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厥阴病——乌梅丸

厥阴二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1 伤寒,脉微而厥,厥者,中虚不运,手足寒凉之义,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脏厥者,阴盛脏寒,阴阳不交而发厥逆,中气不运,阳上阴下,阴阳不交,阳根欲脱,故生躁乱而无暂安时者。

脏厥就是阴厥之义,五脏属阴,阴盛脏寒,中虚不运,阴阳不能交济,则发厥逆也。脏厥就是阴厥的意思。脏厥,就是厥阴篇,主讲的厥阴病,厥热往来的厥证。脏厥者,阴盛脏寒,而发厥逆,寒多而热少,或但寒而无热,阴盛脏寒,阴极而不能阳复之义。脉微者阳微,见厥者,中虚而阴盛,故此脏厥者,是厥阴病之义。此脏厥者,辨证上区别于蛔厥。

此烦燥无暂安时证,阴盛中虚,厥阳不降,阳气离根之象。此如同少阴十八,吴茱萸汤烦燥欲死证。

2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有时静,复有时烦,区别脏厥,躁无暂安时。蛔厥者,时静时烦,此为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其膈,故见时烦,蛔虫得温而安,须臾烦止,故病者静。及其得食,胃寒不能消纳,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扰乱不安,是以又烦,蛔闻食气而上,随胃逆呕出,故其人当吐蛔。吐蛔发厥,是为蛔厥,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清上热温下寒,杀虫清风,升陷降逆,以建中气,交济阴阳。

3 脏厥者,阴盛脏寒,而发厥逆也,阳厥不降,阳根欲脱,故人躁扰,无暂安时。

蛔厥者,是阴脏病寒,木郁生虫,虫上则烦,虫安则静。故时复时止,复又见烦。乌梅丸,温下脏寒,泻上烦热,杀内郁之蛔。

4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而脏厥者(阴盛发厥病),则是后面提纲条文,随证治之。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本条提纲就是区别阴厥与蛔厥的辨证。

附一,江尔逊医案;蛔虫

曾治两儿童,患麻疹并发肺炎高热,住院痊愈后,遗留阵阵烦燥,西医认为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用镇静药物无效。有的中医认为是高热后的阴虚风动,用益阴潜阳息风的药物也无效。江老注意到,这两个儿童都是一看到食物,烦躁就会发作,几分钟之后,就会缓解,并能正常进食,这很符合“得食则烦,须臾则止”的特征,于是用乌梅丸化裁,连续两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燥不再发作。江老深有感触地说,张仲景如果不是亲自看到这种病人,怎么能定出这么形象,这么准确,这么生动的条文呢。

附二,郝万山医案;蛔虫

一15岁学生,男,因患急性扁桃体炎,而出现高热数日,经治疗发热消退,已可以正常上学,但中午放学回家,腹中比较饥饿,一旦坐到饭桌前闻到饭菜的香味,胃中就会出现一阵嘈杂不适,口中唾液大泫,需休息几分钟,才可以正常进食。早饭不出现这种情况,晚饭偶有这种情况,无吐蛔史,只有类似“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于是按照上热下寒来治疗,用乌梅丸来加减化裁,7剂诸症消失。

厥阴三

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1 凡厥者,上阳下阴,不相顺接,便为厥也。厥者,手足逆冷,皆中虚不运,上下阳阴,表里阴阳,不相顺接也。诸四逆厥者,是手足寒凉,不可下之,此为一定之理。虚家也同。

2 “凡”厥者,无论外感内伤,不论哪经,见手足逆冷,即是为厥,中虚不运也。厥者之理,虽在厥阴提纲,三阴病俱有,不单单只在厥阴病也,最典型的四逆汤,就是以病证命方名。四肢温暖,是之为顺,四肢寒凉,是之为逆,故名四逆汤。提纲有“凡”字,黄师解也有“凡”字,不可下之,一定之理。虚家亦然,此是重点,不可犯戒。

厥阴四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1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表阳外伤,四五日者,阴阳一偏,而病厥逆,厥阴为阴极之脏,阴极则阳复,故阳复发热;前热者后必复厥,此是厥热往来之义。前之厥深者,后之热也深,前之厥微者,后之热也微,盖前之阴盛而为厥,后必阳复而发热,阴阳之胜复不偏,则厥热深浅相等则病愈。厥应下之者,是厥深将终而热深将作,厥终下之,使热复不剧,以救营血而息肝风;而反发汗者,亡其血液,风动火炎,必口伤烂赤。

2 上章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是一定之理。厥逆之时,是不可下之,前厥深者,后热也深,故热欲复时,可以下之,以防热过伤阴,故言厥应下之,是根据厥深热复亦深之理也。在厥去热复之时,应先下之,使阳与阴平,则病能愈,热去厥也不来,是治善之法;不然热来则伤肝肾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胜负不已,则正气之损伤为重,养虎为患,非计之得者也。而反发汗治其表者,则汗出夺血,风动火炎,口伤烂赤。

  厥不可下之,是脾胃虚寒,在太阴少阴之厥者,只见厥逆,不见热复。此在厥阴经者,阴极阳复,有厥热往复,不只是厥,故热复之时,可以下之。厥不可下之,也可以理解为,在太阴少阴,不可下之,在厥阴厥热往复者,热复之时可以下之。

3 外寒伤其表,则里阴偏盛,阴阳一偏,而病厥逆,厥则寒盛,阴极阳复,表阳里阴,阴阳往来,就像跷跷板一样,阴阳互厥。表阳外伤而里阴内盛,故见厥寒之胜,阴极阳复,又见热盛。阴阳互厥,总因寒伤表阳,阴盛而互厥。总之寒厥与热复,都是阴阳之偏,中虚不复。

4 在太阳篇;表阳伤寒,阴寒之实,阴极而厥逆,内滑而热厥。如白虎汤提纲,

  在厥阴篇;表阳伤寒,还得四五日,至厥阴经,里阴偏盛,阴阳一偏,即病厥逆,厥热往复。

厥阴为六经之终,阴极阳复,此也为阴阳之理,厥阴阴极阳复,从何经之复。392页肝胆同气,寒热往来,而生烦者,胆木之阳复也,寒热不作,而反静者,肝木之阴盛也。

论;厥阴十二,先厥后热,利止咽痛,其喉为痹。45页,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结乙陷,阳结甲逆,此正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为厥也,寒在乙木,热在少阳,肝胆属木,一阴一阳,脏阴经阳,厥热往来,内在厥阴,外从少阳,阳气来复也。

  厥阴三,厥不可下,是一定之理。本条厥应下之,看懂则不矛盾,厥去热始复之时,下之泄热,以求厥热相平而病愈也。

(0)

相关推荐

  • 说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有天下第一方的美誉.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附于原文338条之下主治蛔厥,兼治久利.            1 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厥阴病提纲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酸辛苦,川椒细辛姜桂附: 黄连黄柏人参归,安蛔止痛寒热除. 组成: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功效: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症见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 ...

  • ​十、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原文336

    ​十.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原文336 [郑论] 按热与厥,俱属五日,乃阴阳平应之候,故断之曰必自 愈. [阐释] 阴阳偏盛则病作,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阳回不死证

    阳回不死证十二章 1 阳回不死与热过之杂象. 厥阴三十八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而脉沉弦者,肝木郁陷而后重也.设其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枯 ...

  • 《伤寒悬解》厥阴病——厥热往复之病理

    厥阴五 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1 伤寒阴盛而厥五日,阳复而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见厥,不厥者自愈:以厥五热五,厥热相平,阴阳不偏,故知自愈. ...

  • 《伤寒悬解》厥阴脏病——乌梅丸证

    厥阴二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

  • 《伤寒悬解》——厥阴病

    伤寒悬解卷十二 厥阴经全篇五十章 厥阴脏病 厥阴以风木主令,胎于癸水,而孕丁火,协子气则上热,秉母气则下寒.子胜则热,母胜则厥,热为人关,厥为鬼门.胜负往来之间,中气存亡,于此攸判.热胜则火旺而土生,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阳互厥之理

    厥阴五 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1 伤寒阴盛而厥五日,阳复而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见厥,不厥者自愈:以厥五热五,厥热相平,阴阳不偏,故知自愈.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阴寒厥证

    厥阴十七 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麻黄升麻汤,四逆汤

    厥阴二十七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1 呕家,有痈脓者,则呕乃痈脓之所致,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也.因脓从呕出,脓有出路,脓净则呕止,下章吐脓之义. 厥阴二十八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阳绝死证

    厥阴阳绝死证七章 1 厥盛病进,阳绝则死.前面有讲厥热往复之理,厥热相平则病愈之理,又有讲阳复热过与厥盛阴寒,本条讲阳绝之死.下条讲阳回不死与热过救逆. 厥阴三十一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

  • 《伤寒悬解》厥阴病,阳复热过——小承气汤,栀子豉汤

    厥阴四十六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热过,肝气郁陷,泄利未止,而益以后重,宜白头翁汤,清其郁热. 1 热当利之,此是一定之理.热利下重者,此是热过伤阴.肝脾郁陷,肛门坠胀有下重感,或小腹坠胀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