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教诫?人需要欲望管理吗?

此篇承接(世人赞美仁义,老子却说“绝仁弃义”,背后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经文: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前文说“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扰乱人心,使世人不能“致虚极,守静笃”。能工巧匠创造出的各种玩物、奢侈品使人心更加神不守舍。

到新西兰参观毛利人酋长的“王宫”,也就是一间稍大的茅屋而已,除了一张弓,几只碗,里面空空如也。后世的王宫多么辉煌!齐景公对晏婴说:“我这么美好的宫殿将来谁来享用啊?”他已经隐隐感受到田氏的威胁。

庄子《在宥》描述了刑法之重,百姓以盗贼为名一批一批被处死,庄子看来实在不忍心。经文“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宣说正理,不要以巧智巧技的名义陷百姓于盗贼之名,然后成批处死。但有些注释家认为老子是反对技术进步,显然不知老子此中的悲心。

经文文本争议:此段王弼本经文完整,陈鼓应等注释家依据《楚简“老子”》修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为“绝智弃辩、绝伪弃诈”不知老子本意和历史事件所致,更不知老子的悲心。


第二段经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圣智、仁义、巧利”为三者,它们的产生只是弥补大道废的不足。六亲不和、国家昏乱都是大道废的并发症。十八、十九二章都以“大道废”一句为纲,离开这句,其他都不可解。属是瞩的借字,显著也。

河上公注:“之欲反”,即读音瞩,河意属即瞩。王弼注:“属之于素朴寡欲”,即归属。陈鼓应注为归属徐志钧注“续”,即补充解释。均不确。

因为大道废(及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故使“圣智、仁义、巧利”在世人心中显示特别的重要性。瞩即特别耀眼,如万众瞩目。


第三段经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围棋中有所谓的胜负手,即一着决定胜负,三句经文就是老子的胜负手,只要敢于放出胜负手,就可以扭转乾坤,转危为安。有志于道者只要放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胜负手,就可以安定已经混乱的人心和社会。

经文“大道废”是诊断书,“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壮士断腕的意志力。慧可是禅宗二祖,当年欲拜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为师,求安心之法,即解脱生死之法。菩提达摩没有传法,慧可立雪断臂,显示自己求解脱生死之法的决定。求道即是求真,求真即是解脱。求真得真,心还会不安吗?

三绝的背后是求道求真之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求真之法的本体

如果没有真法本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抛弃人间的一切欲望和利用,何苦呢?学人不关注十八、十九二章的一体性,不知“大道废”是二章纲领,单独一章一句求解,如坠万里云雾之中,反而怪老子出言不谨,与孔子下战书,冤哉!

经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的真法,无上法门,与三者紧密相连。领悟了老子的真法、无上法门,就知道老子为什么要壮士断腕了。经文“见素抱朴”就是要回归纯朴的本真,下章正是宣说“见素抱朴”的本真的关键经文。朴、素是道的另一相,道不是一相,而是有无数相,明显可见的有十六相。

“凝神抱一”(十章)、“敦兮其若朴”(十五章)二句与“见素抱朴”一脉相承。见素抱朴最后就能见真,见到久违的真我。

经文“少私寡欲”,欲望多了,就不能见到真我了,只有少私寡欲,真我就会现前。经文“绝学无忧”修法与“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一脉相承。

绝学是对前面三绝(三者:绝圣、绝仁、绝巧)的总览,不是单独指“绝巧”一句。“无忧”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另一种表述,世人不必听到无为就惊慌,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有大用。世人不必听到绝学(三绝)就惊慌,因为会得到真我(见素抱朴),弃小得大,回小向大。三绝而得真我,有何忧哉!

经文“大道废”是十八、十九二章纲领,直贯到底。三绝中“绝圣弃智”是纲要,统领三绝。“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中“见素抱朴”是归真,统领二句。

(附)经文争议:第三段中,“绝学无忧”王弼本、河本、帛书都在下章首句,文意不连属。今人高亨引蒋锡昌等多家注释,认为应该在此章末句,且与“绝巧弃利”对应,并且音韵上“足、属、欲、忧”古韵侯部,“忧”古韵幽部,可相通。多数学者赞同。后楚简“老子”出土,“绝学无忧”一句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章最后,在“唯之与呵”之前。陈鼓应、傅佩荣虽认为蒋、高等有理,但仍然置于下章之首。因为“绝学无忧”与此章不在一处,不可能是上下文断句错误所致。楚简“老子”的严肃性前面已经论述,这位儒家摘抄者为己所用,极不严肃,不同章节随意移动,或只摘几句,断章取义,毫不尊重老子原文和义理。看见“为学日益”,就把“绝学无忧”移动到此处。十八、十九二章文意似乎浅显,但造成历代儒道对立的“定论”,使无数华夏学人莫衷一是,儒道相黜,互相诋毁,对文化一体性极为不利。本来儒道是华夏文化的古老传统,同源同根,修学有所不同,不是对立相黜。儒道是修身养性,改良人性的大智慧,或迟或速,或顿或渐,发展文明之坦途。须知“大道废”统领二章,三绝的归宿是见真(见素抱朴)。见真才是究竟地,故绝学无忧。开启人性之深思维,涤除玄鉴,扫除私欲,见道就在眼前。三绝不与见真一贯,则义不可通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