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篇全译1--81章
以下完全是个人愚见,对与不对请各位看官自己去思索、验证。喷与不喷,各位请随意!#道德经#
《道德经》通篇全译 1--20章
第一章【译文】“道”是可以解说的,但是解说出的“道”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道”了。(这句话的具体解释可以去看上个作品中,拿地球做比喻的那一段。)“道”的名字可以命名,但是我们给“道”命名的名字,却不是“道”本身的名字。这句话的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的所有的东西的名字,都是我们人类给起的,是人类为了分别这个世界上东西给他们起的一个代号而已。『注释』这句话第一层意思:在“道”(不只是道,所有的人、动物、植物都是)刚刚开始演化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当演化出万物的时候,万物给“道”(和自己)起了名字。这和上一句相互应。第二层意思:“无”是这个世界演化的开始,当演化出宇宙万物的时候“道”就已经成了万物的“母亲”。所以要经常从“无”中来观察“道”的奥妙所在。要经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踪迹所在。“无”和“有”这两样都是一同出于“道”,但是却名字不同(作用不同),这两样都可以说是很玄妙的。找到玄妙的根源,就找到了所有事物玄妙的根源,那也就是所有事物玄妙的大门。
第二章 【译文】当天下都知道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是相应而生的,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乐和声调、前和后都是因为相互对比才形成的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所以圣人做不显示自己高尚行为的事 ,不靠巧舌善辩的语言去教导别人(以身作则,靠行动来教导人)。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辞辛劳,给万物生命而不把功劳占为己有,为万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不自恃功高,成功帮助万物之后却不居功自傲,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正因为圣人不居功自傲、不宣扬自己,所以他的功劳才能长久的被人们记在心中。
第三章 【译文】不宣扬有才能的人(平等看待商人、农民、工人、博士等),这样民众就不会去追名逐利;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民众就不会因为贪念而沦为盗贼;不把能使人起欲望的事物展现出来,这样民心就不会被扰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就是:让百姓的心灵淳朴,让人们能吃饱饭,不使百姓起欲望,让他们的筋骨强健。 要使人民无欲无求,让那些心思机巧的人不敢胡作非为。正因为使民众都不敢胡作非为,所以才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这一章也是一体两面的意思)
第四章 【译文】“道”用“冲”来调和万物,他的作用好像没有穷尽。“道”好像是万物的宗源,深不可测。他隐藏自己的锋锐,解除世间的纷争,收藏自己的光耀,和尘世混同在一起。他看起来好像是虚无的又好像是真实存在的(这一句说的是“道”的一体两面,和第一章里的意思一样)。我不知道是谁创造了“道”,好像是在天帝存在之前就有了。
第五章 【译文】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平等看待),对待万物都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是没有偏爱的,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就像是一个风箱一样。虽然中空但里面的能量却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过多的干预只会扰乱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不如保持中正之道。
第六章 【译文】五谷杂粮之所以能够与世长存,是因为他们是为万物提供能量的母体。创造这个母体的根源,同样也是创造天地的根源(道)。他(道)看起来好像若有若无,发挥起作用来的时候,他的能量却永远也没有穷尽。
第七章 【译文】 天和地相对来说能够长久的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无私奉献,利益众生),所以才能永远存在。因此,圣人凡事都让别人占先,反而能赢得爱戴;凡事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得以保全。难道他真的没有私心吗?正因为有私心,所以(道)才会成就他的私心(不只是私心,身体、名声等)。
第八章 【译文】 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利益,又不争取功劳。万物都喜欢往高处(社会地位)走,而水却喜欢往低处流,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圣人、上善之人)居住在没有争议的地方(谦卑居下),心胸广阔又没有欲望,给予人仁慈、仁爱之心,说话善于信守诺言,做自己善于治理(能力范围内)的政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去争名夺利,所以才没有什么忧患。
第九章 【译文】 恃才傲物、骄傲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铁器捶打的再锋利,也不能永久保持它不会生锈。就算是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若因为富贵而骄纵,就容易给自己带来祸害。做事成功之后,就要含藏收敛,不彰显自己的功德,这才符合“道”的规律。
第十章【译文】 灵魂、肉体与“道”融为一体,就能不为外物所动,片刻不分离了吗?聚集精气达到柔和的状态,就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了吗?洗除身体和思想上的污垢.就真的一点瑕疵都没有了吗?热爱百姓,将GJ治理好,就能做到对百姓一点伤害都没有了吗?口鼻自然的呼吸,就能保持不会喘粗气了吗?当你的智慧能通达四方时,天下就真的没有你不知道的事了吗?
生养抚育了万物却并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做出杰出贡献却并不自恃有功,任由万物自然生长,不去主宰他们,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第十一章 【译文】车轮有了四周的幅条,才有了中间的空隙处,有了空隙处,才能装在车子上,使车子转动起来。制作器皿,有了四周的泥土才能使中间有空隙,有了空隙处,才能往里面放东西。建造房屋,有了四周的墙壁、门、窗户才能使中间有空隙处,有了中间的空隙处,才能用来居住和放东西。所以说,“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无”能给人带来作用。
第十二章【译文】绚丽夺目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沉迷于令人陶醉的声音,容易让人迷失本性;贪图口腹之欲,就会让人掉入欲望的深渊;醉心于狩猎,容易使人变得残忍好杀;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产生偷窃的行为。
因此,圣人追求内在的满足,不过于注重外在。所以抛去欲望,保持内心的满足。
第十三章 【译文】受到宠爱或遭受羞辱后,都像是受到了惊吓,把宠辱看成是重大的祸患将要降临到身上一样。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受宠就比没受宠的人,高人一等。受辱就比没受辱的人,低人一等。(宠辱就等同于得和失)得到宠幸应该警惕,得到羞辱也应该警惕。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假如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看重天下像看重自己身体一样的人,就可以把天下的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身体一样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译文】看不见的东西,叫作“夷”;听不到的,叫作“希”;摸不着的,叫作“微”。因为这三者不能被详细的区分开来,所以把他们混为一体。既看不到他们(混为一体的东西)的踪迹,又不能否定他们(混为一体的东西)的存在。他们(混为一体的东西)模模糊糊不能被表述出来,于是把他们(混为一体的东西)归纳成无形的事物。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接他,却看不见它的头;追随他,却看不见它的尾。
用古时候的道理,来驾驭现在所存在的事物。能知道从远古开始(到现在为止,事物发展的规律),就知道了“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做的事很微小、普通,意义却很深远,他们深不可测,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水平。正因为他们深不可测难以描述,所以只好勉强来形容:他们小心谨慎,就像是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样;他们十分警惕,就像是国王时刻戒备着邻国一样;他们对人十分恭敬庄重,就像自己是客人一样;他们随意自在,就像是正在慢慢融化的冰块一样;他们敦厚淳朴,就像是浑然天成、没有被雕琢过的木头一样;他们豁达大度,就像是空旷的山谷一样;他们混同尘世,就像是浑浊的江河一样,不分你我;他们心胸宽广,就像是大海一样;他们时刻保持这种状态,就像是微风一样,好像永无休止。谁能使浑浊的河水安静下来,徐徐自清?谁能使安静已久的东西变动起来,让他产生生机?
能做到上面这些的人,都是不3自满的人。正因为他们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存新。
第十六章【译文】让心灵虚寂静谧到极点,守住内心的清净和自身淳朴的本性。世间万物都自然生长,我从万物的生死循环中观察这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天下万物虽然变化万千,但最终各自都会归复到它们的根本上。归复到根本上就叫“静”(清静),静(清静)叫作归复本性。归复本性叫作回到事物的常规运行状态(常规运行状态就是:事物在变动过程中不变的运行规律),知道了万物在变化时其中不变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来做事),叫作“明”(明白、智慧、明智)。不知道(不按照)这个不变的律则(来做事),而胡作非为就会有凶险。
明白了这个不变的律则的人,就能做到宽容,做到了宽容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的人才能平等的对待全天下的万事万物,平等的对待全天下万事万物的人才和天、地的道理相符合,和天、地的道理相符合才能符合于“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第十七章【译文】最好的领导者是,被领导的人只是知道他的存在而已;其次的领导者是,让下面的人亲近他、赞美他;再次的领导者是,被领导的人畏惧他;更次的领导者是,被领导的人轻蔑他、侮辱他。领导者的公信力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领导者不随便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会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译文】大道废弃了,就会出现仁义。智巧出现了,就会有虚伪产生。家庭不和睦,才能显示出孝慈;G家产生动荡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忠臣。
第十九章【译文】杜绝圣贤和才智之士,能给百姓带来很多好处;抛弃所谓的“仁义”,百姓就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杜绝机巧和利益,就不会再有盗贼。“圣智、仁义、巧利”用这三者来文教天下是有不足之处的。
所以要让百姓的思想另有所归属。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抛弃所谓的学问,就没有忧患了。
第二十章【译文】顺从于“道”或者违逆于“道”,又有什么差别?善和恶,相差又有多远?人之所以感到畏惧,是因为人不得不畏惧。这种情况从远古开始就是这样,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一般。
众人熙熙攘攘,都喜欢去享受像祭祀时一样丰盛的筵席,喜欢去欣赏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懵懵懂懂,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连笑也不会笑。慵慵懒懒,好像没有喜欢的事物一般。众人都有多余的财物,而只有我好像什么也没有。我有一颗愚蠢的心啊。众人都很聪明,只有我浑浑噩噩;众人都精明敏锐,只有我愚笨无知。我就像在辽阔的大海上不断的漂泊,没有休止。众人都有所作为,只有我愚顽无知,好像没有一点用处。
我和众人不一样的原因,是我看重质朴的本源。
《道德经》通篇全译 21--40章
第二十一章【译文】最高深的德行,就是顺从于“道”。“道”是一种模模糊糊,说不清道不明的物体。模模糊糊之中,又能表达出很多东西。恍恍惚惚之中,又有实物存在。朦朦胧胧之中,又有精髓。这精髓是真实的,是非常可靠的。
从远古到现在,“道”都一直存在,依据“道”可以观阅众生。我怎么知道众生的状况的?就是用“道”来观察的。
第二十二章【译文】委曲能够得到保全,弯曲能够得到伸展,低洼的地方能够得到充盈,破旧的地方就会得到翻新,少就会得到补充,多反而会让人感到迷惑。
所以圣人抱元守一来治理天下。不自我显示自己,所以更能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所以更能彰显自己;不随意讨伐别人,所以更显得有功劳;不自满,所以能长久。正因为圣人从来不与世人争夺什么东西,所以天下也就没有谁能和他相争了。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难道会是空话呢?只有真正有诚心去这样做的人,才能得到这句话所带来的好处。
第二十三章【译文】统治者应该少发布政令,遵从自然之道。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就的狂风暴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让狂风暴雨保持长久,何况是人颁布的政令呢?
所以遵从于道的,就会和得道的人走在一起;遵从于德的人,就会和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失于道失于德的人,就会和没有道、没有德行的人走到一起。和得道的人走在一起,得道的人也喜欢让遵从于道的人得到道;和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有德行的人也喜欢让遵从于德的人得到德;和没有道、没有德行的人走在一起的人,没有道、没有德的人也喜欢让他失去道、失去德。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会相信他。
第二十四章【译文】用脚尖站立,不能站长久。脚步跨得太大,走不了多远就会累。自我显示自己的人,不是明智之举。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得到彰显。擅自讨伐别人,反而显得自己没有功劳。骄傲自满的人,就算做事成功了,也不能保持长久。以上这些炫耀的行为,对于“道”来说就像是剩饭赘瘤一样,惹人厌恶。所以有道之士,是不会这样做的。
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种浑然天成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先产生了。他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具体形象,他始终独立长存,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过,周而复始地反复运行着,永远也不会停止,可以把他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道”,勉强给他取“道”这个名字是为了说明他的“大”。“大”的意思是说他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能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说明他可以影响深远,自远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能自远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说明他能反复运转,循环不息。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的区域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一个。
在这四大之中,人跟随大地运转,地跟随天时运转,天时跟随道,道则跟随自然运转。
第二十六章【译文】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君主。所以有德行的君主终日行事都离不开G家的根本。虽然有好玩的地方、华美的宫殿,他也不会迷恋。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G君主,还看重自己身体的享受,而看轻天下的百姓呢?
轻率就会失去有德臣子的辅佐,躁动就会丢掉君主之位。
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走路的人,不会留下自己行走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让人找到言语中的瑕疵;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借助算筹也能进行计算;善于关闭门户的人,不用闩门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打绳结别人也解不开。圣人能够做到挖掘人的才能,所以在圣人看来没有无用之人;圣人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所以在他看来没有无用之物。这才是真正不外露的大智慧。
所以,善于用人、善于挖掘人才能的人,是不善于挖掘自己才能的人的老师,不善于挖掘自己才能的人是善于挖掘别人才能人的资产。不看重善于挖掘别人才能的人,不爱护有才能却不善于运用才能的人。虽然看起来很有智慧,其实却是个大糊涂。这就是用人的奥妙。
第二十八章【译文】知道怎样做能够使自己变得雄强,却不这样去做,而是守住自己的柔弱,来做为天下的溪谷。做天下的溪谷,本性的“德”才不会离开,这样就会回复到婴孩的状态。知道怎样做能显得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明,却不这样去做,而是守住自己与众相同的本性,来做为天下的示范。做天下的示范,本性的“德”才不会丢失,这样就能回复到人性初始的状态。知道怎样做能够使自己显得荣耀,却不这样去做,而是守住谦卑,来做为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本性的“德”才能保持充足,这样就会回复到天生质朴的状态。
有的人抛弃了自己天生的质朴,这样的人就会成为治国的利器,圣人用这样的人来治理天下,把他们设为官、长。所以真正的大治天下是不让天下的人产生分割。
第二十九章【译文】想要夺取天下来占为己有,我看他的目的是不可能达成的。天下是神圣的,不可能会被人占为己有,也不可以强行夺取。想要占为己有的人,一定会遭遇失败;想要用武力来强行夺取,就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而治,就不会遭遇失败;不强行争夺,也就不会失去。
天下万物各有其性,有的喜欢
在前面行走,有的喜欢在后面跟随;有的喜欢缓慢做事,有的喜欢速战速决;有的喜欢争强好胜,有的喜欢安静柔弱;有的喜欢与世无争,有的行崄侥幸。所以,圣人去除欲望、去除享受、去除浮华。
第三十章【译文】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会用武力来强行得到天下。用武力得到天下的人,同样也容易被别人用武力从自己手中夺走天下。想用武力来夺取天下的人,部队所到之处,就会有人抵抗。军队战斗过后,必定会出现生灵涂炭、尸横遍野、人民生产不稳定的凶年。好的领导者只是为了战胜敌人而已,不敢用武力来逞强好胜。即使战斗胜利了,也不会自高自大;即使战斗胜利了,也不会自是有功劳;即使战斗胜利了,也不会骄傲自满;打仗是迫不得已的事,所以战斗胜利也是迫不得已的;即使战斗胜利了,也不会恃强凌弱。
任何事物强盛到极点,都会向衰败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不遵守“道”的结果;不遵守“道”,就会早日走向灭亡。
第三十一章【译文】强盛的军队,是不祥的利器,万物都讨厌它,所以得道的人是不会轻易用它来处治问题的。君子平常以左为尊贵;用兵时则以右边为尊贵。军队是不祥的利器,是君子不该用的利器,只有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使用它,用它来解决问题也要适可而止才是上策,即使战争胜利了,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认为这是好事的人,是喜欢杀人的人。喜欢杀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好事都是崇尚左边,不好的事都是崇尚右边。权力小的偏将军身居左边,权力大的上将军身居右边。这是表明在用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战争。战争会杀死太多的人,应该悲哀哭泣;即使战争胜利了,也应该用举行丧礼的态度来看待。
第三十二章【译文】“道”原本是没有名字的,他质朴无为。虽然他看起来卑微、渺小、微不可察,天下却没有什么人能让他臣服。王侯君主要是能够遵守“道”的原则,天下万物就会自然的归顺于他。天地能够保持和谐,就会降下甘露,没有谁命令他,他却能自然的分布均匀。君王开始用法制来治理天下的时候,就把万物用名字区分开来。名字既然有了,那么每个人就要知道自己的本职,知道自己的本职,守好自己的本职,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不会有危险。
就像道和天下的关系一样,就像河川和大海的关系一样。
第三十三章 【译文】能全面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人。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能力的人,能胜过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能知足的人,即使过的很贫寒,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富有的。能坚持的人,是有志气的人。不忘初衷的人,才会保持长久。就算他已经死了,人们也不会忘记他的人,才是长寿的。
第三十四章【译文】“道”无处不在,他可以任意左右万物。万物依靠他生长,他从来都不推辞。即使做事成功了也不贪图名声。他惠及万物却不把自己看作是万物的主人,可以说他很卑微、渺小;万物都归附于他,他却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可以说他很伟大。
正是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万物才都认为他伟大。
第三十五章【译文】能做到和“道”一样,养育万物又不自以为主的人,天下的万物就会归附于他。归附于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他的伤害的,这样天下就会安定、和平。
优美的音乐和让人心动的食物,能够使过路的人停下来。但是“道”的表述却是平淡无味的。他既看不见,也听不到,但用起来,他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让他收敛,就要先使他扩张;要想让他变弱,就要先让他强大;要想废弃他,就要先让他兴盛;要想从他这取走东西,就要先给他一些东西。这就是最精微深明的道理。
柔弱能战胜刚强。鱼不能离开水。不能推崇治国的贤人。
第三十七章【译文】“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王侯君主如果能遵循“道”,天下万物就会自行受到教化。受到教化后,如果又起欲望想胡作非为,我就会用“道”的质朴无为来震慑他。用“道”的质朴无为来震慑,他就不会再起欲望。不起欲望就会宁静下来,这样天下万物就会稳定。
第三十八章【译文】上等有德的人,不特意去表现自己的德行,所以是真正的有德。下等有德的人,特意让自己看起来很有德行,所以这样的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上等有德的人无为而治,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没有作为一样。下等有德的人,为了展现自己的德行而故意有所作为,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很有作为。上等有仁的人做起事来,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真的没有作为一样。上等有义的人做起事来,在普通人看来他好像很有作为。上等有礼的人,推行礼,却没有人附和他,于是就强迫别人来追随他。
所以,失去“道”后才出现了德,失去德后才出现了仁,失去仁后才出现了义,失去义后才出现了礼。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祸乱的开始。
拥有超前意识的智者,只不过是拥有“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人淳朴、敦厚,而不是耍聪明、抖机灵。发自真心的做实事,而不是徒有其表。所以,要舍去虚华、聪明、机灵而应该注重朴实、敦厚、的本性。
第三十九章【译文】以前得到“一”的: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地得到一就会宁静;神得到一就会有灵性;五谷得到一就会丰盈;万物得到一就会生生不息;诸侯和君王得到一就会使天下安定。
由此可知,天失去了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地失去了宁静,恐怕就会被废除;神失去了灵性,恐怕就会消亡;五谷失去了丰盈,恐怕就会枯竭;万物失去了生机,恐怕就会灭亡;诸侯、君王不能使天下安定,恐怕就会被赶下台。
因此,高贵必须以低贱做为根本,高位必须以下位做为基础。所以,诸侯、君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最好的统治者是不把自己当做统治者,不喜欢做华丽的美玉,而喜欢做普通的石头。
第四十章【译文】反复循环是“道”的运动规律。帮助弱势的一方,是“道”作用的方式。天下的万物都是从“有”演化而来的。“有”却从“无”中演化而来的。
《道德经》通篇全译 41——60章
第四十一章【译文】上等的人听了道后,会努力勤勉的去这样做;中等的人听了道后,有时候会把道当作一回事,有时候又不去在乎;下等的人听了道后,会嘲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所以我建立这样的言论:光明的道看起来却好像暗昧无光;前进的道看起来却好像是在后退;平坦的道看起来却好像坑坑洼洼;最好的德行看起来却像空谷一样空旷,好像完全没有德行的样子;广大深远的德行看起来却好像充满了缺陷;建立(学习)高深的德行看起来却好像在偷懒一样;纯真质朴的本性看起来却好像污秽肮脏一样;过于白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被污染了;方正的东西大到一定的程度就看不到他的棱角了;珍贵的器物总是要经历长时间的磨练,才能被制造出来;声音大到一定的程度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物体大到一定的程度反而看不见他的具体形状。因为“道”的德行、形象、声音太过广大,人们反而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所以对人(万物)来说他就好像隐藏起来了一样,无声无名,没有存在感。
只有“道”,喜欢给予万物、成就万物。
第四十二章【译文】“道”生出纯真质朴的“一”,“一”又生出阴阳两股对立的力量,阴阳相互交融、变化、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就生出了“三”,天下万物都是通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样的演化过程演化而来的。万物都背负着阴气怀抱着阳气,阴阳二气通过相互冲撞,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孤、寡、不毂”,然而王公却用这些来作为自己的称呼。所以世间的万物,有的需要损失他本身多余的东西,有的则需要增加他本身缺少的东西。别人教给我的道理,我也这样教给别人。恃强凌弱的人不得好死,我将这个道理当作教人的主要思想。
第四十三章【译文】天下最柔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上任意而为。无形的东西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地方。我由此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用言语的教化,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第四十四章【译文】名誉和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和财物哪一个更贵重?得到(名誉、财物)和失去(身体)哪一个更有危害?喜欢追求身外之物,必定会过度耗费身体;过多收敛财物,就会损失(其他)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会没有危险,这样做就能长久没有祸患。
第四十五章【译文】做的最成功的东西却好像有欠缺,但他的作用不会因此而被停止。最圆满的东西却好像有瑕疵,但他的作用却不会因此而被废弃。最直的东西却好像是弯曲的,最巧妙的东西却好像是拙劣的,最善于辩论的人却好像口齿笨拙。最大的赢利却好像亏损了。
躁动强盛到极点就会生出寒冷,寒冷安静到极点就会生出温热。只有清静无为才可以使天下太平。
第四十六章【译文】如果能遵从“道”来管理天下,天下就会太平,马不会用来打仗,而是用来耕田。如果不遵从“道”来治理天下,天下就会不太平,马就会被用来打仗,连生小马都会在荒郊野外。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总想得到。所以知足的人,才能会常常满足。
第四十七章【译文】不用出门,就能料知天下事;不用去看窗外,就能知道天道的运行规律。走的越远,(对“道”)了解的反而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出门也知道很多事,不用看到也能明白很多事,不故意作为也能做成很多事。
第四十八章【译文】学的越多,越容易被外物所惑。遵从“道”越久,各种欲望就会越来越少。欲望越减越少,当少到无为的境界时,就能做到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
管理天下要做到无为而治,如果经常变动、更改政令,就不能够管理好天下。
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没有私心,把百姓的心看作是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对他们善良;不善良的人,我对他们也善良,用德行来教导他们向善。有信誉的人,我对他们有信誉;没有信誉的人,我对他们也有信誉,用德行来教导他们守信。
圣人管理天下,总是小心谨慎,为了天下安定,让百姓的心都归于淳朴。百姓全都注重自己的耳目欲望,圣人就让他们都回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
第五十章【译文】人从出生到死亡,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早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活着,却生存在死亡边缘的人,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太过于追求外在的享受。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参加战争不会被敌人伤害。犀牛没有办法用角伤害他;老虎对他无法使用利爪;兵器对他无从下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还不该死亡。
第五十一章【译文】“道”生出了万物,“道”的德行养育了万物,使万物长出了各自的形态,给予万物各自所需要的环境、形式。所以,万物没有不尊敬“道”和看重德的。“道”之所以被尊敬,德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他从来不命令万物,而是任由万物自然生长。
所以,“道”生出了万物,“道”的德行养育了万物;任由万物自然生长,任由万物生长成熟,养育万物而又保护万物。生养万物而又不占为已有,帮助万物而又不自恃功高,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又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第五十二章【译文】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初的源头,这个源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既然知道了万物的本源,也就知道了万物都是由这个本源演化出来的;既然知道了万物都是由这个本源演化出来的,就应该遵守万物的本源,这样做就终身没有祸患了。
堵住欲望的孔穴,闭塞欲望的门径,这样做就终身不会掉进欲望的深渊。开启欲望的孔穴,满足各种欲望,这样做就终身不能从欲望中解脱了。
能明察秋毫的叫作明智,能怀柔处事的叫作强大。能让自己的智慧之光回复到明察秋毫的本性的人,就不会把自身的弱点暴露出来。这就是回复到本源。
第五十三章【译文】只要我稍微有些认知,就会遵循“大道”行事,最怕的就是任意妄为。
“大道”甚是平坦,然而普通人却十分懒惰,总想不劳而获,喜欢走捷径。早上不起来干活,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家里没有粮食储存。
穿着锦衣华服,带着锋利的宝剑,贪得无厌的享受美酒与美食,搜刮的财物有余,这样的统治者就是盗贼的首领。这些都是不符合“大道”的行为。
第五十四章【译文】善于用“道”来修行自身的人,不会轻易的放弃“大道”。善于怀抱“大道”的人,不会轻易脱离“大道”。这样的人,才能长久,才会受到子孙后代的尊敬。
用道来修行自身的人,他的德行就会回归纯真质朴;用道来管理家庭,这个家庭里的人就都会有德行;用道来管理乡村,这个乡村的人的德行就会长久;用道来管理一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的人就都会有丰厚的德行;用道来治理天下,那天下的人就都会有德行。
所以用有德行的人来对比观察没有德行的人,用有德行的家庭来对比观察没有德行的家庭,用有德行的乡村来对比观察没有德行的乡村,用有德行的诸侯国来对比观察没有德行的诸侯国,用有德行的天下来对比观察没有德行的天下。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兴衰的?就是用这种方法。
第五十五章【译文】德行深厚的人,“道”会爱护他,就像父母爱护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不让毒虫蜇伤他,不让猛兽伤害他,不让凶禽抓取他。婴儿的筋骨虽然柔软,但是他的拳头却可以握的很紧。婴儿虽然不懂男女交合,但他的生殖器却强劲有力,这是因为他的精气旺盛。他虽然整日哭闹,但他的嗓子却不会因此而沙哑,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和谐到了极点。
懂得了什么是“和”就明白了什么是本源,守住了本源的人是明智的。对生命有益的事是吉祥的。 让心来驾驭身体里的精气叫做强大。(这句意思是:让身体与心灵合二为一,使身体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才是强大的。)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败,这是因为他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走向衰亡。
第五十六章【译文】了解“道”的统治者是不会随便发布政令的,随便发布政令的统治者是不明白什么是“道”的人。
磨掉人们的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争,隐藏他们的光辉,让世间的人都能平等,这就是平等和谐的世界。
所以不去区分亲、疏;不去区分利、害;不去区分贵、贱,能做到这些的人,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第五十七章【译文】用端正的态度来治理天下,用奇谋来率兵作战,用清静无为来赢取天下。我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就是根据下面这些事:天下的政令、禁忌的越多,百姓就越加贫穷;百姓的武器越多,G家就越容易滋生混乱;百姓的机巧之心越多,就越容易滋生各种稀奇古怪的事物;越是去推崇物品的价值,盗贼也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所作为,百姓反而能自我教化;我保持清净,百姓反而能行为端正;我不做什么事,百姓反而能生活富足;我无欲无求,百姓反而能淳朴自然。”
第五十八章【译文】统治者施政宽厚,百姓就会淳朴;统治者施政苛刻严历,百姓就会狡猾多智。
灾祸中总是伴随着福气;福气中总是隐藏着祸患。谁又能知道他们各自的界定范围呢?这个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正义可能会变为阴险,善良可能会变为邪恶。自古以来,普通人就被这些事所迷惑。
所以圣人做事方正而又不会伤害人,做事果断而又不会损害人,做事直率而又不会肆无忌惮,有功劳而又不四处炫耀。
第五十九章【译文】统治天下,遵从天道,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做到爱惜万物。
做到了爱惜万物,就是初窥大道的表现。初窥大道,就能着重积累德行。德行积累的厚重,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事,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能力大到没有人能知道,这样的人就可以治理G家。有了能治理G家的能力,G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就是根深蒂固,长久生存的道理。
第六十章【译文】治理大国,和烹饪小鱼的道理是相同的。
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些歪门邪道的人,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不是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即使他们胡作非为也伤害不到人。不是他们伤害不到人,是圣人不让他们伤害到人。
他们伤害不到人,人也就不会伤害他们,这样两边互不伤害,也就都有了德行。这样双方就能以德相交,友好相处了。
《道德经》通篇全译 61——81章
第六十一章【译文】大国应该像大海一样谦卑处下,这样就能成为天下的交汇之处,成为统御天下的源头。雌柔能用宁静来战胜雄强,这正是因为他能清静无为,安然处下。
所以大国如果能够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小国,小国就会归附大国;小国如果能够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大国,就会获得大国的帮助。大国是用谦卑来赢取小国的归附,小国是用谦卑来赢取大国的帮助。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小国来增强实力,小国不过是想依附于大国来获得帮助。这样大国小国就都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了。然而大国则更应该谦卑处下。
第六十二章【译文】“道”是万物奥妙的本源,他是良善之人的宝物,不善之人改过自新的保障。
美好善良的话语能够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美好善良的行为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些人群中不善良的人,“道”又怎么会抛弃他们呢?所以即使是能够做皇帝,能够位列三公,虽然有美玉和四匹马的马车,也不如学习“道”。
古时候看重“道”的人,为什么希望不到一天就能学会他呢 ?那是因为“道”能够帮助有罪过的人改过自新。正是因为“道”能够做到这些,所以“道”才是天下最尊贵的。
第六十三章【译文】做事要无为,做不干扰别人的事,做事要恬淡无味,淡然处之。
大是从小发展来的,多是从少积累来的。用德行来化解怨恨。解决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还只是个小问题,还没有发展成难题时就解决他。处理大事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他还只是个小事,还没有发展成大事时就解决他。天下的难题,都是从小问题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敢自高自大,不敢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小事情,所以才能如此伟大。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是不爱遵守诺言的人。把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人,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圣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会把它当做最困难的事来看待,所以做起事来反而就会没有那么困难了。
第六十四章【译文】当局势还是安定的时候,容易掌控全局。当事情还没有形成气候时,容易谋划解决。当事物还很脆弱时,容易粉碎它。当事物还在细小阶段时,容易摧毁它。解决事情要在它还没有形成气候时,就摧毁它。治理祸患要在它还十分脆弱时,就粉碎它。
参天大树,是从渺小的树苗生长而来的;高耸的楼台,是用泥土一点一点的堆砌而成的;遥远的路程,是用脚一步一步走到的。
胡作非为的人,必定会失败。过度执着的人,一定会失去。因此圣人不肆意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过度执着,所以不会失去什么。
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事情快要做成功时而遭受失败。如果普通人做事时,自始至终都能像刚开始做时那样小心慎重,也就不会轻易遭受失败了。
所以,圣人的愿望是所有人都没有欲望,不看重那些稀有的宝物。让所有人都抛弃那些舍本逐末的学问,纠正众人的错误思想。从而使万物返璞归真,遵从自然,不再肆意妄为。
第六十五章【译文】古时候善于用“道”来治理天下的人,并不是让百姓学会巧智聪明,而是让百姓变得淳朴。百姓难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思过于机巧,(心思过于机巧就会总是想钻空子,走邪僻捷径。)所以用巧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必然会危害天下,这样的统治者就是天下的祸害;不用巧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而是让百姓能保持“道”所赋予的淳朴,有这样的统治者才是天下的福气。明白了这两种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知道了该如何去治理天下。知道了该如何去治理天下,并且能做到的人,就是拥有高深德行的人。
拥有高深的德行才会走的深远,走的长久,才能和万物一起返璞归真,回归本源,然后才能顺应“大道”。
第六十六章【译文】江海之所以能容纳众多的河流,是因为他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为统御天下河流的王者。
因此圣人要想统治百姓,就必须要先对百姓谦卑;要想领导百姓,就必须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所以,圣人的地位虽然在百姓的上面,百姓却不会感到压迫;虽然是圣人在领导百姓,百姓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所以天下的百姓都喜欢推举圣人,而不会讨厌他。正因为他处处让别人为先,不去与别人相争,所以天下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译文】天下的人都说“道”太大了,大到没有任何东西能和他相似。也正是因为他太大了,所以才没有任何东西能和他相提并论。如果有东西能和“道”相似,那又怎么能显示出“道”的大呢?那样就会显得“道”太渺小了。
“道”有三样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永远保持遵守: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和天下人争先。因为有了慈爱,才能勇敢;有了节俭,才能长久;不敢和天下人争先,才能领导万物。现在的人却抛却慈爱而崇尚勇武;抛却节俭而崇尚铺张浪费;抛却谦虚而崇尚抢先,这样做就会很危险。
拥有慈爱的人,战斗就会胜利,防守就会坚不可摧。上天要是想救助谁,就会用慈爱来保护他。
第六十八章【译文】善于做将士的人,不会乱用武力;善于统兵作战的人,不会随便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和敌人战斗;善于领导的人,总是谦卑处下。这就是不争的德行,这也正是想统御人所应该具备的必须能力,这种不争的德行是符合天道法则的,是自古以来最高深的德行。
第六十九章【译文】用兵之道:“我不敢主动侵犯别人,而是被动用兵;我不敢随意侵入别人的国境,而是采取退守的方式来希望和平。”这就是说,虽然在行军打仗,但是心里却不想行军打仗;虽然双方是在舞臂战斗,但是心里却希望和平而不想战斗;虽然是两军对垒,但是心中却不想双方为敌;虽然手中都拿着兵器,但是心中却渴望和平而不是想用兵器来作战。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易挑起战争,轻易挑起战争就丢失了我的“三件宝物”。
所以当两个实力相当的军队对战时,被侵略的一方会取得胜利。
第七十章【译文】我所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能做到。可是天下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的话,更没有人去真正实行。我所说的这些话是有依据的,我所说的这些事是有中心思想的。正因为没有人能理解这个道理,所以才没有人真正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寥寥无几,学习我的人就更少的可贵了。所以圣人总是像身上穿破衣服,而怀里揣着宝玉一样,难以被人发现。
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这是最好的想法。有些人明明什么都不知道,却总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这就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只有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做到没有缺点。圣人之所以没有缺点,是因为圣人时常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七十二章【译文】当百姓不再害怕统治者的威信时,统治者的威信也就到头了,也就是说统治者的统治也就到头了。
统治者没有狭隘之心,做到宽容大度才能居于上位。统治者对百姓没有厌恶、看轻的心态,统治才能长久。只有不去厌恶、看轻百姓,百姓才不会厌恶统治者,才不会看轻统治者的威信。
所以圣人明白很多事,却不故意显示自己的能力,炫耀自己的才学;爱惜自己,却不自以为比别人高贵。所以要去掉炫耀、高贵,而应保持“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译文】贸然行事的人,容易遭遇失败。不贸然行事的人,则容易成功。这两种行为,一个对人有利,一个对人有害。是上天的厌恶喜好所造成的,谁又能够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圣人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不敢贸然行事。
上天的法则是:不喜欢争夺的人反而容易获胜,不轻易许诺的人反而更会遵守诺言,不向上天要求什么上天反而会给予,思虑缓慢反而更容易谋划。天道法则虽然看起来稀稀疏疏,好像处处布满漏洞,其实却没有什么能够逃脱这个法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第七十四章【译文】如果百姓不惧怕死亡,那用死来威胁他们又有什么用?如果百姓都惧怕死亡,我把那些带头走邪路、带头用奇淫巧技来挑起百姓欲望的人,都抓起来杀掉。这样谁还敢任意妄为呢?
冥冥之中,原本就有主持惩罚的主宰者,来惩罚那些肆意妄为的人。如果有人想代替主宰者来行使惩罚的权力,就会像外行人来代替木匠砍木头一样。而那些代替木匠砍木头的外行人,很少会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译文】百姓吃不饱,是因为上缴的食税太多,所以才会吃不饱。
百姓难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政令过多,所以才会难治理。
百姓轻视死亡,是因为百姓过于贪图身体的享受,过于放纵自身的欲望,所以才会轻视死亡的威胁。
所以,只有让百姓不看重自身享受而又无为的统治者,才能胜过那些让百姓看重身体享受而任意施为的统治者。
第七十六章【译文】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就会变得僵硬。草木活着时,枝叶是柔软的,死了后身体就会枯槁僵硬。所以强硬就会死亡;柔弱就能生存。
所以军队强大了,就会遭遇挫折。树木强壮了,就会被人砍伐。强大的一方反而容易处于弱势,柔弱的一方反而容易处于强势。
第七十七章【译文】天道,不正像是拉弓射箭一样吗?角度高了就压低它,角度低了就举高它。弓弦拉的太满时,就松一松,弓弦拉的太松时,就拉满一点。
天道就是减少多余的部分,而补益不足的部分。然而人世的道却是损害不足的部分,以此来供给有余的部分继续享用。谁能让有余的部分奉献出来,以供给不足的部分呢?只有得道的人。
所以,圣人做事有为却不自恃功高,事情做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这是因为他不想行高于人。
第七十八章【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然而对于战胜坚强的东西这一方面来说,也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了。这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水攻克不了的。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个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实行。
所以圣人说:“能独自承受整个G家的耻辱的人,就是社稷之主;能独自承受整个G家的灾难的人,就是天下的王者。”这些正面的话,听起来却像是反话一样,让人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译文】强行让有巨大怨恨的双方和好,那么怨恨的双方必定会心里有余怨。这样强行让对方来以德报怨,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善呢?
所以,圣人即使是拿着别人亏欠他的契据,也不会责怪别人,也不会因此而要求别人来做什么事。有德的人上天就会给予他充足的财物,让他来掌管财物。无德的人上天就不会多给他财物,所以他总是想向别人索取。
上天没有亲属贵贱之分,而是常常给予、帮助善良有德的人。
第八十章【译文】让G家小一点,让百姓少一点。让百姓不去使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工具。让百姓都看重生命,而不四处奔走。虽然有车、船,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和士兵,却没有使用的余地。让百姓再像以前一样用结绳来记事。
让百姓都能享受美味的食物,都能穿上漂亮的衣服,都能安居乐业,让百姓都能喜欢这种庸俗安定的生活。相邻的G家之间能互相望见,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见,但百姓却从出生到死亡都不会互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译文】诚实可靠的话总是不够悦耳动听,悦耳动听的话总是不够诚实可靠。
真正善良的人,不会去把人区分出高低贵贱,喜欢把人区分高低贵贱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良。
真正通晓某项知识的人,不一定博学多才,博学多才的人不一定学识精湛。
圣人从不积攒什么东西,他总是喜欢帮助人,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是富有;他总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越是分享,自己反而越是富裕。
天道规律就是帮助万物,而不伤害万物。圣人的做人准则就是帮助别人,而不和人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