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朱云岳的随笔《梦回黄荆山》
梦回黄荆山
有这么一个城市,它拥抱着一泓碧水,它又被一列青山所拥抱。那水叫磁湖,那山叫黄荆山。恰如温柔的母亲和伟岸的父亲,呵护着这座美丽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名字叫黄石。
西塞山
唐代诗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把他推向争论的交点,一样的白鹭翩飞,一样的桃花流水,无论是湖州还是黄石,境界到了就好,何必较真,诗人最后倒是在细雨斜风里不归了——
六十年代的西塞山,没有修建景点,一片荒芜,倒是具有原始的况味。我们一伙年轻人,常去扒荆棘,钻山洞,下到水边捡奇石,也希望见一见千寻铁锁沉江底的场景,但是踪迹全无,倒是后来有人发现了宋代窖藏铜钱近30万斤,我们就不去了,免惹是非。
飞云洞
这个名字果然招人。从山下远远望去,半山腰有一山洞,时有缕缕白雾从洞口飘出。洞下边有瀑布如白练款款下坠,不逊于黄山、庐山,那时候要到洞口,需从冶钢二门的一条山道上山。
洞内有一道观,当时已很破败,据当地人说,观内原有一个道人,后来被逐下山了,我当时对景作了一张画,保留至今。
李家坊背后
那是我与几个画友常去的地方。从隧道口前的便道下行越过一个小村庄,那就是李家坊,路旁有户人家,每次上山都要从他屋后绕过。他家喂了一只狼狗样子很凶,主人通常都用锁链锁住,它见人走近就狂吠不止,有一次主人忘了上锁,见我们走近就气势汹汹地向我们扑来,这时幸好主人赶来拉住了绳索,我们只是一场虚惊。
从屋后上行不远,有一块山间洼地,洼地周边怪石嶙峋,有的如狮虎,有的似鲛龙,髙低错落,似一幅幅天然图画。
石上垂挂着藤萝荆棘,石隙处长满杂树,有些树阴正好给我们遮荫蔽日,各人找好位置,一画一上午。约莫午饭时分我们把带来的干粮茶水,放在一起,席地而坐,相互交换着共享午餐。吃饱喝足,稍作交流,又开始了下午的功课,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画具回家。听说黄荆山要开发为旅游区,不知昔日我们那一小片天地会派作何用场,但愿它变得更好。
正名之忧
早就听说黄荆山要开发为旅游区,这原本是好事,但有消息说黄荆山要更名为黄金山,这可让一些认识几个字的人担忧起来。历来这里就叫黄荆山,这个荆字多雅致,改成金字就太俗了。看来这规划拍板者也还不俗,竟仍然定名黄荆山,免去了不少人的忧虑。
东洞西洞
初到黄石听人说有个东洞西洞,两洞遥遥相望,据说那原是一条山中的暗河,后来地壳运动将整座山一分为二,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两个遥遥相对的山洞,此说未见专家认证,留此存疑。一个夏日的早晨,我们几个年轻人步行向山间进发。半路上遇见几个女青年,边走边聊天,听口声像是山背过来的。迎面相觑之际,我开玩笑的撇学山背音问:那位妇联同志嘿!到东同(洞)虽同(西洞)么样嘴(走)咯!她瞪我一眼,说;嗯各个噢腔不噢贴咯!意思是你这个咬腔不咬调的!我们几个人顿时大笑起来,她们也嘻嘻哈哈走了。
约莫又走了个把小时,远远望见两边山脚各有一个洞口,那时候几乎旡人光顾,两洞都很大,黝黑幽深,乱石成堆。隐隐约约听到水滴声,一路上挥汗如雨,进洞后顿觉寒气逼人,稍作休息,一行人原路而归。
南湖堤
当时玻璃厂后面就是南湖堤,湖水清澈,一班年轻工人,下班后就跳入湖中暢泳一番。我从小就是个旱鸭子,见他们游得开心,也想试一试,他们扶着我在岸边浅水处,双手抓住蓼草,双脚击水,如此试了几回,每次把岸边的蓼草扯去一大片,把一方湖水搅得通混,依然秤砣一个,此后再也不作此念想了。
南湖水好鱼多,当时规定游鲳野鲫可以钓,家养的鲢鳙鲤鱼不准钓。厂里有位老唐师傅是钓鱼能手,每天下班就拿根钓杆坐在堤边,不要一多会就钓回够他一人下酒的鱼。
有一次临到晚饭边近,我家来了几位客人,那时还没有冰箱,手边的菜不多,老唐师傅正在和我闲聊,见此情景忙叫我莫急,说你把别的菜先弄好。他拿了钓杆鱼篓去到南湖边,等我的菜饭还没烧好,他就兴冲冲的回来了,约莫一大碗游鲳,还有一条斤把重的翘嘴白,解决了燃眉之急。
以上点滴琐事,都是我约五十年前的回忆,难免遗漏舛误,请读者见谅!
如今这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渐渐褪去了昔日炉火的辉煌,抖落了一身尘垢,悄然地凭着它天生丽质,努力的蜕变成一座拥有无限魅力的风景名城……
朱云岳,86岁,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在黄石工作二十五年,曾任黄石玻璃厂美工组组长,大冶工艺玻璃厂厂长,黄石科协副秘书长。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