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潼关道

潼关道是由长安东出,沿渭水、黄河通往洛阳的道路,因途中有著名的险关——潼关而得名。
潼关道开辟于史前。在周秦汉唐等王朝在关中建都时期,此道是连接长安与洛阳的轴心干道,在全国驿路中居首要地位。
潼关道线路大体为:自长安东出,沿渭水,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县境至潼关,再东经崤坂至洛阳。
潼关道的走向及沿途经地历代变化不大,但因途经地名屡有变化,历史上有过多种名称。
西周时称“桃林塞路”。其经地大体为出镐京沿沣水东侧东北行,经长安聚(今西安市北)、骊山氏、彤(今渭南市附近)、郑(今华县)、华山北麓出桃林塞(今潼关东),又经焦、北虢(今河南三门峡市)至雒邑王城。
秦代称“函谷路”,亦称“东方大道”。自咸阳渡渭水折东行,经长安聚、轵道(今西安市东北)、芷阳(今临潼西)、骊邑(今临潼北)、鸿门、戏亭等地,沿渭水南行,复经郑县(今华县)、平舒(今华阴县西北)、宁秦(今华阴县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至雒邑(今河南洛阳)。
西汉初年刘邦于东方大道上筑新丰城,凡自长安东出者必经新丰,故又称“新丰道”。自汉长安城东出宣平门,过灞水、新丰城,东渡阴盘水、戏水至阴盘驿,过零水,经渭南、华阴出函谷关至雒阳(今洛阳)。
西汉潼关道示意图

制图/《西安市志 第二卷 城市基础设施》

东汉时在原桃林塞置潼关,此后改称“潼关道”。
宋代又称汴州—潼关—长安道。宋代以后潼关道纳入以中原京都为中心的驿路系统,通称长安东路、大驿路或官马大道。
元代由京都通向各省驿路“路名即以所趋向之省为名”,潼关道改名“陕西路”。
清代潼关道成为京师官马西路的组成部分,为皋兰官路和四川官路所共用。
今陇海铁路西安至洛阳段和公路G30、G310西安至洛阳段的线路走向与潼关道大致相同。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制作的九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

第一集《雄关漫道》

第二集《践草为径》

第三集《栈道千里》

第四集《暗度陈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