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蜗居》到《安家》:海清依然为房发愁,为什么换一套大房子这么难?

俗话说,生活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这句话在电视剧的演绎上有很多的解读,但是很多时候,电视剧往往又承前启后地映照着现实的美好与残酷。
如今热播的《安家》改了名字后,随即因为剧中接踵而至的买房人的现状和背后的故事成为热议话题。
最先出场的由海清饰演的宫蓓蓓和郝平饰演的老公立刻勾起了观众满满的回忆。
看到两个人在剧中第一场的买房故事,瞬间就想到了十年前播出的火遍大街小巷的电视剧《蜗居》。
仔细算一算,从《蜗居》开播到2020年开年的《安家》,《蜗居》居然已经播出10年了,到了第11个年头,同样的编剧六六、同样的上海、同样的关于房子的故事,房子似乎一直在六六编剧的电视剧中有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福”一样的魔力。
《安家》改编自2016年大热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原作故事背景设定是2013年东京申奥成功后,东京房地产市场大热,房地产中介三轩家万智凭借惊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人精神,卖出一套又一套奇葩的房子。
而十年前的2009年11月16日,《蜗居》刚一开播,就因为苏淳(郝平 饰)与郭海萍(海清 饰)夫妻刚刚大学毕业恋爱结婚,感情甚笃,但因钱少难以在江州(剧中的上海)买房,只得暂住弄堂的故事成为当年的爆款。海萍极力想改变困境,但苦于房价压力,在现实的种种无奈和残酷中搭上了妹妹海藻的幸福,为一套上海的房子苦苦奋斗。
六六在十年前写了《蜗居》,十年后,另一部与房子相关的作品摆在她的面前,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安家》当成了“对社会的第二次观察和思考。”
2009年的《蜗居》至今在豆瓣上保持着8分成绩,也依然是大家讨论一线城市买房难时常常作为例子提起的一部作品。
甚至有很多网友在豆瓣提问:蜗居评分在豆瓣评分这么低?
很多网友留言,纷纷鸣不平,感到丝丝遗憾和可惜。
今时今日,梦想照进现实,一部讲述房地产中介们故事的剧《安家》开播,当海萍“化名”宫蓓蓓和老公再一次出现,想在2019年的上海继续“蜗居”,继续为房焦虑时,无疑为当年的《蜗居》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海清饰演的宫蓓蓓在《安家》中的人设是个名牌大学博士、妇产科专家,而且是二胎妈妈,不是如《蜗居》时期刚毕业谈恋爱只是为了买个房子安家的不谙世事的热恋期文艺女青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上海马上要生二胎,一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现在的一居室住不下,就想买个方便实用更大的房子。
所以换一套房子对于她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显得迫切而势在必得。
于是,宫蓓蓓把换房子的首要条件要多带一个储藏室用来改成书房,当成是她的心愿,也是为了工作而多考虑的因素。
当她有一天晚上坐在马桶上用电脑工作的时候,看到头顶和四周乱糟糟的环境,这种想法就愈发的强烈。
此时,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不失时机地给她推荐房子,并且带她到新布置的新房。
在介绍户型的过程中,宫蓓蓓关心自己老公住哪一间,房似锦又把她带到过道另一侧的房间,踩着梯子上到一个阁楼里,对着阁楼的窗户大谈“诗和远方”,动情地说晚上坐在这面窗前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
而曾经,《蜗居》里的海萍也是向往“诗和远方”的,但是一如电视剧其实也是演绎着真实的人生一样,她和同样博士的老公在上海有了二胎之后,她早已过得切实而功利,生活早已磨平了她的棱角和梦想,因此,早已对房似锦口中的“星空”鸡汤不感冒了,可是,当晚她依然喝下了这碗鸡汤。
有网友说,“这个星空真的是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国产剧的垃圾之处就在这里,如果改成宫蓓蓓不屑一顾的一笑,我觉得国产剧还有希望,结果跟着中介一起喝鸡汤?”
是啊,鸡汤常有,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喝得着的。
对于城市打拼想要安家落户的年轻人以及到了上有老下有小想要改善居住的中年人来说,以前以为白天上班加班后,房子只是用来晚上睡觉的,所以不用花费那么多钱装修,现在经历了只是短短一个月的疫情被迫宅在家后才深刻明白:
好而大的房子尤其是装修温馨的房子真的是,最让人看起来舒服住起来更舒服的避风港湾。
的确,房子不是家,但是,房子却是一个幸福家庭最温馨的核心组成和标配。
一套房子对于一个人继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义绝对大于工作和留在一座城市奋斗的理由,要不然,宫蓓蓓和老公都是博士人设的一家也不会为了选到一个适合自己在有限资金最大化购买房子的首要条件下苦苦寻找和比较了半年之久。
归根结底,房子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保障,有时候比命还重要。因为一套城市的房子就需要一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付出。
有人说,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农村一片宅基地,城里有一套房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妻儿老小其乐融融。
如果能够为了孩子再换到一套学区房,或者有闲钱多买一套或者两套房产作为投资,那简直就是大城市的人生赢家。
是啊,理想的人生谁都想拥有,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而总是给有梦想的人泼了一盆又一盆无情的冷水。
随着大中城市房价的水涨船高,随之应用而生的城市买房政策的一月一变化,有钱人想买几套就能买几套,没钱人只能忘房兴叹,继而怒不可遏地骂一句“让那些多买房子的人都把房子砸手里,让这些炒房客倾家荡产。”
“房住不炒”一度成为悬在房地产头上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也是有房之人和无房之人博弈的护身符。
据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26日报道,河南驻马店市、广西南宁市相继发布鼓励公积金购房的政策。驻马店市更是将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调为20%,引发关注。
不少人疑惑,这是否有违“房住不炒”的楼市政策?另外,为何最先放松的是公积金?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执行主席、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这和‘房住不炒’政策并不矛盾。二套房不一定是炒的,主要是满足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一方面是为了改善住房需求,一方面刚需群体为了首套房又撞破了头在各房产销售门店间奔波选房而一房难求。
政策随风而变,房子固定不变,但是不能因为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没有得到,就把所有的内因都归咎于外因,归咎于那些什么都有,甚至深深痛恨身边什么都比自己强的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归因理论。
其提出者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
一是共变原则,它是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二是排除原则,它是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通俗一点来说就好比,有人问:为什么当看到好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当看到烂照片时,则往往笑话拍摄者水平很臭?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人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环境;而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其自身。
套用到买房卖房上就是:我买不到房是因为那些炒房的人抬高了房价,而有房的人希望房子越涨越高,没房的人渴望房子越低越好;房多的人高价把多余的房子租给别人,没房的人天天期盼楼市崩盘。
这是一个矛盾,也是一个悖论。
回答开篇的提问:为什么换一套大房子这么难?
目前的现状下似乎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似乎唯有人人手里有一套房才能安心踏实地奋斗。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房子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个好房子对一个家庭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一生为了一套甚至想多买一套房子奋斗至老究竟值得吗?
很多的讨论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不再赘述。
那些支持“房住不炒”理论的,永远都在为能够得到一套房子或者一套大房子而心有戚戚,如果可以以极低的价格炒房赢得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他们必定趋之若鹜。
你看,炒股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赚钱的时候恨不得涨得更多,赔本了就开始哭爹骂娘。
换一套大房子本身不难,难的是人心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当然,现实的残酷也让每个买房人的心越来越冷漠和坚硬。
《安家》中的房似锦说,“每套房子,都有它命中注定的主人”。
换房的人希望做房子的主人,也希望拥有一套命中注定属于自己的大房子。
罗晋饰演的徐文昌也说,“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载着一家人一辈子的幸福!”
其实说到底,本质上都是为了“保值增值一家的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福”,但是,如果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大房子,幸福指数就会不断增长。
换一套大房子不光是为了看到“星空”,更是为了一家人能够在自己的房子里看“星空。”
因为不同的房子,看“星空”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看到的“星空”也不一样!
而在当下疫情蔓延尚未完全明朗的时期,线上看房买房也成为一种必然,低价位买房换房也正当时。
就像《安家》中的房似锦一样,安居客金牌房产顾问胡学中同样具备十余年房产销售经验,既有房似锦的果敢风行,专业细致,又有徐姑姑的仁心善意,无为而治。安家首选安居客,买房首选胡经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