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阮黎明||“专职”理发师(散文)
主编:非 鱼
提到理发,很多人都会有自己“固定”的理发店和“专职”的理发师,而我的“专职”理发师是至今为止给我理发时间长达40多年的张丽华师傅。
今年65岁的张师傅原是县商业局下属的饮食服务公司新荣理发店的一名正式员工。40年前,别看她那时候年龄不大,可她理发的技艺和水平却很高,所以,很多老顾客都愿意找她理发,久而久之,她也就成为很多老顾客心目中的“专职”理发师。
我之所以把张师傅称为是我的“专职”理发师,那是因为我从1980年参加工作时起就一直在张师傅这理发。
记得第一次来到新容理发店理发,当时,该理发店给我的印象可谓是门庭若市,因为,理发店的位置不仅处于县城火车站附近,还处于最繁华的商业街的边上。记得那时的理发店内共有10余把铁制的专用理发椅子,一字排开很是壮观,对应每张椅子的墙面上都悬挂着一面约有1.2米长方的大镜子,当理发的人面朝镜子坐到椅子上时整个人都被照到镜子里,而理发师就是通过镜子来给顾客修剪头型的。
印象中,张师傅的工作台椅是在厅堂靠门口位置,算起来也是理发店的“第一把交椅”。当时,新荣理发店每天开门都是人满为患,所以,为了合理有序为客户服务,避免因加塞而出现纠纷,理发店就在店门内左侧靠墙位置放了几把长条木椅子,每把椅子可坐四个人。按照当时店里规矩以先来后到顺序给顾客进行理发,这样先来的顾客就坐到椅子的尽头,后来的依次排列坐着;前面有到号理上发的,后边的那位就可向前移动位置,等号期间如果有起身外出的再回来就得重新在后面排着。就这样,大家显得既和气也很守规矩。
由于新荣理发店在我工作单位对面,所以,为了图个方便,每月的例行理发就固定在了新荣理发店,一来二去的也就对理发店的各位师傅的技艺有了一定了解,这样,也就有了自己选择谁来给自己理发的对象。
在我的记忆中,找张师傅理发的都是年龄偏大一些的顾客。这不仅是张师傅肯于专研业务,能依据每个人的脸型和头型不同而量身设计并剪出合适的发式,真正能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还是因为张师傅这人快人快语,为人诚实厚道和热情周到,所以,来理发的人中有很多都是奔张师傅来的,即使别的师傅倒出空来按照排号顺序排到了也不去理,就是等张师傅的号。这样,别的理发师有时闲得没事干,而张师傅的理发椅子就没有空过,每天算下来理发数量最多的也就属张师傅了。
1996年,随着企业改制,张师傅所在的新容理发店也解体,原在店里的理发师们有的转行自谋职业,有的回家歇业养老,还有的自己单起“炉灶”干起了个体理发店。在改制之初,张师傅虽然也有过转行的念头,但是,由于在新荣理发店时练就的一手高超技艺,再加上服务热情周到所结交的老顾客较多,所以,经过自己再三考虑和许多老顾客的不断鼓励,她下决心继续使用新荣理发的招牌租门市还干理发行当,坚持为老顾客服务。就这样一干就是25多年。期间,尽管由于多种原因店面多次迁址,但是,不论小店迁到哪里,老顾客都是跟到哪里;同时,尽管物价飞涨,而张师傅理发收费却始终没有大的波动,至今还保持在普通理发9元的价格,这也是张师傅的理发店保持顾客盈门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大家坚持光顾张师傅的新容理发小店,也不单因为理发收费低,还有就是张师傅服务热心,为人诚实,更主要的是借理发之机能相互见一下熟悉的面孔,找回一下美好的回忆。
2013年起我因工作变动,调到离家百公里的外地任职。一晃八年时间过去了,但是,这期间我每月都是找时间回到新容理发店来理发。一次,张师傅边给我理发边开玩笑地问我:“都到外地工作当领导了还回到我的小店理发,我理出的头型能符合你的身份吗?”我说:“理发是个人卫生的一种修饰,这与理发店大小和我什么身份无关;去哪理发是个人的一种习惯,理出的头型好不好没有标准,自己感觉舒服就好。”
由于多年一直在张师傅那理发的习惯,即使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月及时回来理发我也不去他处。去年春节期间,由于突发疫情影响,本该二月二“龙抬头”的时间赶上理发日子,但由于自己工作在吉林,并且疫情期间出行也不方便,即使这样,我也没有就近在吉林理发店“代理”,一直等到四月初疫情缓解一些才回到张师傅的理发店把头发理了。算起来,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把自己的头发攒过两个多月。去理发时,头发长得已经盖过了耳朵。
40多年来,在新荣理发店理发不仅认识了很多人,更通过在新容理发店理发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些老朋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有的偶尔相见后还感觉很亲切。
都说年纪大了愿意怀旧,而我通过在新容理发店理发带来的所想、所感不仅是一种印在记忆中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是对新容理发店一份挥之不去的情节。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阮黎明,1964年出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分公司干部,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人民邮电报》《中国邮政报》《吉林日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等媒体通讯员、《吉林邮电报》《江城邮电报》《舒兰日报》《舒兰市广播电视台》特约记者、舒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自1982年以来,先后有800余篇新闻稿件、散文和摄影作品发表于上述等媒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