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全丨腊梅花开时,他走了
腊梅花开时,他走了
——怀念何琼崖老师
知道何琼崖老师离世的消息是4月份的一天,离老师辞世快三个月了。那天我和大成同学到盐城工学院呈赠我们班级入学30周年编印的纪念册《岁月如歌》、微电影《1985我们走进电大》时,从接待我们的吕祥老师那里知道的情形。那是2016年1月14日乙未年农历腊月初五17时15分,何老在扬州五台山医院因病医治无效停止了呼吸,享年96岁。
黄昏。医院的腊梅花正绽放出一树嫩黄的花朵,满满的香气沁人心脾。腊梅青褐的枝杈在凛冽的寒风中傲然屹立。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我们敬爱的老师永远的闭上了他的眼睛。走完了他既富有传奇又平凡的一生。说传奇,他生前曾平静而自豪地对我们说过,1949年5月他奉命执笔的一篇檄文,晓明大义,安抚百姓,为和平解放浙江黄岩城发挥了作用。说平凡,教书育人四十余载桃李遍布大江南北,著书立说五十余年清香留名后世评说。
何琼崖,笔名琼子。192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芙蓉村,1945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先后在上海教育局、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后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记纵队参谋。建国后长期在大学任教,先后在苏北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盐城职业大学、盐城工学院任讲师、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4年底离休。资料显示,到1997年拥有著作70部,著述文字1500多万字。内容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
有幸受教何老,是1985年。那年我们在电大文秘专业学习。他刚从扬州师院中文系调来,是年龄最长的任课老师。常年身穿深蓝色中山装和相同颜色的裤子,讲话带浙南口音,尽管到苏北工作已三十多年,乡音还是明显的。60多岁的人,工作充满热情。他带我们写作课。备课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上课从不迟到,课时也比较足。枯燥的写作课他总是力求讲得生动。记得他讲授散文写作的主题、色彩、音韵,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技巧,往往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和心得,让我们有种醍醐灌顶,忽然开朗的感觉。任教班级,每篇作文他都静心批改,眉批边批尾批,那怕错别字他都不放过,一篇文章错别字累计几个都要扣分。他倡导文秘专业的学生只有到大自然到社会中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1985年秋他建议学校组织的全校散文写作比赛,亲自带学生到黄海之滨的响水县陈港滩涂湿地、海边游览参观,回校后作游记散文的专题讲座,大家在何老指导下写出了一篇篇深动有趣、情趣盎然的散文,本班多篇散文获奖,其中:本人的《滩涂拾趣》获一等奖。在他的鼓励下,本班还组织成立了劲草文学社,他受邀担任顾问,指导文学社的活动和学生创作。我们还到便仓枯枝牡丹园、盐城大纵湖、龙冈果林场、扬州瘦西湖赏景采风调研,丰富了同学们的写作素材,调动了大家的写作热情。何老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书本到书本,适时鼓励大家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动笔写出文稿,收获写作愉悦。1986年暑假,我和同学王玉萍到大丰县龙堤乡采访盐城市优秀共青团员、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韦江荷,写出了通讯《爱,撒满斗龙河畔》,经何老亲自修改发表在北京《三月风》月刊。后来,我又写了多篇文稿得到刊发,力求用散文化的笔法去描述,不断领悟写作的要领,实得益于何老教导。1988年大三最后一学期,何老是我毕业论文导师之一。我那时喜欢阅读贾平凹的作品,毕业论文选题在何老指导下,开题为《论贾平凹散文的艺术探索》,从阅读、搜集素材、拟定提纲、起草初稿、修改定稿,何老在接受众多学子毕业论文指导的情况下,不厌其烦悉心指教,论文答辩后,获得优秀等次,至今难忘教诲。全班的毕业论文汇编30余万字,老师逐篇评阅,并为汇编作序。
令我感动和温馨的是,毕业后,何老仍然记挂和关顾着我。工作以来,我先后在企业做过政工,干过行政,管过安全,如今分管技术,工作范畴时有变化,但读书充电几乎伴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收益良多。何老对我似情有独钟,他的写作和学术研究成果总是寄我分享。离休后他从盐城回扬州定居,我们都有书信往来。他多次将他的著作题名寄赠,我一直视为珍藏。他的创作直到89岁伴随着脑萎缩的疾患加重才不得不搁笔。
我立在书橱前,望着橱里一排何老的著作,睹物思人,思绪万千。想起唐.王冕的一首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发乾坤万里春”。
作 者 简 介
贾秀全,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正高级经济师,1980年代以来发表通讯、散文,作品散见于国家和地方报刊,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