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 红肉煮馍】/ ​孙卫昌

那时的 红肉煮馍

孙卫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人们的物质追求基本上是温饱问题,不论从事什么行当,首先得考虑吃饭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也就是劳动人们总结出来的真理。

这也就是我想起了平生第一次吃红肉煮馍的情景。

记得那是一九七0年左右,家里兄弟姊妹们渐渐长大成人,住宿问题曰趋严重,于是就向村里申请了另外一份庄基地。是村外的壕沟边,父亲与大哥和几个姐姐完全是利用在生产队上工挣工分的工余时间,早晨上工前和晚饭后时间到生产队土壕用架子车拉土填坑的,那时候,筹备盖房子是农民家庭里的一件特大行动,也是极显示本事和能力的事,是要动用多年的积畜和经过好长时间的计划运筹的,在当时物资溃乏时代,不单吃饭问题,就连建筑材料,也相当难办,各类物资须凭票限量购买,可是到了农民层面,简直就不可言状,好在有省城工作的亲戚通过关系在县府后院搞到一些单位剩余的机制大瓦,是要掏了钱自家运输回来才能使用的,父亲提早骑自行车几十里路去看了拉瓦的地方,是在人家单位后院的窄巷道里,车辆去时要经过搬运一段距离才能装车,父亲回来后商议在生产队农闲时节借用了队上的两辆三套子骡马大车,叫母亲烙了五六个大锅盔馍,准备了跟车人员,同时也想到了我,说:娃娃家腿欢跑路快,搬运个瓦倒还能行。于是我便有了第一次为家庭出力的机了。

凌晨四五点时分,我就被母亲从睡梦中拉了起来,这会父亲早已联络好去邦忙拉瓦的乡友,经管喂饱了牲口,套好骡马车辆,招呼了大伙简单吃了些早饭,我便和大人坐上了车厢,两掛三套马车便叮咣,叮咣吆出了村头。

旧时韦斗公路婉转于乡村集镇之间,至于行走了多长时间,我是在漆黑朦胧中度过的,只记得甲槐爷的秦腔桄桄乱弹伴随了嘚嘚,嘚嘚马蹄声一路向前的……

赶在早上八点单位上班之先,马车进了县府后院,安顿了牲口草料饮水,我们就准备行动搬运装车,先突击往外搬运瓦,等积攒多些,再由两人专门负责码好装齐,一开始大人们每次搬六七页瓦,只叫我搬一页,我还嫌少,硬要搬二页,时间一长,大人们搬四五页,我只搬一页也脚步不欢快了,衣裳也丟脖了,浑身是汗,只想胡溜达逃避,好不容易把两辆车装满,刹好绳索,还得等到十二点下班,才能出大门。

记得那时是在韦曲老街道靠右手的一个较大饭馆,门板上写着"红肉煮馍",由于是饭口时间,吃饭的人特别多,等大人安顿好车马,才排队买票要碗,等工作人员把一摞大粗磁老碗撂到我们面前时,又把几个系了号数牌子的木夹子和园号牌一齐放了下来说:馍掰好了叫我来取。后来我才知道,馍饼,是自己家带来的,是我妈先天晚上赶做的,是父亲咐吒过要半死面(热水烫过)半发面烙制的,也是吃过煮馍人的经验,那样的馍煮成后会具有嚼劲还耐饿,每个人都是把馍掰得满满一碗,甚至还要压得磁磁的,冒尖的,这样饭馆厨师再加上他们的佐料:大肉(肥瘦皆有的五花猪肉)块,木耳,黄花,粉丝,煮肉高汤,调味品等,煮好的成品饭将会是一大一小两碗,也有口汤与汤宽之说,最后饭馆还会为吃饭人每人提供一小碗撒了些许香菜或葱花的高汤的,这样,吃饭人就此也算占了饭馆的便宜。

出饭口大喊的号数如果与你手拿小圆铁号一致,说明就是你的饭出来了。那时候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肉煮馍,再来一些油泼辣子和蒜头,那简直就是天上神仙般的生活了,看着同来的人端上了饭碗,圪蹴在饭馆门外靠墙边,吃一碗,脚前头再撂一碗,那筷了一挑……是粉丝儿。那筷子再一挟……是方块红烧肉,那飘浮而来的香味,那个撩人食欲….我唾沫在喉咙啖了又啖……

好在父亲先是安顿好乡亲吃饭,最后将自己的那个小碗递到了我手里,不过先是将自己碗里的肉,粉丝儿冷咯往我的碗里抛来,我开头吃肉还猛些,三块肉下肚,没吃几口煮馍就头晕了,眼粘了,拿着筷子端着碗就靠着墙睡着了……也不知最后是怎样被父亲背到马车上的,不知是累乏了,还是困倦了,还是被那顿红肉煮馍的油汪晕倒了……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顿价值几毛钱一碗的红肉煮馍比现在吃的山珍海味要强上几百倍,几千倍呢?

2019.7.11日于欣沁园

End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卫昌,陕西长安石匣口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长安作家协会会员。西安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影世欣闻联合会会员。有八十余篇散文,千多首诗词及书法,摄影和篆刻作品散发于报刊杂志。《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

  • 【来稿选粹】赛马|吃碗生汆面,难忘的情结和记忆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生汆面,难忘的情结和记忆 晚饭食堂上了一盆固原特色生汆面,连吃两碗.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碗汤面,汤里配着几个肉馅丸子.西红柿丁.粉条和菠菜等,吃起来却有滋有味 ...

  • 银川终于有了牛×的丸子!不过是陕北风味!

      丸子这东西,一般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不过,大雅也未必下得了民间的厨房. 丸子这东西吧,大概也是过去人们过苦日子吃的东西,过年或者婚丧嫁娶才能吃到.一个小小的丸子,可以承载多少过去的记忆和味道呢. ...

  • 雨雪 | 一碗牛肉面

     作者简介 雨雪,原名牛雨雪,女,1990年出生,甘肃秦安县人.2003年第一首诗歌<妈妈的爱>获得甘肃省"英才杯"中小学生征文大赛三等奖,获得"校园小记者& ...

  • 人民的饮食:我爱凤阳的粉丝|搜食记

    人民的饮食:我爱凤阳的粉丝|搜食记

  • 【七绝·读孙跃进《后院》图】

    [七绝·读孙跃进<后院>图]      (平水韵上平一东) 后院清幽映竹丛,孓然孤影育怀虫. 祈期月老牵红线,独细心思做女红.

  • 民间故事:商人救助苍鹰,两年后遇到响马,只见一群苍鹰俯冲下来

    唐武宗初年,有一个名叫邬八方的布商,专门从地方上收购布匹,运送到京城贩卖.多年下来,赚了一些钱.这一天,他带着商队,赶着几辆装满布匹的马车,到一家小饭馆里吃饭.点菜时,店小二神秘地说:"客官 ...

  • 【迁坟见闻】/ 孙卫昌

    迁坟见闻 孙卫昌 拆迁,这个话题当下甚为敏感,尤其是面临国家建设和昆明池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村庄搬移己成定局,这己成为不可逆转的铁的定数,国家用地,不可不尊,那么现场附着物和基础设施也必须迁移,按照惯 ...

  • 【我与海之缘】/ 孙卫昌

    我与海之缘 孙卫昌 生长在关中平原的人们,难得与海有些许交结,除非是有特殊情况,例如:高考升学,升迁,参军入伍,出差公干.尤其是前些年.那是天赐机遇. 后来,随着年龄渐渐的长大,对海的神慕更加强烈.好 ...

  • 马腾驰//大年三十的肉煮馍

    大 年 三 十 的 肉 煮 馍(散文) ·马腾驰 儿时在老家大张寨,腊月里,吃过腊八面,就进入过年的节奏.年的那种气息,那种氛围,还有洋溢在大人和小娃们脸上的笑容,使凛烈寒冷的空气里,似乎也有了一缕缕 ...

  • “最红高铁”连通昌赣 同频共振携手追风

    " "最红高铁"连通昌赣 同频共振携手追风 客家新闻网 廖国胜 付森 记者曾祥坚 2020年12月26日,被誉为"最红高铁"的昌赣高铁迎来开通运营一周 ...

  • 【炉火旺 , 泥土情 】/ 孙卫昌

    炉火旺  , 泥土情 孙卫昌 农村人的古旧生活方式总是把家庭的大事小情放在冬季来办理,一是农事作务活动暂时缓解,人们多能腾出时间来相互帮忙料理繁杂事宜.二来是过事所需莱蔬便于储放,特别是肉类及冷冻物品 ...

  • 【秋寒雨飘零】/ 孙卫昌

    秋寒雨飘零 孙卫昌 秋雨绵绵,淅淅沥沥漫條丝理地的飘洒着,好似它有没完没了的愁肠,须得向天地人神诉说.一只被细雨淋湿了的倦鸟儿,慢飞慢舞着回旋,似乎在寻觅着什么?是离愁,是别绪-- 窗外的秋景渐己寂廖 ...

  • 【锣鼓曲调】/ 孙卫昌

    锣鼓曲调 孙卫昌         石匣口村是长安地区西片的大村,从村中的姓氏部局,传说和至今遗留下文物碑刻上综合分晰,孙刘两姓来至山西洪桐县的大槐树下,是秉承了北方民族的膘悍与血性,具备有顽强地抗争与 ...

  • 【杂诗四首】/ 孙卫昌

    杂诗四首 作者 / 孙卫昌 1. 回眸与纪念 上个庚子亦糟心 五一二日祸患临 天闪奇光兆恶象 地陷幽坑惊鬼神 四川汶川重灾区 樑残壁残轻搜寻 感谢政府感谢党 白衣天使解放军 一厢有难低呻吟 八方支援献 ...

  • 【糟心路与狂飚车】/ 孙卫昌

    糟心路与狂飚车 孙卫昌         这段路是新区的重点工程之一,八车道二护绿化外加二车道绿化大道,总阔度八十多米,是连接关中南,北横线的捷经直道,之前是在分段施工基础阶段,基础成型路段业已正规化交 ...