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验方】雍履平主任中医师:治疗高脂血症每能收效的“消脂丸”
雍履平主任中医师简介
1953年从师名医学医,1960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师资班,行医40余年,历任区、乡医院院长、副院长及市中医院副院长等职,现在大长市中医院中医脑科专家门诊应诊。擅治内科及脑科疑难病症,尤对头痛、神经精神症、脾胃病和肝炎治疗用药有独特经验,并注意总结。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编著《实用美容秘方》及《脑病辨治》,参加《实用中医脑病学》编写。
验方要义
01
方名:消脂丸。
组成:炒苍术60g,炒枳壳60g,何首乌60g,决明子180g,炒山楂180g,泽泻120g,红花60g,丹参60g,车前子60g,肉苁蓉60g,刺蒺藜60g,杭菊花60g,茺蔚子60g,白茯苓90g,陈皮40g,石菖蒲40g,制胆星40g,川郁金60g,远志60g
功效:行气活血,化湿消痰。
主治:高脂血症。
用法:诸药粉碎为细末,过筛,水泛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次服5g,1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后复查。可连服2~3个疗程。
方病述略
02
高脂血症乃指以头昏、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腹胀、肥胖等为主的一种脂类代谢过剩性疾病。
其病因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者病因不甚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或肝脏脂肪、胆固醇代谢紊乱而在体内和血液中过剩有关。
继发性者,多见于糖尿病、粘液性水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肾病综合征、胆汁瘀滞性肝胆病、胰腺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脂肪肝、痛风、脂血症视网膜炎和肥胖病等病的并发症,反之,脂类代谢过剩,又可加重上述疾病的病情。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为体重增加、水肿;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眩晕,近事易忘,注意力不集中,耳鸣,脑鸣;消化及泌尿系症状有食欲旺盛,大便不正常或小便多而频数;循环系症状有心悸、胸痛、胸闷憋气等。
总之,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均与上述诸病相对应。同时可有肝脾肿大和眼睑黄色瘤、肌腱黄色瘤、皮下结节状黄色瘤等出现。
血脂类测定,胆固醇值超过4.16mmol/L或5.72mmol/L,甘油三酯值超过1.1mmol/L或1.6 mmol/L (40岁上下以区分),并加高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4类中有一类以上升高。
由于测定方法不同,可以当地所测正常值诊断。
中医将本病分属“眩晕”、“头痛”、“胸痹”、“癥积”等范畴,认为主要为气血、阴阳失调,痰、湿、瘀相互为患。
余用自制消脂丸治疗本症,每能收到较好效果。
方中用决明子清热养肝,何首乌、肉苁蓉益精血、补肝肾、润肠通便,俱可降压、降血脂、胆固醇;以山楂、丹参、红花、茺蔚子活血化瘀,杭菊花、刺蒺藜疏肝平肝,皆可消脂降压;入菖蒲、胆星、远志、郁金以消痰利窍,泽泻、车前子、白茯苓、苍术渗湿燥湿除浊;佐陈皮、枳壳行气助运。
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化湿消痰降脂之功。
病案举例
03
胡某某,女,61岁,退休职工。
10余年来,经常头晕、头昏、头痛,血压偏高不稳,曾检査,血糖、血脂偏高。近来头昏加重,近事易忘,故来就诊。
形体肥胖,脉细涩,苔薄白,舌质红偏黯,舌体胖且有瘀斑;血压150/96mmHg,空腹血糖6.8mmol/L,血清胆固醇11.2mmol/L,血清甘油三酯8.44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0.6mmol/L。
诊为高脂血症。证属阴阳失调,痰瘀湿浊内阻。
方用消脂丸:炒苍术、炒枳壳、何首乌、红花、丹参、车前子、肉苁蓉、刺蒺藜、杭菊花、茺蔚子、川郁金、远志各60g,决明子、炒山楂各180g,泽泻120g,白茯苓90g,陈皮、石菖蒲、制胆星各40g。
诸药碎粉细末,过筛,水泛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次服5g,1日3次。
丸方连服两个疗程,并适当节制饮食和加强体质锻炼,复查血压及血脂、胆固醇皆降至正常范围,诸症消除。
随访2年,上述指标持续稳定。
按语
本案患者血糖、血压均偏高,但尚未构成糖尿病、高血压病。
见头昏头痛,检查血脂、胆固醇又明显升高,可能由于痰浊瘀滞脉络,脑动脉管壁受阻或舒缩失调以及阴虚阳亢所致。
余以化痰活血之消脂药从高血脂治疗,并制成丸剂,缓缓进服,使邪浊得消于潜移默化之中,故血脂、胆固醇降至正常,诸症亦随之消失。
(来源《临床验方治疗疑难病》,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