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佐 黄平:京剧中的酒文化(一)哪些戏是用酒点明题材的?
京剧大约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 清代道光年问) 形成的, 从清乾隆五十五年( 17 90 年) 以后, 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人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以唱“ 二黄” 声腔为主、兼唱昆腔等,由于声腔和剧目都很丰富。很快地压倒了当时盛行北京的“ 秦腔” 。
许多秦腔班的演员转人徽班, 形成徽秦两腔的合作, 后来另外三个徽班也来到北京。
京师的梨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 到清朝道光年间, 造成了第二次“ 西皮”( 前身是秦腔) 与“ 二黄”( 徽班) 的合流, 形成了所谓的“ 皮黄戏” , 即京戏或京剧。
京剧来源于民间, 它自然为人们喜闻乐见才有其生命力, 因此, 一般来说, 京剧所演的戏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比较多, 而在民间, 酒与英雄往往是紧密结合的 , 大凡描绘英雄豪杰, 大都要极力渲染他的酒量, 这种观念, 直到今天, 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学艺术的影响依然存在。欧阳予倩先生在《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中也曾介绍说: “ 二黄戏是野生的戏曲艺术, 它的风格是比较粗野的。… … 主要演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戏; 此外就是( 东周列国志》、(精忠说岳全传》和(杨家将全传》等… … 。” 当然是很有道理的, 诸葛亮、曹操、张飞、鲁智深、林冲、穆挂英等英雄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 这与文学作品的成功不无关系, 但通过酒文化的舞台形象的塑造, 则更是栩栩如生, 他们武艺超群, 酒量过人, 通过对英雄的深刻细致的描述, 透过酒文化也展现了历史上社会及生活的某些侧面, 甚至一些著名事件。
如(摘缨会》这出老生传统戏, 就是围绕楚庄王大宴群臣中, 由爱姬敬酒引发的矛盾冲突, 整台戏围绕“ 酒” 而进行, 生动描述了晋楚交兵的一段共知的美谈; 荆坷刺秦王未中, 大闹秦庭,虽未成功, 千古壮其侠烈, 《荆坷传》就描写了这一事件, 戏中为塑荆坷无畏的英豪形象, 以其海量壮行, “ 饮酒须要效鲸狂, 开怀一饮断长江, 快哉干杯尽海量, 人生乐事惟醉乡。” 酒在这里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结合得恰到好处, 著名表演艺术家郝寿臣的表现更是逼真动人;( 监酒令》则通过以军法行酒令、反映汉代吕后专权, 宫廷骄奢淫逸的生活, 戏中描述了吕后专权, 吕姓皆封王爵, 每夜宴乐。朱虚侯刘章不满吕后所为, 刘章趁为吕后斟酒, 以军法斩了吕党二人。这出戏也反映了汉代酒令不同于以后唐代的酒令“ , 通过酒文化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此外, 许多京戏。只要一听剧名, 人们都可联想出历史事件及人物特征。在这里, “ 酒” 起到了代名词作用, 如《青梅煮酒论英雄》,就可想起曹操、刘备议论天下英雄的复杂心理; 《横架赋诗》, 就浮现出曹操“ 老骥伏橱, 志在千里” 的英雄气慨和自豪感; 《太白醉写》使人们想到李白醉酒后趁此要杨贵纪溶墨, 要高力士脱靴以泄尽闷气的众所皆知的文人志气; 《醉打山门》使人们想起胆大心细、侠肝义胆的鲁智深形象。
在这些戏中, 唱词、剧情、演技都脱离不了“ 酒” 这一主题, 都围绕着主人公而进行, 从艺术的角度把中国丰富的酒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
京剧剧目非常丰富, 已知约有五千多个剧目。
其中许多规模很大, 成为“ 系列戏” , 其内容多为历史故事。
影响最大的有“ 三国戏” : 表演三国时代的诸多事件, 如《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群英会》、《借东风》、《龙风呈样》、《失(街亭)空(城计)斩( 马傻)》等等。“ 杨家将戏” : 表演杨家将英勇杀敌、卫国牺牲的壮烈事迹。
如《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百岁出征》等等。“ 水浒戏” : 表现了封建社会许多官逼民反的悲剧和英雄人物的行为, 如《野猪林》、武松打虎》、《打渔杀家》等等… … 。
翻开这些剧本, 字里行间都浸透着酒的芳香, 眼前浮现着众多英雄豪杰的饮酒形象, 他们或静或狂的“ 醉态” 引发人们去透过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索, 这或许就是京剧艺术能根植人民大众之中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