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背后的意义,这一点,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

分享一篇好文,并作一些延伸

周远斌: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如何引领孩子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中秋?

看了周远斌这篇文章后,感慨作者的博学之余,我就在想,整篇文章最核心的是什么 ,或者说,对于中秋这样的节日,我们父母到底要让孩子学到什么?

我们到底要传承什么东西给孩子?

周远斌的文章信息量很大,从天地到万物甚至到宇宙,可以让人思索琢磨很多东西,而我也喜欢追问或简化,在所有这些信息量中,有那些是关键的,是可以切身在我们生活里面落地的?

我觉得关键词是他后半段提到的“劳动”以及由劳动所链接的共同体【家,亲戚与朋友】;

而关于劳动的价值以及它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深刻意义,我借以前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如下是2021年9月更新:

劳动的目的二:自我在共同体里面的价值感知【回馈】

爱因斯坦说:“生活或工作的动力应该是基于对工作的乐趣,及工作所带来的成果以及这个成果的社会价值”。

写一首诗,做一个灯笼,做一个生日卡片,做一餐饭,洗一次碗,拖一次地。

我们在做着所有这些劳动或付出的时候,我们自我的内心必须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

  • “我们为什么要做?”;
  •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每天重复些那些辛苦的劳动”

有时候我对橙子说:“今晚你洗碗哦”;

橙子会问:“为什么?”;

我:“因为爸爸今天又是买菜,又是拖地,又是做饭,累了,妈妈工作也很累,你能不能帮爸爸分摊一下,洗下碗,?而且你好久没洗了”;

如果此时橙子表示很为难的样子【想偷懒】,我会说:“或者你选择吧,你可以选择明晚洗,或者选择帮忙收衣服叠衣服”。

当我在告诉橙子为什么需要他付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描述一些事实,帮助他去看到家人对他的恩惠,更进一步,帮助他去感知到恩惠与滋养。

这实际上就是在塑造他的前额叶,他或者以后在试图克服洗碗的惰性时,就会进行自我的这种内心对话,比如他会感知到:“对方帮我承受了这份辛苦,我也应该付出些什么,去回报一下”。

这种对话的原则,帮助其“看到”(感知到)恩惠的滋养,并且产生感恩之情去回馈。

周远斌的这篇文章,讲中秋的意义,其中提到天地,太阳,月亮,植物,动物,火,阴阳,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节奏与循环】.....

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觉察,你会发现,所有这些万物,无不在诠释着对人类的恩惠与滋养,这是一个最大层面的共同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渗透式的植入。

特别是,所有的这一切,看似遥远,看似与我们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但恰恰相反,人类与整个共同体是息息相关的,这个外在时刻都在滋养着我们,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而且往往不被我们感知到,更多的时候,被我们理所当然化了,就像孩子把父母的劳动理所当然化一样。

这就是感知力,我们今天正在快速失去这样的能力。

但是感知这个大的恩惠体的存在的这种感知能力,却植根于我们日常生活里面的每一次亲手的劳动之中,家里面的每一次劳动,都在诠释着它。

劳动赋予我们情感,赋予我们感知他人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他人形成高效的共同体,而家就是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共同体里面,对孩子来说,获得感知他人他物的“源头”,它最终会被孩子投射到同学,老师及所有陌生人。

整个过程下来,我们就是在塑造孩子的行为能力,人生动力,帮助他回答:“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也是一个塑造性格与人格的过程。

特别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用语言,只能用心及行动,包括我们的人生动力,它是感知后获得情绪推动的结果,是一股人生力量,而这股力量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它跟汽车的汽油一样真实,它就是能量,它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神经元的空触链接及信号传递的效率上,在人性里面,被我们表达为情绪与情感。

正是这些东西,驱动着一个人去行动,去“回馈所得到的一切”。

本文更多背后的大脑原理,底层的能量均没有展开,请自行查阅《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

些原理包括但不限于:大脑神经元,大脑默认网络,大脑可塑性,神经元链接密度与创造力,大脑决策机制,认知吝啬鬼,基因脑与文化脑,大脑与智慧,动物脑,前额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德森定律,情绪机制,能量的熵增定律与最小作用量原理以及在这个底层原理的作用下万物一系演化到人类共同体的特征。

因此,真正能改变本性的修行,一定是基于大脑原理的修行,一定得全面读懂本专栏,它是小务虚所有一切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