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的一幅画像,至今封存在故宫中,无人能看懂其中深意
中国人都比较信仰儒家文化,然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就曾经对于鬼神给出过自己的观点态度,说到了这样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意思也就是说人们没有办法证明鬼神是真实存在的,也没有办法否认鬼神是虚拟出来的桥段。所以人们在不了解鬼神论的情况下,应该对其敬畏,但是不要过分执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于科学认知的普及程度日益在慢慢变高。但是直到现在,人们在科学水平日益发达的现代生活当中,却发现曾经被封尘故宫多年的一幅画像,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幅画作最早出现的时间点应该是在700多年之前,但是这幅画像被贴上了诡异的标签。
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敢看这幅画作的内容,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自己就真的读懂了画作背后的含义。这幅画作为什么一定要画的这么诡异,令人背后发凉,其中到底有何深意呢? 公元1127年到127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南宋时期虽然一直被贴上了屈辱的标签,但是这时候文学发展还是没有停止的。
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就有李嵩,代表作品就是《骷髅幻戏图》。从这幅画中的名字当中,就可以感受到有一丝丝寒意的感觉,人们并不喜欢提到鬼神论,甚至大多都大多数人一提到骷髅相关的话题,都会潜意识觉得不吉利。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思想之下,南宋时期还有一位画家喜欢画骷髅,这倒是令人感觉好奇。
公元960年到公元1368年,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个朝代,分别是宋朝和元朝。然而在宋元期间,当时的社会背景当中也提到了骷髅,这是一种文化元素。最开始的时候,骷髅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关于人的谐谑式隐喻。但是自从宋元之后,人们的思想慢慢的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宋明理学和道家学问、佛家学问在融会贯通。
其思想成果在慢慢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直到现在人们一提到骷髅这一文化元素就会感觉很害怕。其实这和后来人们在生活中所被动学习到的佛家寂灭、骷髅幻戏、道家的乐死等方面的文化有关,所以从这两个不同的发展角度来看的话,南宋时期的李嵩所在画中提到的骷髅文化元素,应该只是用来增加趣味性的格调,体现出骷髅在最开始的时候也仅仅只是个人谐谑的有趣意思。
所以这也好理解了,为什么国外有很多人喜欢骷髅呢?因为外国人大多数不太信仰佛教、道教,他们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文化,对乐死、圆寂这方面的思想不太了解,所以对骷髅的敬畏心没有中国人严重。所以在国外,骷髅就是很常规的文化元素,所以经常出现在一些图标、时尚设计当中。
《骷髅幻戏图》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画的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骷髅,虽然全身上下没有皮肤和人体组织,但是穿着打扮和眼神等各种动作给人一种很像人的印象。尤其是大骷髅头上还带着一个布帽,身上还披着一个稍微透明颜色的布料,留下了一种非常艺术化的色彩。右边的是一个小骷髅,虽然感觉像是被大骷髅操控一般,但其实也反映出了一种对比:动和静的两种不同含义。
对于这幅画作,现在还有很多人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作者李嵩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含义,但是人们在观看这幅画作的时候,还是会感觉背后隐隐发凉。除了骷髅元素是人们所不愿意提到的话题之外,这幅画作的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各方面都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说构图方面所采用的黑白布置,就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尤其是大骷髅身后的一些色彩调配,颜色十分阴重,如果过分相信佛家和道家思想的信徒们看到这幅画作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觉得这是一幅不祥之作。但是与这样的色彩对比非常明显的,却是观看小骷髅系的小孩,也就是画作的右半部分显得稍微要阳光明媚一些。
所以这样强烈的对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很多人都给出了不同的观点。陈继儒作为明代时期的文学家和著名书画家,曾经也对于这幅《骷髅幻戏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皆零星百物可爱。各代人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下,会给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这也就增加了《骷髅幻戏图》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讨论点。
在2002年11月份,《骷髅幻戏图》在上海博物馆参加了活动展出。于2007年6月份,又在香港艺术馆被活动展出,最近一次展出的时间点是在2017年5月份,在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双重展中,于中国馆中展出。从这些活动当中也可以看出《骷髅幻戏图》虽然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但是也慢慢走到了国际鉴赏的高度。
虽然700多年前这一诡异画像被历代著名收藏家,甚至是故宫都曾经收藏过这幅画像,但是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信奉道家和佛家思想的信徒们不敢直视这张著名画作。那可能正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人真的没有看懂骷髅的本质含义,所以国际上那些没有接受过佛教、道教思想的人会觉得这幅画作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