

12.西周暦(lì)簋

商周时期的青铜簋上有一对器耳并不奇怪,但簋上有四耳的则很少见。三千年前西周早期铸造的暦(lì)簋,就是一件少见的四耳簋。暦簋的口沿和腹部四面,各有一个由弧身向内的龙形怪兽构成器耳。与一般的簋耳不太一样的是,龙形怪兽的下方还凸出一小块,形成长方形的垂珥,垂珥上装饰凤纹。暦簋的装饰虽然很简洁,但相当精彩,簋的颈部饰一周圆涡纹,足上饰大型兽面纹。暦簋的内底上有两行七字铭文:“亚艅(俞)历乍(作)父乙彝。”标明这件簋是贵族暦为他的父亲乙制作的青铜礼器。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这类簋存世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四耳簋还不足十件。此簋所有纹样都凸起较高,清晰而美观,是一件珍贵的西周早器青铜珍品。

13.西周义方彝

此器器身为长方体,身部微鼓,颈部和圈足饰夔纹。主体纹饰为带双层卷角的兽面纹;器盖为四阿形,四面主体纹饰均为大兽面纹。器身和器盖的四隅及正中,均带有长钩状扉棱。器盖及器底的铭文基本相同,器底的铭文比器盖铭文多出族氏铭文“丙”。从“义方彝”和“义尊”的锈色、纹饰的相似程度来看,可以推定这两件器物是从同一墓坑中盗掘出土的。2019年山西省公安厅从境外追缴回国,现藏于山西青铜器博物馆。义方彝器体厚重、纹饰精美,明显是西周早期重器,而且带有厚重的提梁,是目前考古学界所见不多的带有提梁的方彝,铭文内容传递出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14.西周义尊

此器为敞口,方唇,扉棱发达,圈足下接高台,内铸23字铭文:“隹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铭文中显示武王赏赐“义”三十朋贝,“义”是武王身边近臣,赏赐贝币高达三十朋,非常少见。义尊与义方彝的发现表明,在进入西周之后,作为殷商遗民的“丙”族因与周王室关系密切,还保留着较高的政治地位。2019年山西省公安厅从境外追缴回国,现藏于山西青铜器博物馆。此尊器体厚重,外型浑厚、工艺精美,是山西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十分罕见,对研究西周初年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15.西周师酉鼎

此鼎内有铭文10行92字,标明它是一位名叫师酉的贵族为了纪念周王在太室接见他,并赏赐给他一件豹皮大衣而铸造的。这篇铭文不仅字数多,而且内容极为重要。铭文开篇有“隹王四祀九月初吉丁亥”等字样,且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师酉簋密切相关,对西周青铜器断代等方面研究有重要价值。专家们一般认为铭文中的周王应为周恭王。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鼎造型、装饰均具西周中期青铜鼎的典型风格,铸造于恭王四年,年、月、月相、干支四项俱全,如此完备者存世仅30余件而已,是恭王时代的标准器。

16.西周晋伯卣

此器高27.5厘米,口径15.5厘米,重5.07公斤,呈椭圆形,直口高盖,盖顶为圈形抓手,盖面两侧有耸起的犄角,束颈、垂腹,最大径在腹下部,圈足外撇有折沿,提梁两端设兽首,兽首为尖喙大耳的貘首形。颈部饰两道弦纹,前后各有一个高浮雕貘首。盖和器铸铭文:“晋白(伯)乍(作)氒啻宗寶彝其萬年永用”。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后流落香港,2009年美籍华人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国家文物局于2015年向上海博物馆划拨这批文物。此器是一件专门在宗庙里祭祀的青铜器,铸有“晋伯”等铭文的晋国青铜器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这一件,可谓弥足珍贵,对于研究山西侯马市晋侯墓葬和晋国早期历史、艺术及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17.西周虎瑩(yíng)

“蓥”是一种用来盛水的实用器具,类似于今天的水壶,现存于世的“蓥”只有七件,除“虎蓥”和另一件“蓥”现身拍场,其余五件均为博物馆收藏,实属罕见。此器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虎蓥”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境外买家拍得后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造型精美,保存完整,而且这种虎形的祭祀青铜器比较罕见,器盖内铸有“虎蓥”等字,尤显珍贵。目前发现的同类型的青铜器仅存八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国宝级文物。

18.西周晋侯苏钟

晋侯苏编钟是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西周晚期时期金属器。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中小型钟,纹饰深而阔。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其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铭文完整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晋侯苏编钟共16件,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境外收回入藏,其余两件在清理发掘晋侯墓地8号墓时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这套编钟全篇铭文用利器錾刻,为西周青铜器首见,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这说明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的人民已经制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是一套改写中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国宝级文物。

19.西周王作左守鼎

此鼎高41厘米、口径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壮的两耳,颈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颈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与小克鼎相似,外腹壁上装饰有十二只回首卷尾的大型凤鸟纹,凤鸟纹下还以细密的卷云纹作衬底,繁简相宜。鼎内腹壁上有“王作彝,左守”六字铭文,是周王专门用于祭祀的一件大鼎。根据大鼎的器形和装饰等方面判断,专家们认为这件鼎的主人应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是稍晚的夷王和厉王。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2000年春被中国保利集团公司购回,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鼎铸工精致,造型雄浑端庄,专家们认为这件鼎的主人应是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是稍晚的夷王和厉王,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青铜器,是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国宝级文物。

20.西周立兔形尊

此尊通高13.5厘米,兔子三瓣豁嘴,四瓣蹄,两只大耳上举,短尾下伏,形象十分写实。这件立兔形尊背上还有一只伏卧的小兔作为器盖的钮。它与立兔相结合,好似表现一只原本安安静静伏卧在草丛中休憩的小兔,突然被狩猎队伍的马蹄声、弓箭声惊醒,当即站起身来四下观瞧,并随时准备逃跑的场景。立兔形尊盖内有2行13字铭文,标明它当时一位名叫典的贵族,因为周王命令小臣丰赏赐给他一件较正弓的用具,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而制作的。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尊造型写实,虽然它的形体很小,但鼻眼清晰,相当传神,艺术构思十分精妙,是目前所知中国时代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立兔形尊,距今已有2900年,国宝级文物。

21.西周戎生编钟

这套编钟一组8件,通高51.7—21.1厘米不等,编钟每件钟上均铸有铭文,从大至小连读,共计155字,记述了戎生祖孙三代辅佐王等事迹,有些内容可与文献相印证,极具史料价值。这套编钟是一套实际使用过的钟,所有的钟都经过调音,至今音色仍相当优美,对中国音乐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较小的六件钟的左下方均有一个双音的标志——圆涡纹,敲击钟的下方正中位置及圆涡纹的位置,能够发出两个不同的音。1998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这套编钟是由大贵族戎生铸造的,被专家们称誉为“国之重器”,铸造工艺精湛保存完整,钟体上铸有长篇连读铭文,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它对周代历史及音乐史、青铜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称誉它为“国之重器”,国宝级文物。

22.西周遂公盨(xǔ)

遂公盨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公斤,西周中期食具。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2002年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器铭文记述的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其文辞、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却与现存《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而这篇铭文被学者们称誉为“两周金文之最”,国宝级文物。

23.西周凤首扁盉

商周贵族行“沃盥之礼”,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从上向下浇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盘中;盉与盘相配构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礼”所必需的重要器皿。这件西周晚期铜盉的装饰十分复杂而精彩,盖纽为一只大型凤鸟,双翅上翘。凤鸟身上又有一只勾喙的小鸟,被一只回首卷尾的虎抓住,虎前后腿回环成为穿孔,通过穿钉使器盖与下方的把手相连接,上下扭运灵活,设计十分巧妙。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海外回购,现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此盉为极少见的扁盉,通高44.5厘米,为目前所见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盉之一,而且工艺复杂,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24.西周晋侯对盨

盨是盛放饭食的器具,作用与簋相似。此器通高22.2厘米、口横26.7厘米、口纵20厘米,重5.2公斤,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四足作蹲式人形,手臂上举,以手托和头顶负起盨身,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器底四足作蹲式人形。人物形象高鼻阔嘴,唇上有数个阴刻圆点用来表示胡须,双耳有穿耳环的痕迹,手臂上举,足蹬平底翘头靴,手托头顶负担器身。器盖同铭3行共24字,记晋侯作盨。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后流落香港,2009年美籍华人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其收藏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国家文物局于2015年向上海博物馆划拨这批文物。此器造型罕见,此形制仅此一件,是《史记▪晋世家》中所记晋靖侯宜臼所铸,十分珍贵。

25.西周贾伯壶

此壶通高48厘米,身高40.5厘米,腹径30厘米,壶身平口,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腹身平滑。壶颈两侧附有龙形兽首环耳,颈部铸有一周回首垂冠凤鸟纹。壶盖敛口为子口捉手器盖束腰处,顶部外有S型双龙纹,周边环绕雕饰无目窃曲纹。壶盖子口上铸有铭文8行33字(含重文二),铭文内容记述了某年二月,贾伯为要嫁往世国的长女铸造铜壶一对,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此铭贾伯,实物证实了贾国的国君是《左传》中所记的“贾伯”,贾国是等级更高的伯国而不是子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外,西周时期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铜壶成对,至今西周青铜壶成对出现为数不多。贾伯壶原存于香港梁梅女士的御雅斋,2011年梁女士欲出售该壶,在河南省文物局的安排下,位于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与文物收藏者多次协商,并于2012年2月达成一致意见将该壶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此壶器盖完整,其造型、花纹粗旷,壶耳造型别致,是国内现存极为罕见的成对西周青铜壶,为记载“贾伯”的首个实物资料,弥补了学术上的遗缺,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