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姓瑶文化生活圈——黄溪口二七场
说起黄溪口的二七场,我这个在黄溪口生活过十多年的人那是看着黄溪口的集市由小到大,由大到壮,主集贸区由原来集中于大桥桥头到中心市场大门一线,年复一年地在不断地向沅水上游移动。如今,解放桥头种荞的地方早成为商铺住宅,屠刀洲的险滩也已一马平川成了湖泊。再去黄溪口赶场那是一年一个样,街巷道路在不断地长高变壮,以前用米计算长度,现在得用千米计算了。总的来讲,商业繁华区的战线在不断地拉长,原来的瑶乡小集镇因清水塘电站的蓄水也发展成如今的辰溪“小香港”。
据辰溪县志记载:集市古时称墟场,黄溪口墟场便是古时辰溪十四墟场之一,每月逢农历二、七日赶场,每值场期,远近商贩搬运粮食、衣布、牲畜、杂货、俱于日中辏集该处与之交易,谓之“赶场”。其场分较大者,于场期次日尚有买卖,谓之冷场。黄溪口地处要道,附近乡镇及溆浦、黔阳等诸多地方的商人都会前来墟场做买卖。古时墟场设在黄溪口老街上,场分因品类不同又主要划分为布、粮油、牛羊牲畜、生活用品、杂货等分门别类的买卖片区。
黄溪口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溪口下街依赖交通的优势和政府设置于舒氏祠堂的位置,使下街逐渐取代了老街的经济中心的地位,从民中以上的下街连接解放桥头的上街日益繁华。又自改革开放以来,黄溪口镇大力开发农贸市场,随着一批新贵在农贸市场的安家立户,摆摊设点开店以及水陆交通的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又一次由解放桥以下转移到新修的农贸市场,再逐年向上发展,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如今的黄溪口场,汇聚了六乡一镇以及邻县的来往商人的青睐,每逢赶场日,以主公路为主线,成南北狭长延伸,最为集中区为罗子山路口到富泉入口处一线,南来北往的商人小贩们天不亮便在此占摊设点,很多小贩是长年累月租借门面前的几平方摊位,每逢赶场日便会早早前来,甚至有很多小贩是长年刮风下雨都不耽误生意,赶场卖赶场的商品,寒场招揽寒场的路人,真是从年头忙到年尾,又从年尾忙到第二年,为生计未曾有过半日休息。
罗子山路口到富泉门口以百货,水果,饮食小吃等等为主,乡镇瑶民的土特产也在路中央随意选一处地摆放,路便是市,市在路中央。去黄溪口赶场,如要买衣服,就应是老市场里面以服装为主营的门面购买,这里服装店多,比起大马路边的零星的几家时装店来说,这里是物美价廉,选择多样。当然,新修的市场富泉也是百货齐全,但没有划片规划,店铺很是随意,有金店,有服装店,有五金,饮食等出售各色物品的门面店铺。如果要买糖果等食品,食品街便最合适了,各色糖果,甜的脆的,一应俱有,绝对包你满意。如果你要去剪个头发,吹烫按摩放松一下,当然要去黄溪口著名的鑫富街了,是不是真的“幸福”我就不好说了。
当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黄溪口赶场,瑶民们也不再只是去买卖物品了。每逢二七场,有一群山歌爱好者都会聚集在黄溪口的解放桥上,站在桥头高歌一曲,什么“十八妹妹辫子长……太阳出来红又红,慢把我港亲慢做工……"等等凝聚着瑶民智慧的山歌在解放桥上随时都飞入你的耳际。每逢二七场,解放桥上便会欢歌笑语,热闹非凡,瑶乡的风流才子和瑶乡辣妹们便会在桥上针锋相对,沉迷于歌声之中。
随着黄溪口经济的发展,集市上是越来越繁华,现在的街也扩大了好几倍的面积,延伸到廖家坪一带了,好像仍没有止步的迹象。集市上的人不论是赶场日或是寒场日,如不论人口总量来算,单以街面上的人口密度来算的话,已经超过了辰溪的街巷。无论是赶场、寒场,黄溪口的街上尽是人潮,做生意的是忙得不亦乐乎,正街上的门面是连连上涨,好多黄金门面每平米的单价已经超过了辰溪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