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建筑世界

满天星8882020-11-26 23:57:47

刘建的水墨画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题材主要以建筑山水为主:皖南水乡中的徽居、北京郊外山间的石建村落、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和古代的建筑遗迹、巴黎塞纳河畔的街景……。

刘建早期从事版画创作,故作品很好地吸收了版画艺术等艺术形式之长,融版画、西洋风景绘画和中国山水画诸元素于一炉,构图严谨有序,墨色浓淡交错,色调效果独特,画面不仅工整写实,造型精准,又具有写意风范,格调高雅,韵味隽永的特点。欣赏刘建的作品,仿佛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建筑世界,给人以精神的感染、启迪和震撼。


刘建:1960年出生于安徽。现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友联画院画家、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佳作奖、“鲁迅版画奖”等奖项;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展览交流中心、青岛美术馆、江苏国际文化交流及印度国家美术院、美国、法国、日本、保加利亚等国机构收藏。

作品主要发表、收录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当代中国》(美术卷)、《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中国当代美术名著欣赏·1979-1999》、《改革开放·中国美术30年》、《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作品集(国画卷)》等大型文献。

邵大箴评:

刘建的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有鲜明的艺术基调,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周韶华评:

我对于刘建把建筑艺术的精华转换为水墨艺术有“凝固音乐”之感而钦佩。还因为这些作品的形式不仅含有神韵美的意味,而且能唤起人们尊重古代建筑,实质也是尊重古代文明的文化精神。

刘建把中国画从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拓宽了山水画的样式。这不仅使山水画由内容到形式的转变,而且是从题材到主题的转换,拓宽了山水画艺术的视觉灵感源泉,使中国水墨画走进了多元共生的新天地。

刘建的本体形式语言是在黑白灰的组合中,把人们带进纯真的大自然去感受结构美的力量和音响的平衡。他的艺术不是直白,是暗喻,是幻觉,是生命与诗的交响,是意念的闪光,是色与光的变奏,是更能接近造物核心的美的形式。

刘建的艺术探索是以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全新的艺术表达,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全新境界。

尼玛泽仁评: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何把建筑本身的艺术精髓以及它蕴含的历史气息、文化底蕴抽出来,同时又以中国绘画精神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至今仍然是一个新课题。

从这一意义上说,刘建先生是这一行列的先行者,他凭借自身的学养、灵气,苦旅、求索、攀登,行万里路写生,解读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雄伟建筑,将版画的提炼、西画的精准、中国画的洒脱融入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把立体的建筑艺术转换在平面的宣纸上。

这些作品使观众心灵为之悸动,把人带进神韵美的意境,唤起人们对历代文明精神的仰视。

这种横穿时空、集东西方最难用绘画语言表现的建筑为主体的作品,在当今画家中并不多见,这表明刘建先生对人类文明的深刻理解。他画的地方我基本上都去过,他不是“按图索骥”、拍照作画,而敢于把建筑艺术重合、逾越,作了大量的取舍,从精神需求和精神引导的角度,思考绘画在生命中的价值,即对浩瀚无垠天地的思索和旷邈悠远的文化思考。

画家追求“象外之象”的精神境界,在画面中追求黑、白、灰的纯粹性,在组合中突显结构块面的单纯与平衡,一改旧式的平面散点透视,追求建筑精准的透视空间,追求水墨多变的状态,以浓淡、墨块、留白以及清淡的色彩来表现中国画的笔精墨妙和艺术的纯洁性。

他用线强化韵律和节奏,行笔多变而富有表现力,在长短横直的交替中显示格调、美感。灰白平面上的肌理,显示出历史的沧桑感,大块流淌的墨迹表达出梦幻般的神秘与深远情怀。

他在多样的图式和表现手法上积极探索,寻求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在多元化的复合结构中,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中国画的视觉源泉,为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变革建立起新的审美价值体系,使中国画表现世界并与之对话、沟通多元文化的共识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张晓凌评:

刘建将水墨的渲染结合到线条造型的基础之中,重新赋予水墨材料以新的表达能力,实践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命题。

刘建的作品带着现代人的空间审美,探索水墨材料全新的表达方式,对于今天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有着较为积极的启示作用。

刘建继承二十世纪以来“美术革命”给水墨传统带来的“中西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水墨的语言空间。

中外建筑这些原本难以融入中国画语言系统的景观,在刘建笔下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转变成为一种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画面的形式语言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矛盾,拓宽了水墨表现对象的范围。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