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如此精美!该如何去鉴定呢?
在诸多历史人物中,傅抱石最推崇的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名字原本叫傅长生,在接触屈原并逐步深入研究后,他为自己更名"抱石",意为"屈子抱石",他也因此自号"抱石斋主人",此后创作了不少以屈原为原型或者以《离 》为蓝本的作品。
傅抱石人物画造型上有许多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即“多人一面”,无论是《湘君图》、《湘君涉江图》、《湘夫人》、《二湘图》、《山鬼》中所画仕女脸部都十分丰腴,眉目头冠画得雍容华贵,气质非凡,造型上都十分接近。
为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公历三月四日),是抗战时期的尾声,也是傅抱石创作最成熟的阶段,人物画线条取法东晋顾恺之。其题款方式、画面构图模拟1944年现藏南京博物院作品,乃同类题材之仅见,但明显此幅更加成熟、大胆,注重人物内心感情描写,画中更钤“抱石得心之作”,可见艺术家对作品的满意。画家女儿傅益瑶曾动情评说:“父亲倾入的同情心不是陪人流泪的儿戏,而是最抚慰人心的人的精神的美。父亲已经不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创造一个感情的化身。”
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北方气质的南方画家。他嗜酒而“往往醉后”,行为中的豪爽进取和实践中挺身而起,助长了他用笔的奔放不羁。以《镜泊湖》为代表的北方山水,恰恰吻合了他的才情,他的北方气质,他的人生技巧所折射的艺术方法。所以,他在画上题道:“此情此景,我能忘乎,我能不画乎?”这正说明了傅氏是个思路通畅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有后来的不断探索中得不断变革,在变革中不断探索,最终成就自己。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的人物画,不难发现,这种情形更是显而易见。这些作品,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而与人物画相比,傅抱石的山水画这恰恰相反,是在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的这种北方气质,并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充分发挥了自己内在的精神特质,并淋 漓 尽 致,酣畅快慰。如他在表现金刚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那种情景意趣时,明显反映出这种精神气质,并成了后来傅抱石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的主题及绘画成就的整体的展现。他在画法上,也一变传统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用散锋乱笔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造型,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不仅如此,这种表现手法,乃以气取势,磅礴多姿,并自然天成。
傅抱石的写生方法论就是对其“写实”观念最 好的现实印证,反过来说,只有理解了傅抱石画学思想中“写实”观念的三方面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傅抱石独特的写生图式,才能联系其画作更好地解读出傅抱石画风的精神内涵和创作理念。
傅抱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创新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绘画思想观念和绘画风格,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逐渐成熟,上世纪四十年代 开始进入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旺盛的创作激 情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为止。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