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家精要|刺血疗法的临证应用
刺血疗法的临证应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 杨介宾
杨介宾,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幼承庭训,儒而兼医,早年随父杨术全临证习医,精研医典,深得中医要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在医疗中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讲求临床实效,擅针灸、刺血和拔罐疗法,善治诸般疑难杂病、各种痛证、脾胃病等。几十年勤于钻研,临证不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医技风格。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入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善用交经八穴和天星十二穴,以及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方面,非常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崇尚刺络泻血、核邪安正的观点,善用点刺、散刺、划刺、锥刺四种刺血术,常将此法用于治疗30余种病证,多获良效;擅长艾灸疗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火棉灸、药锭灸、点按灸和药线灸等方法;熟谙针灸时间治疗法,常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用于临床。
刺血疗法,就是用三棱针在患者体表某一部位或输穴浅刺,使之出血少许,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刺血疗法。刺血疗法由来久矣,它是在“贬石”治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就有不少篇章记载,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宛陈则除之”《素问·针解》篇解释说:“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经脉》篇亦云:“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素问·调经论》又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在宋金时代著名医家张子和也非常重视刺血疗法。他说:“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据上所述,都是指刺血疗法而言。后世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据临床实践证明,它确实能治许多疑难杂病,尤其是阳实火热,风毒之邪,气结血瘀和一切壅闭有余的实证,大都宜于刺血,每每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由于本法具有简、便、廉、效的特色,故介绍出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常用的刺血疗法有如下几种:
1.点刺法:古称络刺,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对准应刺部位,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一点或数点,深约半分至一分,能以出血为度,不可用力过猛及捻转,以免造成过深过大的创口。此法应用颇广,如刺十宣、十二井穴、攒竹、上星等。
2.散刺法:古称为豹纹刺,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在痧疹上、斑疹上或郁血部位上分散轻刺,刺数较多,放出血珠即可,如扭伤局部瘀血等。
3.划刺法:用三棱针在病灶局部轻浅划破使之出较多之血液,如丹毒等症。
4.锥刺法:古称赞刺,是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直入直出,浅而快速,使其出血或粘液,此法多用于痈疽、痹病、痰核、流火等症。
5.密刺法:以梅花针扣打患处,使之微量出血,此法适用于皮肤病,如顽癣等症。
1.各种刺血法,施术前针具与应刺部位,均应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无论刺络脉或腧穴,首先挤压应刺部位上下,遏其回流,使之郁血,青筋暴露,然后即可施术。
3.出血量依病情而定,不宜过多,一般一二滴至一二毫升为宜,如流血不止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轻揉片刻即止。
4.有动脉的地方,不宜刺血,如误刺则血射如线者,急按动脉上端,另以消毒棉球按住针孔,其血即止。
5.刺血量少者,每日或间日一次,一至五次为一疗程,刺血量多者,每周一二次即可。
6.对病人要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1.适应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血实宜决之”的原则,凡属血热壅滞,血瘀气结,阳热火毒,风火郁闭等一切有余的实证均宜刺血。如局部红肿硬痛,麻木酸胀,郁血瘀血,急性热病,神志病,高血压,风火热毒等。
2.禁忌症:刺血属于泻法一类,因而不适用于不足之虚证,凡属虚弱,气血亏损,阴阳俱虚不足之征的病证均为不宜。如血虚体弱,气虚下陷、血压下降、血友病、孕妇、习惯性流产、肺痨病、贫血病、全身衰弱等病证均忌刺血。
1.中风闭证:凡中风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禁不开,颜面发赤,气息粗促,痰涎壅塞,二便不通,舌苔黄腻而燥,脉弦数而劲。
治则:启闭开窍,平肝熄风。
取穴:百会、人中、十二井、十宣、合谷、太冲急刺出血。如现红点,刺委中、泽曲出血。亦可急刺五心穴,即百会、劳宫、涌泉,亦具强心醒脑之良好作用。
2.肝风(高血压):凡患有高血压病而见有头晕,头痛,耳鸣或头部发热、颜面发赤、眼睑瞤动、指端麻木,少寐,心悸,焦急烦怒,舌质红,口苦苔黄,脉弦数而有力等证。
治则: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取穴:百会、攒竹、太阳、足窍阴、至阴、大敦、厉兑、隐白、十宣、涌泉、头维、风池、太冲、太溪刺血或粗针强刺。
3.中暑:为烈日之下或高温车间劳作,感受暑热炎蒸所得,其症头昏头痛,面赤身大热,大汗出,气粗,口渴引饮,唇干舌燥,胸腕烦闷,甚则昏仆不省人事,或有抽筋,脉多洪大而数。
治则:清泻暑热,醒神开窍。
取穴:百会、人中、委中、神门、十二井、十宣急刺出血,以达泻热清神之效。
4.急性吐泻:由于暴饮暴食,或进生冷腐败不洁之物,清浊相干,乱于肠胃而成本病。其状发病急骤,上吐下泻无度,腹中绞痛,腕闷心烦,头痛发烧,口渴尿赤,吐下之物酸腐气味,或有抽筋,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化湿,调中降逆。
取穴:十宣、委中、曲泽、内庭、金津、玉液、海泉急刺出血;足三里、中腕、内关、承山强刺。
5.时行感冒:凡温邪外束,起病迅速,老幼相似,突发高热,鼻塞流涕,头身俱痛,骨节烦疼,咽喉肿痛,口渴引饮,身热无汗,大便干燥,伴有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则:解表发汗,宣肺清热。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少商、商阳、老商、中商、中冲、攒竹、太阳、十宣等急刺出血,以发汗解表泻热。
6.小儿急惊风:凡属小儿急惊风,多见壮热神昏,两目上窜,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惊恐不安,痰涎壅盛,面色青紫,甚则二便失禁,脉数,指纹紫暗,苔薄黄。
治则:清热开窍,熄风解痉。
取穴:百会、人中、十二井、十宣、印堂、涌泉、大椎、合谷、太冲、身柱、筋缩、曲池、阳陵泉,急刺出血或浅刺疾出不针。
7.急性黄疽:皮肤、面目俱黄,发热口渴,小便短少而赤,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中烦闷,甚则壮热神昏,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斑疹,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
治则:清热退疽,解毒凉血。
取穴:大椎、至阳、腕骨、肝俞、胆俞、中冲、十宣、太冲、阳陵泉,浅刺不留针,或急刺出血。
8.疟疾:凡温邪所致之疟疾,往来寒热,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烦疼,头痛剧烈,面赤唇红,口渴引饮,便结尿黄,舌红苔黄,气息急促,口苦恶心,脉象弦数。
治则:清热解表,透达疟邪。
取穴:大椎、陶道、至阳、关冲、中冲、后溪、间使、崇骨、十宣急刺出血,或点刺出血,拔罐以泻热退疟。
9.急性热病:凡一切急性热病,高热头痛,口苦烦渴,面目赤肿,气粗口臭,唇焦舌黑,神昏谵语,发狂,昏迷不省人事,甚则咽喉肿烂,肌肤出现痧疹斑疹,便秘尿赤,脉滑数洪大者。如温疫、温毒、风温、湿温、暑温热痢、大头温、虾蟆温等均宜刺之。
治则:清热泻火,凉血败毒,醒脑开窍。
取穴:百会、攒竹、太阳、耳尖、人中、大椎、四关、老商、十二井、十宣、尺泽、委中,速刺出血,还须用大椎至长强每节间宜刺之,效果更佳。
10.癫狂病:本病俗称武痴,此因痰火结聚,蒙蔽心窍,或因伤寒阳明热邪所致其症狂躁刚暴,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不避水火,不知秽洁,日夜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浮大。
治则:豁痰开窍,安神宁心。
取穴:人中、百会、涌泉、大椎、身柱、关冲、期门、神道、心俞、神门、内关、三阴交、劳宫、中冲,宜重刺或刺血。百会为百脉一宗悉至其会之穴。《资生经》则谓:“百会能治心疾”,故以百会为主穴中之主穴。此外孙思邀十三要穴宜重刺或刺血,亦有良好的作用。
11.跌仆闪挫:凡跌仆凝蹴闪歪,以致气血凝滞,局部疼痛肿胀,肌肤青紫,关节屈伸不利,致使气滞血瘀,筋脉络脉受阻而成本病。
治则: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取穴:以痛为输,天应穴散刺出血加拔火罐。胁痛加刺肝俞、阳陵泉;脊痛加刺人中、后溪、膏育;腰痛加刺肾俞、肾脊委中、尺泽刺血。
12.小儿疮疾:因停食蓄乳,久则成疮,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烦躁不安,大便稀搪腥臭或秘结,小便黄浊,舌苔浊腻,脉象濡数而细,指纹淡紫。
治则:消疳理脾,化湿驱虫。
取穴:四缝穴刺出黄白色粘液,足三里、公孙、脾俞、中腕、百虫窝急刺之。
13.暴发火眼:此系风热相搏,血热上冲于目所致,目睛红丝缕缕,赤肿热痛,羞明沙涩,头昏脑胀,眼生黯障,心烦热渴,鼻燥唇干,小便黄赤,舌苔黄而燥,脉象浮数。
治则:祛风泻热,消肿止痛。
取穴:睛明、攒竹、鱼际、上星、耳尖、太阳、大敦、厉兑、足窍阴、内迎香、目窗、丝竹空、瞳子谬、大陵、肝俞刺之出血。两肩胛内缘红点挑刺之。耳后静脉刺血有良好效果。
14.疔疮:本病多发于头面四肢,初起如粟粒状,呈现紫黑色,或如水泡,坚硬如钉,皮肤焮肿灼热,或疼痛痒麻,恶寒发热,如疔毒内陷,则见神识不清,躁烦眩晕,恶心呕吐,如发于四肢,则红丝上窜,称为红丝疔。
治则:清热解毒,散瘀消脓。
取穴:身柱、灵台、合谷、委中急刺之。按疗疮所在部位有关经脉,循经取穴,如生于大肠经部位取商阳、曲池等;生于胆经部位取阳陵泉、足窍阴等;如有红丝从四肢向躯干发展者,则从止点刺到起点,寸寸刺出恶血,并挑破初起疮头以泻毒邪。如高热神昏,此为毒邪内陷走黄,宜开窍护心,加刺人中、十二井出血,少海、神门急刺之。背部红点挑刺法亦有良效。
15.喉病:凡喉痹、喉蛾、喉风等症、刺血均效。喉蛾生于咽喉一侧或两侧,状如蚕蛾,红肿疼痛;喉痹生于喉里,肿塞痹痛,水浆难入,吞咽困难;喉风发于喉间,咽喉焮肿而痛甚则肿闭,痰涎壅滞,呼吸不利,以上三症,均系肺胃积热,风火上扰所致,大抵喉症宜针刺血,最为上策。
治则:清利咽喉,消肿止瘾
取穴:少商、商阳、鱼际、太溪、照海、金津、玉液、天容、少泽、合谷、关冲、中冲、少冲、尺泽、足窍阴、涌泉急刺出血,喉部红肿处刺血亦有良效
16.口腔糜烂:凡口腔颊部舌边上鳄等处,发生白色溃破糜烂,红肿疼痛发热,流涎粘稠腥腐口臭,拒食,精神躁扰,舌尖红赤,大便干燥,小便短黄,五心烦热,牙齿则中痛,苔黄口渴,脉数等痣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取穴:少商、鱼际、商阳、地仓、颊车、合谷、内庭、隐白、公孙、承浆、金津、玉液、海泉、厉兑、廉泉急刺之或刺出血。
17.舌病:凡木舌、重舌、舌强、舌卷、舌风、舌疮、舌无津液,如此之症,舌质深红,舌苔干燥或流涎腐臭,五心烦热,不思饮食,小便短赤等热象,宜急刺之出血。
治则:清热凉血,泻心脾之火。
取穴:关冲、曲泽、中冲、少冲、廉泉、人中、尺泽、海泉、少商、金津、玉液、照海、少府、劳宫、涌泉急刺之或刺出血。
18.鼻病:凡是酒渣鼻、鼻塞、鼻渊、鼻血、鼻痔等证宜刺之。其症出现不闻香臭,鼻涕浓浊,前额头痛,鼻准丘疹凸起发赤,或肺胃热郁上熏清窍而成鼻衄者,均宜刺之。
治则:清热泻火,宣通鼻窍。
取穴:素谬、内迎香、外迎香、少商、商阳、列缺、合谷、禾谬、上星、前顶、大迎、曲池,急刺出血;酒渣鼻局部皮肤扣刺出血,鼻衄加刺涌泉及后发际亦有良效。
19.发际疮:由于风热湿邪上壅督脉足太阳、少阳三经,好发于后项发际,疮疖状如粟粒,大小不等,肿胀硬结,顶白根赤,起伏较快,痛痒俱作,搔后溢出黄色粘液,舌苔白腻,脉滑数,此乃气血拥壅滞而成。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利湿。
取穴:大椎、灵台、曲池、合谷、风池、天柱、大椎旁五分、陶道、委中、尺泽刺出血。亦可挑刺背部红点令其出血,局部周围皮肤点刺出血以达决其壅滞之目的。
20.厉疯:本病凡邪气与卫气相搏,致脉络壅塞不利,若风邪壅聚,则肌肤肿胀而为块垒结节,若脉道闭阻,营卫不行,则皮肤麻木不仁,风寒之邪郁久化热,则化血腐肉而皮肤为之溃烂,甚则鼻柱败坏,指趾眉毛脱落。
治则:泻热解毒,和血调营。
取穴:皮肤肿块处刺血,使恶血渐去,经气自通,或以梅花针散刺出血,使毒血溢去。
21.丹毒:本病起于突然,皮肤鲜红一片,色如丹涂脂染,皮肤稍高于正常,边界分明,局部灼热,焮红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伴有烦渴身热,便秘溲赤等现象,舌苔黄腻,脉象洪数等全身症状。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取穴:局部三棱针散刺出其恶血,以泻其毒,即“病在血者调之血”,“宛陈则除之”,“血实宜决之”之义亦可曲池、合谷、曲泽、大椎、委中,刺血以泻其阳热。
22.肢端麻木:凡四肢肘膝以下手足指趾或某一局部失却知觉,麻木不知痛痒,或如绳索捆缚初解之状,此为风痰湿邪死血入于脉络,阻碍营卫之气流行而成,亦有久居湿地,汗出入水,湿邪浸渍,致使机体麻木重着而致本病。
治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取穴:合谷、太冲、四缝穴、八风、八邪、外关、阳陵泉、十宣、十二井刺血通络,局部麻木者,皮肤针散刺出血,加拔火罐其效亦佳,气虚者忌刺。
23.实证哮喘:实喘为呼吸急促,胸隔烦满,气粗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呼多吸少,口吐痰涎,头痛恶寒,发热无汗,口渴引饮,面赤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
治则:清热发汗定喘。
取穴:十宣、委中、尺泽刺血、擅中、天突、太渊急刺之,人中、少商、商阳刺血,大椎、定喘刺血拔罐。
24.顽癣:本病系慢性搔痒性皮肤病,此为风湿热邪蕴阻肌肤,营血不足,肌肤失养而成初起皮肤发痒,搔后出现圆形或淡红色丘疹融合成片,皮厚坚硬粗糙,时有脱屑,阵阵奇痒,入夜更甚,搔不觉痛而溢出血水,因情绪波动而加重,常缠绵难愈。
治则:散风止痒,养血润燥。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神门、三阴交、风市、内关,急刺之,局部皮肤针密刺出血加用火棉灸。亦可局部散刺出血加拔火罐。发于肘、腘窝者加尺泽、委中刺血泻热止痒。发于掌中者加刺少府、劳宫以清热滋燥,耳后静脉刺血,亦有良效。
本法的主要作用是解表发汗,泻热解毒,消瘀去滞,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养血活血,这些作用不限于以上所举之病种。凡病属表实阳热,风毒疫邪所致之症,均可普遍采用。
本法系针刺疗法之一种,既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药物治疗。
本法只适用于热证、实证;虚证、寒证则不相宜。如《灵枢·血络论》说:“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气脱则仆”说明刺血宜实证,对体质弱者,虽有外邪,鼻塞不通,然不宜刺血,应以存正治之,如误用于虚弱,可致头昏目弦,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失神之不良后果,用者慎之。
读而思
duersi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本文摘自《针灸临床杂志》1996(9):4-8,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wfasedu@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