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凭啥不能快乐?
端午节又到了,朋友圈又被一大波“端午安康”的祝福刷屏了,害得我满脑子都是陕西安康。偶尔有一两个说“端午快乐”的,很快就有人出来纠正,说这是错误的,专家说了,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应该说“端午安康”。本来我也很想说“端午快乐”,但显得既没文化又没良心,搞得我不说“端午安康”都不好意思。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包括主要有“龙的节日说”、“消灾防疫说”、“纪念屈原说”等等,流传最广的是起源于纪念屈原之死。
但据考证,端午民俗出现的时间比屈原早得多,跟屈原之死根本没关系。比如闻一多先生就认为,端午节应该是“龙的节日”,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纪念屈原说”之所以成为主流,据说是因为它符合统治者的核心价值观。统治者树立屈原这么一个典型,目的是让广大老百姓忠君爱国。爱国是包装,屈原是标签,忠君是实质。
当然,说“端午安康”完全没问题。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端午节是有关卫生民俗较多的“公共卫生节”。这天,民间习俗以艾和菖蒲插户,饮菖蒲雄黄酒。小孩身上佩香囊(“辟邪袋”),涂雄黄酒,拴五彩线,还有烟熏除害虫及各种驱五毒等等。韩致中在《端午新考》中指出:“总之,端午节本来是禳灾驱疫和采药的节日,这才是它的主要节目。”
那么,能不能祝福“端午快乐”,端午节又能不能快乐呢?《老猪说事》认为当然可以。不管来历如何,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节日,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活得更加快乐。
即使比较讲究礼数和规矩的古人,过端午节也不都是悲伤和沉重的。看了一些古代著名诗人写的端午诗,有出去旅游的,有看龙舟比赛的,有喝大酒的,嗨皮得很。苏东坡说,“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欧阳修说,“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陆游说,“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杜甫老先生一生穷困潦倒,非常苦逼,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有一年端午节,皇上送了他一身新衣服,老先生乐得不要不要的,当即写了一首马屁诗《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呀。
屈原是《老猪说事》非常尊重和喜欢的文坛大家、诗坛前辈,其诗文雄奇瑰丽,充满了浪漫激情和梦一般的想象力。就算端午节源于屈原,他的死换来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各国人民三天假期(战国时的楚国主要在今湖北一带),这是用生命在为人民服务呀。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他老人家那么热爱人民,应该也是希望大伙快乐的吧。
清明节是纪念先人的节日,有人说也不能快乐。《老猪说事》认为,那也没有必要哭丧着脸,苦哈哈的,可以充满感恩地快乐祭祀先人嘛。哪个先人不希望后人或生者活得快快乐乐的?除非不是亲的,或者是坏人。
那些不祝福快乐或不快乐的朋友,《老猪说事》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不管是什么节日,你有不祝福快乐或不快乐的权利,别人也有祝福快乐或快乐的自由,这些都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用自己的标准和选择去要求别人,就有点像道德绑架了。
佛教的目的是让人离苦得乐,早日解脱。《老猪说事》认为,只有快乐地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才是纪念这些节日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