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怎么形成的?分子生物学给了我们答案
传统的历史学告诉我们,华夏民族就是汉族,他通过与周边各民族间长达数千年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汉族。古老的华夏族生活在中原地区,随着中原文化的强势扩张,无论是东夷、西戎、南蛮还是北狄,不管是被中原王朝的统治的民族,还是有幸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最终都会逐步的汉化。这一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他依然难以解释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内部之间的差异,近二十年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所谓分子生物学,是通过研究生物体内DNA父系遗传的单倍群,确认生物族群之间的渊源。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更多保存完好的尸骨被考古学者发现,通过研究他们的DNA,即可获取古人和现代人之间的遗传学联系。所以这项技术对探寻人类族群的迁徙与融合意义重大。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以汉人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基本可以说清楚了。
相对于其他黄种人群,汉族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性,一是铲形门齿,二是女性的乳房偏小,三是头发又粗又密。这些都是比较直观的差别,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在3万年前相关的基因突变所形成,且同一时期这一突变基因迅速地在东亚人群中扩散,今天有超过93%的汉族人群都带有这个基因。这意味着三万年前,华夏族群已经开始与其他黄种人出现差别。
然而此时的人类的生产力是非常低,人群迁徙活动虽然也有发生,但是随着1万年前左右东亚发生了农业革命,北方华夏先民开始种植黍和粟,南方的华夏先民开始种植水稻。这意味着华夏先民开始了定居生活。这种定居生活使得南北方出现了分化,这种分化一直持续影响至今。即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分化。
南、北方汉族分化发生在大概9500年之前。而且此时南北方面遗传基因的差异远远大于现今南北方人群的差异。这意味着南、北方人群此时很少发生基因交流,只与周边古人群进行基因交流,所以才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南岛语系人群扩散方向
相关学者发现古南方人群所携带的DNA遗传基因与今天南岛语族关系密切,意味着无论是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以及太平洋其它岛屿、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的原住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就是生活在福建沿海区域的亮岛人群。而且中南半岛的众多民族,他们的祖先在5000年前都生活在今天的云贵一带,且都携带了部分古南方汉族基因。
有意思的是,现代南方人群与古南方人群在基因方面的相似度甚至没有古南方人群与南岛语系关系更紧密。究其原因,在于8300年左右北方和南方开始了基因方面的交流,但是这方面的交流比较少,且仅发现于沿海地区。
然而到了4800-4200年间,南方古汉族与北方古汉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基因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但是整体来说,这样的基因交流北方对南方的影响更大。
为何4800-4200年之间南北方汉族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的基因交流呢?这一时期正好对应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时期,相关问题可见“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轩辕黄帝到底有多猛?这一时期的南北基因交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融合,与此后的基因交流有所不同,比如说魏晋、唐末、两宋、清末,主要是北方人口迁往南方,所以江浙一带的汉族,古北方汉人的基因远远多于古南方汉族基因。
虽然古北方汉族和古南方汉族早在9500年前已经分化,但是南北方人群的演化基本上是延续的,并没有受到外来人群大规模的影响,仅与古西伯利亚人群有少量基因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古北方汉族人群对他们的影响也远大于古西伯利亚人群对古北方汉族人群的影响。所谓商朝王族是雅利安人的后裔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纯粹是认洋爹。根据新疆古人类化石的遗传学研究,雅利安人最远只影响到新疆西北部的古人群,东北部古人群携带的DNA主要受到的是东亚人群的影响。
o系单倍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