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老毒物,样子丑毒性大,看看中医如何运用他们治疗血液病的——五毒八虫汤

对于中医来说,血液病就是在古时候常见的温热病。中医认为,人体内里的五脏六腑,外部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皮肤毛窍等都要受到气血的温熙和滋润,就是“气以熙之,血以儒之”。换句话说,气血在人体内外循环运行周流不息。“气”推动血在身体各部运行来向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血”对身体各部位进行保护滋润。所以身体内在的五脏六腑与外部各组织才能保证恒定的温度,人体这个大系统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过热则病,温度过低也病。当人体受到外界大自然中的风寒邪气侵袭以后,人体气血中的热量就会行动起来,抵抗这类外邪的侵犯,人体就会发热,所以说发热是人体抵抗外邪侵犯的现象。但是人体气血的强弱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年龄段,气血强弱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人体抵抗外界风寒邪气的能力也不一样、当人体气血不足,抵抗力差的情况下,感受到的风寒邪气就会长驱直入,突破人体外部的防线,进入人体内部的肌肉筋骨经络等较深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人体深层次部位的气血之中的热量,被外来邪气禁锢在里面不能散发,久而久之就开始发热。中医称为“热在血分”。如果这时候再次或多次感受外邪侵入,这种发热就更严重。郁积不散的热量时间一长,血分被热量煎熬,血液的成分就会发生质量或数量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血液病了。

怎么确定是何种类型的血液病?

何种类型的血液病,只是根据血液成分变化的多少和程度不同来确定。血液病发生越来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和输液。人体冒感风寒外邪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就是发汗,这种办法就是让在人体表面的风寒邪气一汗而散。中医使用的发汗药都具有温热且发散的特性,能发散外来风寒邪气,不使风寒邪气入里。但是现在的大小医院,治疗风寒感冒都是用寒凉性的各种药剂,而且通过输液方式给药。进入人体的寒凉性质的药剂对人体起到了消炎和退烧的作用,但是这类药剂却帮助正在侵犯人体的风寒邪气进入到了人体的更深处。医生和病人都以为烧退了就好了,其实只是人体表面的退烧,进入了人体的风寒邪气和寒凉性质的药剂将更深层次的血液的热量禁锢在里面不能散发,血液的温度就会升高,成分就会变化,最终就会诱发血液病。身体气血充足的人发病轻,发病慢,身体气血相对较弱的人发病急并且严重。不仅是血液病,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血液粘稠和身体各部位的癌变也都是不同部位热量过度造成的。

“热毒”不能出表,必然发于里

现代社会各种癌症多发,就是“热毒”发于里的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输液治病,关门留寇的做法有很大关系。客观的说,西医的精确检查无可挑剔,但是恰恰被这种精确检查结果束缚住了视野,不知道外来风寒侵犯入里,造成人体内在血液过热,血液成分发生变化这个根本原因。针对癌变细胞进行的放化疗、靶向治疗、大剂量的激素冲击,注定效果甚微。因为血液的热量过高不断产生的病变细胞是杀不完的,由内部血分散发出来的热是无法扑灭的,时间即久血分干枯,发热越严重,只好进行不一定成功的干细胞移植。往往多种治疗以后检查指标一度正常,由于病人的气血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抵抗外邪的能力非常微弱,有时候在脱衣服的瞬间,风寒外邪再次乘虚而入,病情就会再次复发。没有人能够承受一次又一次的高强度放化疗和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这种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多种治疗完全无效,病人最后死亡。

西医认为血液病的形成原因之一:在西医上认为血液病的产生是因为造血细胞出现病变,造成巨核细胞减少或成熟有障碍。

血液病的形成原因之二:造血细胞本身没有问题,它是血液中血小板存活问题,正常血小板存活时间为10天,但是由于病毒病菌或药物导致的抗体使得血小板在血液中只能存活1周或更短时间。

由于中医和西医对病因病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中医是用普遍关联的观点看问题,把人体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研究,认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能够对人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根据每个人身体素质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中医还把人体看成内外之间,气血之间,五脏六腑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通过对古方的翻阅,海文琪、冀兆魁主任发现一些治疗“温血症”(现在称血液病),常以蜈蚣、毒蛇、蝎子等入药,俗称五毒。其中蜈蚣的走窜之力最速,内治脏腑,外治经络,凡是有气血凝聚之处皆可散开,使病变的造血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而蝎子具有祛风、解毒、通络的功效;壁虎则富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以抑制人体内病变细胞呼吸,起到抑菌、杀菌作用蟾蜍含蟾虫毒素等独特的微量元素,能延长病患的生存期,并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对血液病变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抗放射作用;蛇体内的细胞能够通络、止痉,且性擅走窜,内走脏腑、外撤皮毛,能够透骨搜风,祛邪寒、通经络。

五种看似有毒的药物,相辅相成,有的祛风泻寒、有的温顺进补、有的则以毒攻毒,五种药物相互作用,从脏腑内部进行调节,补气溢血,修复受损造血细胞的同时,提高体内正常细胞的免疫能力,由内而外,由里及表,从根本上改善了体内血液环境,从而治愈血液病。

以毒攻毒的神奇作用

《伤寒杂病》有介绍温病治疗的专篇,历代中医大家也在不断完善温病的治疗方法。按照“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血液病专家海文琪冀兆魁医生认为,病之所成,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久之均能淤积成毒,毒结体内是肿瘤的根本病因之一。由于血液病形成缓慢,毒邪深居,非攻不克,所以临床常用有毒之品,性峻力猛,即所谓'以毒攻毒'。“以毒攻毒”出于《辍耕录》,最早是一个医学术语。“以毒攻毒”是指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量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疥癣、瘰疬瘿瘤、癌肿症瘕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治疗顽症的方药大多属于这一类。毒陷邪深,非攻不克,以药物治之,可直达病所,起到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块之效。

简单的说,“以毒攻毒”其实与现代的“免疫治疗”有关,血液病的发生于毒有密切关系,血液病的难治关键在于“度根深种”。所以要想治疗血液病,就必须用“五毒”之药,方能起到好的疗效,因此“五毒八虫生血汤”应运而生。

五毒八虫汤 入药原理

并非每回入药都要八虫齐聚而是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加减化载

中医的“五毒”“八虫”是哪些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水蛭、地龙 和九香虫等等....

蜈蚣

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中医认为蜈蚣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现代研究显示: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氨基酸、脂肪油、胆甾醇等。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体外实验证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

蝎子

蝎子的食用、药用历史悠久,食后可温肾补精,益气养血,养颜健体。其药用价值已为我国中医实践所证实,具有祛风、解毒、止痛、通络等功效。全蝎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蝎毒素,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

壁虎

壁虎也叫守宫。《本草纲目》称其:“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厉节风,及痰惊,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现代研究显示:守宫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以锌含量最高,体外实验:本品水溶液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呼吸,近代用于治疗各种癌肿,尤其以食管癌效更佳。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蟾蜍

蟾蜍人们俗称“癞蛤蟆”。蟾蜍是一种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的动物,虽然它外表丑陋但却有美丽的传说。自古以来就有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进士,传说月宫中有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

中医认为本品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的作用。正如《本草纲目》:“疗发背疮,一切恶肿。” 蟾蜍抗癌的作用确切。现代研究显示:本药含华蟾琮毒素,华蟾蜍素,华蟾蜍次素,此外,还含甾醇类,精氨酸及辛二酸等。蟾蜍皮提取物对小鼠肉瘤180瘤有抑制作用,延长患精原细胞瘤、腹水癌和肝癌小鼠的生存期,并增加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试管中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蟾酥对海拉细胞,人的肝癌、白血病卵巢癌等细胞均有抑制作用。蟾酥具有抗炎、抗放射作用。蟾酥毒有洋地黄样作用,强心,能使动物升高血压和呼吸兴奋。蟾酥,80%酒精提取物有表面麻醉作用,相当于*** 90 倍。蟾酥有镇痛作用,在小鼠热板法、电击法、兔中枢神经总和机能法,都能提高痛阈。此外,还有抗炎、平喘、镇咳作用。

白花蛇

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是五步蛇或眼镜蛇科动物的幼蛇体。中医认为其味甘、咸,性温,有毒。归肝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呙,半身不遂,·····瘰疬恶疮”(《药典》2000年版)。其性善走窜,内走脏腑,外彻皮毛,能透骨搜风,祛风邪,通经络,定惊搐,止瘙痒,并能以毒攻毒,《本草纲目》称“白花蛇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现代研究表明:此物对癌变细胞有抑制作用

想知道传统中医如何治疗血液病?欢迎评论区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