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风电机组的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2015第二届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技术大会”下周在京开幕
报名方式1
浏览会议详情和在线报名参会,请进入"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微信号(dggrid),点击菜单栏“地铁会议”。
报名方式2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浏览会议详情和在线报名参会。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高本锋、刘晋等,在2015年第16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大规模风电经固定串补线路送出时,风力发电机组可能会存在由于转子侧变流器与固定串补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次同步振荡问题,称为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SCI)。SSCI是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次同步振荡现象,2009年在美国第一次发生并造成风电机组的损坏。阐述SSCI问题的由来,总结不同类型风力发电机组的SSCI特性,分析SSCI发生机理和参数特性,探讨SSCI分析方法以及抑制措施。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前景加以展望。
近年来,风力发电在国内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4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2319.6万kW,单年装机容量首次突破2000万千瓦,同时累计装机量达到1.14609亿kW,突破了1.1亿kW,双双创下历史记录 [1,2]。
由于风电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远离负荷中心,常采用串联补偿技术解决大规模风电外送问题。研究表明,串联补偿技术存在诱发风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风险,不利于风电场以及外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3-8]。
风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问题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由风电机组控制器与固定串补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ub-Synchronous Control Interaction,SSCI) [9,10];风电机组轴系与固定串补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次同步谐振(Sub- Synchronous Resonance,SSR);风电机组控制器或者相邻的FACTS装置控制器与风电机组轴系之间的作用引发的装置引起的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Torsional Interaction,SSTI)。
与火电机组不同,风机的轴系自然扭振频率较低(1~10Hz),需很高的串补度才能激发轴系扭振模态[4]。工程实际中串补度难以满足其激发条件,风电机组发生SSR的概率较小。风电机组SSTI问题尚未见诸文献报道。因此,风电机组的SSR和SSTI问题并不严重,发生概率较大的是由风电机组控制器和固定串补相互作用引起的SSCI。
与传统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问题不同,SSCI是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次同步振荡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SSCI的由来以及各种类型风电机组对其的免疫能力,继而归纳分析了SSCI发生机理与分析方法,总结了SSCI抑制措施。最后对SSCI的后续研究思路予以展望。
1 SSCI问题的由来
目前公布的第一起SSCI事故发生于2009年9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某风电场。事故造成风力发电机组大量跳机以及内部撬棒电路损坏[11]。事故发生前,该风电场附近一条双回线路中的一条发生接地故障并断开[12],导致系统接线方式发生变化,串补度突然上升。故障发生后,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与固定串补间出现持续增大的振荡现象,发电机出口电压电流畸变严重[13,14],如图1所示。
故障发生3s后,固定串补保护装置将线路的固定串补旁路,振荡逐渐被抑制[11]。事后分析结果表明,本次事故中并不存在SSR,而是由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e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的转子侧变流器与固定串补系统的相互作用所引起,文献[13]将此种现象称为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Sub-Synchronous Control Interaction,SSCI)。
2012年12月25日,我国华北电网某风电场发生类似的次同步振荡现象,导致大量风机脱网[6]。
图1 风电场SSCI事故录波
与SSR和SSTI不同,SSCI与风力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完全无关,只是发电机控制系统与固定串补间的相互作用,振荡频率由发电机控制系统和传输线路参数决定[15]。同时,由于SSCI没有机械系统参与作用,系统对振荡的阻尼作用较小,SSCI所导致的振荡发散速度更快,危害比SSR和SSTI更严重。
风电机组的SSCI与SSR、SSTI的区别见表1。
表1 SSR、SSTI、SSCI的区别
2 各种类型风电机组的SSCI特性(略)
目前主流的风电机组主要有笼型异步型风电机组、永磁同步型风电机组和双馈感应型风电机组。这三种机组的结构和控制策略不同,其对SSCI的作用免疫情况也不同。
3 SSCI发生的机理与特性(略)
发生扰动后,系统中谐振电流会在转子上感应出相应的次同步电流,进而引起转子电流波形畸变和相位偏移。转子侧控制器感受到此变化后会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引起转子中实际电流的改变。如果输出电压助增转子电流增大,谐振电流的振荡将会加剧,进而导致系统的振荡[7,24,25],发生SSCI。
4 SSCI问题的研究方法
与传统的火电机组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类似,目前应用于SSCI的分析方法有频率扫描分析法、特征值分析法、复转矩系数法和时域仿真法,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频率扫描分析法是一种近似的线性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问题时,需将研究的相关系统用正序网来模拟;除待研究的发电机之外的网络中的其他发电机用次暂态电抗等效电路来模拟,对于分析含固定串补的系统中SSR问题十分有效。它的优点是所需要的原始数据较少,计算方法简单,物理概念明确;缺点是用它所得的结果是近似的,只能作为筛选可能发生SSCI的系统的工具,无法精确地、定量地研究系统发生SSCI的详细特性[3]。
特征值分析法可以分析振荡模式及其阻尼特性;可以找出与SSCI强相关的参与因子,以便进行监测;可以对状态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优点是可以得到上述大量有用的信息,易得出抑制策略实施前后的特征值变化情况;缺点是对系统的描述只用正序网络,求特征值的矩阵阶数高,可能产生“维数灾”,难以应用于多机电力系统的情况。
复转矩系数法在次同步频率范围内对轴系机械复转矩系数及电气复转矩系数进行频率扫描,根据使机械弹性系数和电气弹性系数之和为零的频率下,净阻尼系数的正负来判定系统是否会发生次同步振荡。可以得到电气阻尼系数随频率变化的全貌,还可以考虑到各种控制系统的动态过程及运行工况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时域仿真可用于分析包括SSCI在内的各种机网相互作用问题,适用于电力系统在各种大扰动下的暂态分析[30-33]。优点是可以得到各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计及各种非线性因素的作用;缺点是无法为SSCI的发生机理提供信息,而且若对每台风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进行详细建模将极大地增加仿真的复杂度,导致计算时间长、资源利用率低。
文献[28]利用频率扫描和特征值分析,得出SSCI和发电机及电网状态强相关的结论。文献[34]运用频率扫描和时域仿真得到发生SSCI的条件。文献[19]通过时域仿真得到发生SSCI的条件。文献[18]利用频率扫描和时域仿真,认为含永磁同步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系统是稳定的,不会发生SSCI。文献[26]利用特征值分析得出控制系统参数和串补度对系统稳定的影响,并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之前的分析。
5 SSCI的抑制措施
SSCI问题涉及到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厂家、风电场以及电网公司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包含多学科的复杂问题,因此SSCI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国内、外文献中针对SSCI的抑制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类[9,35-40]。
5.1 配置附加阻尼控制器(SSDC)
研究结果均表明,DFIG转子侧的电流控制器对SSCI影响最为显著[9]。因此,在转子侧电流控制器上,为DFIG配置SSDC,进而优化DFIG的控制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SCI。文献[9, 29, 36,37]为DFIG设计了用于抑制SSCI的SSDC,取得了较好的抑制效果。此外文献[37]中对比了加入SSDC位置对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子侧换流器配置SSDC比在电网侧换流器加入效果更显著。
上述文献只是针对单台DFIG的SSCI问题进行分析,SSDC抑制效果并没有在多机系统中进行验证。此外,针对SSDC的参数选择,并没有给出可行的SSDC的设计方法。对于已经投运的DFIG风电场,采用此种方法对每台DFIG配置SSDC,具有一定的困难。
5.2 采用FACTS装置
针对传统火电机组的SSR问题,以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为代表的并联型FACTS装置,以及以可控串补(TCSC)为代表的串联型FACTS装置已经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文献[38]对SVC和TCSC,文献[39]对TCSC和晶闸管控制串联电容器(GCSC),抑制风电场的SSCI的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当系统发生大扰动时,其对SSCI的阻尼效果。
采用FACTS装置抑制SSCI,既可以依托于FACTS装置原有的主要控制功能,采用附加控制的方式[40],又可以采用专门的SSCI阻尼控制策略。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抑制效果好的优点,但投资较大,控制较复杂。
5.3 安装阻塞滤波器或旁路滤波器
与抑制火电机组引发的SSR类似,在输电线路上装设阻塞滤波器能够阻断谐振电流的流动,避免SSCI的发生。在固定串补上并联旁路滤波器也能抑制SSCI,其结构如图6所示,其原理是调整L、C、R的参数使其在工频状态下发生并联谐振,则工频电流不通过旁路滤波器;当电路中有谐振电流时,旁路滤波器呈现小阻抗,谐振电路流经旁路滤波器,相当于在系统串入了电阻R,进而增加了系统的阻尼[13]。
图6 旁路滤波器
5.4 合理安排系统运行方式和风电机组的比例
SSCI多发生在风电仅通过固定串补送出的情况下,并且其是否发生与系统的运行方式相关。因此,在规划系统运行方式时,可以基于风电场的详细的电磁暂态模型,仿真分析各个运行方式下系统发生SSCI的可能性,尽可能避免有可能引发SSCI的运行方式出现。
此外,文献[16]研究结果表明,永磁同步型风电机组不会引发SSCI问题,而且能够提供正阻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FIG的SSCI[16]。合理安排DFIG和永磁同步型风电机组所占的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SSCI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措施只是在理论层面具有可行性,目前还没有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实际效果还需进一步分析验证。
6 研究展望
预计到202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 2亿kW,其中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 000万kW,风电年发电量达到3 900亿kW时,风电发电量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重超过5%[41],由此而引发的次同步振荡尤其是SSCI问题值得关注。风力发电系统的结构、并网方式与传统火电机组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针对火电机组SSR问题的建模、机理以及抑制方法还不能直接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分析中。未来在如下几个方面亟待深入研究。
(1)SSCI发生机理的进一步分析。现在的研究普遍认为发生SSCI时变流控制器感受到转子电流变化后会调节逆变器输出电压,引起转子中实际电流的改变。上述结论只是针对单台风力发电机组与固定串补作用时的定性分析,没有考虑实际中多台风力发电机组相互作用的影响,也没有定量得到导致SSCI的关键参数[42]。
(2)SSCI分析方法的优化改进。现有文献多采用特征值法对SSCI问题进行分析。但实际上由于变流器等电力电子装置电磁暂态模型较难建立,许多研究的特征值分析使用变流器的准稳态模型,造成分析不准确。另外,特征值法计算量大,存在严重的“维数灾”问题,对于实际的大型风电场多个机组的情况较难推广应用[43,44]。因此,能够适用于工程实际的一套SSCI问题分析方法还有待探索。
(3)风电与火电捆绑送出方式下的次同步振荡相关问题研究。风电的波动性特点决定了风电难以单独远距离输送,需要与一定规模的火电打捆经串补或者HVDC送出[45,46]。经固定串补送出时,不但会引发风电机组的SSCI,还可能会引发常规火电机组的SSR。经HVDC送出时,如果火电机组与HVDC换流站电气距离较近,会存在发生SSTI的危险[47,48]。此时的风电、火电机组的次同步振荡问题将变得十分复杂,其发生机理、二者如何相互影响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抑制等诸多问题均有待深入分析研究。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微信号:dggrid)
关注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