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 || 陈先云: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节选之三)

语文教学应当轻装前行

——统编教科书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节选)

陈先云

3

关于如何钻研教材

关于如何钻研教材,理解、把握教学内容

01

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是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既包括对现有教材内容的直接选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加工和改造。不是说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内容大家拿来就可以用了。选择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因素,如学生因素包括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生活经验与家庭背景等,教师的因素如教学水平、教学风格、成长经历与个性等,还有语文课程资源和环境因素,等等。

这个示意图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教学内容、教科书(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学习惯之间的关系。教材和教学内容有一定交叉和重叠,说明教材中有的内容可以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比如,课后安排的认字、写字,这既是教材内容,也是教学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选哪些段落,怎么选,怎么练,才能逐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可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举一反三,做出灵活调整。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可以作为一个参照,但不是主要的。备课时,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形成、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02

正确理解教材编排意图

虽然语文教材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但语文教材是选择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要坚持‘‘以文本为先”的原则。

用好统编教材,上好语文课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理念,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把握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教材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这里所强调的是,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要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多思考对他们来说哪些内容是最有价值的。做到“目标精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文课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目标不够精准。

理解教材编排意图是选择教学内容要做的首要工作。现在回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语文要素”的问题。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有语文要素,那么每课怎么来落实呢?我感觉在理解、运用、落实语文要素的时候,出现了简单的贴标签现象: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有教师喜欢让学生读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连学生都知道“语文要素”这一概念了);上完课再把“语文要素”拿出来读一读,这一课就完成了。但是,究竟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呢?

语文训练的要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呢?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为例。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只有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对于《精卫填海》这样一篇很短的文言文,就没有必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了。不只是教材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等,也涉及要不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问题。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把教材编排意图吃透。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教材编排的意图。语文要素分为三个维度:阅读、表达(口语与书面语)和习惯。从这三个维度安排语文要素,主要用来学习、掌握与运用:阅读的方法、能力,表达(口语与书面语)的方法、能力。首先,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提示的主要是单元的教学目标,不是教学内容。教师让学生来读语文要素,是没有分清目标和内容。其次,单元导语并不都是语文要素,有的还包括本单元学习的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叠,但两者不能等同。就像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有交叉,但两者又不是一回事。两点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中的栏目,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建立联系,并不意味着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能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编排。

教材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每个单元一般有两篇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或相关栏目,迁移运用之前学习的语文要素出题、设计内容,意在巩固、提升,体现目标的发展性。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七律·长征》课后练习题是“加强朗读训练,体会表达的情感”。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安排了“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内容,在五年级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训练点,而六年级《七律·长征》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巩固之前语文要素的学习。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第1题是迁移运用“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开国大典》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第3题“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迁移运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式阅读”(其实在阅读策略单元、习作例文中,都运用了批注的方法)。《灯光》课后的“阅读链接”设计了相关习题,引导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迁移运用五年级上册“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第二,教材在考虑到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相互关联的同时,也重视其相对的独立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使必要的表达能力得到专门训练和应有的发展。

比如,口语交际中某些生活类交际话题、讨论交流类话题,不一定都以阅读为基础,有的以交际功能为主要线索来编排。这次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的口语交际——三年级下册《劝说》,就是按交际功能为主线安排的。又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和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珍爱家园”、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联并不大。再如,三年级开始每册都有写人的内容,但是每次写人的角度、目标要求等是不一样的,写人训练有自身的体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此外,教材写景物类的课文单元较多,不太适宜让学生在每个这样的单元中都来写景。在阅读策略单元,因为学生的习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习作需求与阅读需求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不太适宜与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紧密联系。教师在理解、把握统编教材编排意图的时候,既要遵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和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局限于每课都要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灵活掌握。如果每个单元中的各项内容都要体现人文主题,都要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这样的教材是不容易编写出来的。即使能够编写出来,语文教学也将会走进串讲串问、机械训练的死胡同。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